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第四章-人性复归与多元探索
第五章80-90年代:当代文学新时期第一节人性复归与多元探索第五章80-90年代:当代文学新时期关键词人道主义方法论寻根思潮现代派论争市场经济后现代主义人文精神大讨论新历史主义新写实主义女性主义“新时期”:1978年12月18-22日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新时期”概念在文学领域被广泛运用,体现了当代文学一种冲决思想禁区的冲动,推进了19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迎来了一个逐渐开放自由的文化空间。五四以来“人”的文学的回归,市场消费话语不断生长乃至膨胀,构成了新时期文学不断前行的两大驱动。一、80年代文学思潮的涌动与更迭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思想解放运动的铺开。1979年10月30日,召开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否定“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2、邓小平:“不要横加干涉”3、1984年12月第四次作代会强调创作和批评的自由。1、为文艺正名1979年4月,《上海文学》发表《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一文,立即引起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文艺大讨论。讨论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由邓小平的代表中央和国务院的致辞中得以解决这场争论仅仅是停留在文艺不是什么,并没有进入到“文艺到底是什么”的层面上。2、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的文艺思潮。文艺界(朱光潜等)开始在反思中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周扬在纪念马克思诞生100周年的学术报告会上发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人民日报》发表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单行本声音“什么叫做人性,它就是人类的自然本性。古希腊有一句流行的文艺信条,说:‘艺术模仿自然’。这个‘自然’就是‘人性’”。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人的本质,只能是人的社会性。”程代熙:《人性问题》声音“宣传人道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社会主义异化论的思潮,不是一般的学术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能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的有重大现实政治意义的学术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带有根本性质的错误观点,不仅会引起思想理论的混乱,而且会产生消极的政治后果。”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3、文学观念更新A“方法论”热80年代前期“方法论”热,持续达两年多之久。“方法热”较确切的内涵是“文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它是自新中国初期确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方法以来,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又一重大变革。从这以来,西方20世纪的理论批评著述被源源不绝地译介过来。B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文学评论》从1985年第4期开始,推出了“我的文学观”专栏刘再复系统阐述了“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引起了全国性的对“文学主体性”问题的批评、反批评及其商榷。“文学主体性”的思考,将文学研究向更本位、更学理、更思辨的方向推进。论争本质上是文学的本质与政治性之间的冲突,它体现了新时期文学开始关注人的观念的深化。声音“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把人看作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C寻根文学思潮基于80年代中后期当代中国的深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转型,并受海外“新儒学”以及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触动,许多中国作家试图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以中国人特有的感受性来解读改造西方的文化观念和艺术形式,于是出现了“寻根文学”思潮。思潮的倡导者和创作主力包括韩少功、王安忆、贾平凹、郑义、郑万隆、阿城、李杭育等。声音“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这大概不是出于一种廉价的恋旧情绪和地方观念,不是对方言歇后语之类浅薄地爱好;而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韩少功:《文学的“根”》声音“文化寻根本质上是一次艺术回归的运动,它的目的并不是文化的批判或文化的重构。而是使艺术回归到艺术本体上来,是完成艺术本体的建设。……因为“文化寻根”只是一个契机,价值在于激活了作家们的艺术想象力。”季红真:《论寻根后小说》声音“寻根文学更多地流露出对传统文化、传统生活认同、赞美的情调,表现出与社会发展相悖的生活观念与文化观念。……这种以怀旧情感为主线的‘文化寻根’不但是反生活的,而且也是反美学的。”陈晋:《关于文学中的文化问题的讨论》4、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1980年前后,对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理论和思潮的引入和评介掀起高潮。徐迟文章《现代化与现代派》,高行健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都曾引发广泛论争。1980年起始由袁可嘉等选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四册八本陆续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从1981年到1985年,在争论的同时,西方现代文艺观念与方法也逐渐融入到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朦胧诗,“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东方意识流”,刘索拉、徐星的、残雪等的小说,先锋文学……1985年前后,文坛又掀起一场“伪现代派”的讨论。声音“现代派不仅是具体作品、艺术原则和经验,而且是一种精神——锐意革新、突破传统的艺术进取心;伪现代派恰好违背这种精神:,伪现代派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矫情’和‘玩文学’倾向,它正逐渐使中国文学走向虚伪造作、扭捏坐台,使阳刚之气尽除。”李洁非:《“伪”的含义与现实》声音“‘伪现代派’这一术语背后蕴含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存在一种‘正宗’或‘正统’的现代派文学或别的什么派,即便不能原封不动地引进,也可以成为引进是否成功的明确的参照。如果意识到现代派文学产生于东、西方文化的价值标准都发生移易的时代,意识到现代派文学的‘反规范’倾向,那么就会感觉到设立一个真现代派的先验规范可能是徒劳的。”黄子平:《关于“伪现代派”及其批评》小结:整个80年代一波一波的文学论争与文学思潮,几乎像过电影一般将各种文学观念和形式演练了一遍。文学话语与政治话语彼消此长,既体现了其在思想价值和艺术探索方面的努力,也决定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浅尝辄止。二、90年代市场语境下的文学多元化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中心的确立,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都发生了转变。商品、市场、消费等走上前台,将启蒙、理想、精英思维等80年代主题纷纷挤至边缘。各种文学思潮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90年代市场话语之下的多元文化景观。消解中心,崇尚世俗享乐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人文精神讨论下的文化思潮。与港台文学的联系交流、与影视文化的互动。主流、精英、大众的三元文学格局。1、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是继现代主义之后在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学艺术潮流。它是资本主义社会进入高度发达时期的产物。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介绍始于1985年美国学者詹明信(詹姆逊)在北京大学所作的题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演讲,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名著《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在中国出版。后现代主义的特点A消解中心,消解等级与价值秩序;B模糊真实和虚构的边界,对伟大叙事或‘元叙事’的怀疑,对‘稗史’、‘新历史’的兴趣;C摒弃形而上的沉思,对终极意义的不屑一顾,惯用平面化的反讽与戏拟;D解构本体论意义上的确定性,代之以游移、漂浮和不确定性。90年代几乎所有的文学思潮都或多或少地带上了后现代的特征。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新状态小说以及王朔现象、王小波现象、新生代写作、女性写作等等,都可以看做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坛的变体。2、人文精神讨论人文精神讨论:90年代知识分子面对当代生活和文化中价值危机和精神迷失问题而展开的广泛讨论。1993年初,王蒙发表《躲避崇高》一文,对王朔小说的亵渎神圣和崇高给予了相当的肯定,并指出首先是“生活亵渎了神圣”。随后,王晓明等发表《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指出文学的危机实际上暴露了中国社会的人文精神的危机;在转型期价值失范和道德沦丧的世俗化潮流中,人们失去了对精神生活的兴趣。当年的人文精神讨论中,王朔小说被指为“媚俗”,是“取消生存的任何严肃性”的“调侃”,“是一种卑下和孱弱的生命表征”;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也被认为是“使用了在中国人看来最具现代性的技巧,所表现的却是中国文化中最陈腐的东西。”(王晓明等《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危机》)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顽主》海报。声音“对人的关注本来是包括了对改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关注的,就是说我们总不应该叫人人长期勒紧裤带喝西北风,并制造美化这种状况的理论来弘扬人文精神。”王蒙:《王蒙谈人文精神》声音“今天的文学危机是一个触目的标志,不但标志了公众文化素养的下降,更标志着整整几代人精神素质的持续恶化。文学的危机实际上也暴露了当代中国人人文精神的危机,整个社会对文学的冷漠,正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我们已经对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丧失了兴趣。”王晓明:《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道德理想主义张承志与张炜在90年代提出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表达出对商业主义、极端功利化、拜金主义、理想放逐的道德焦虑。张承志的《心灵史》、《清洁的精神》和张炜的《柏慧》、《家族》、《忧愤的归途》等都是宣扬道德理想主义的重要文本。本土文化论与此相联系,这时还有本土文化论的倡导,强调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本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相结合,主张全球化时代多民族文明的对话,重塑新世纪中国文化形象与价值。3、与港台文学的交流联系、与影视文化的互动。本时期,港台文学与大陆文学加强了联系与交流,这也推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影视文化与当代文学之间的互动,也是90年代文学一个明显的市场文化表征。根据刘恒小说《伏羲伏羲》改编的电影《菊豆》海报声音“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发达的传媒并不是为文学的兴盛准备的,恰恰是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我们似乎更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学的衰落。”陈霖:《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4、主流、精英、大众的三元文学格局在市场经济语境下,文学日趋边缘化和多元化,整体上逐渐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的三元格局,这同时也解放着作家的创作个性,由此形成了文坛空前的活跃与躁动。一是个体化写作的趋向。二是世俗化写作的趋向。如何认识和理解文学的边缘?由中心向边缘的位移,从一元向多元的发展,表征着中国文学向本体的回归。文学由此真正获得了从集体话语或集体性写作过渡到个人化写作的机会。文学的丰富性、可能性以及文学表达的自由度都得到了强化。文学无需去被动、急迫地追赶、迎合时代,一定程度具有了独立的话语权。声音“今日知识分子之边缘化,是幸事而非灾难,这个幸事的条件是主流社会已进入技术官僚体制,因此知识分子不必也不可能拥有传统社会的士大夫政治权力;主流社会已进入社会意识淡化时期,知识分子不必也不可能再扮演革命家或社会精神领袖;主流社会已进入经济自动运行的体制,因此不需要知识分子来做齿轮或螺丝钉,或歌颂物质生产。知识分子个人的雄心,应是在文化批判的深度上下功夫,在同行圈中比能力争长短。”赵毅衡:《走向边缘》
本文标题:第四章-人性复归与多元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624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