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一语文课外拓展——文言文翻译方法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课外拓展——文言文翻译方法【本讲主要内容】课外拓展——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翻译,是近几年高考的必考项目,高考试卷要求直译,着眼于字字落实,注意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并做到准确解释、把握文言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等。在翻译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文言翻译的技巧与方法。今后,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将进一步加强,翻译的文字量也将加大。【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文言翻译,是有一定原则的。现在大家普遍公认的提法还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字经。“信”,就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信息。“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侧重于译文本身的精炼和有文采,要求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进而能够达到规范得体、简明优雅、文笔流畅优美。作为高考文言翻译测试,以直译为主,在难于直译时,才辅之以意译。因此,从高考考查目标以及评卷的实际操作考虑,在训练时,“信”“达”二字为第一,而“雅”的要求则可适当兼顾。复习时功夫当下在基本功训练上,要求贯通课本文言知识,增强语感,提高能力。文言翻译,是以文言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词义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在译文语言的组织上也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概括起来说,可以简称为“对、替、调、留、补、删、变”七字诀。1.对译法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采用相同语素的双音词对应译出。如:令壮者无取老妇译为:命令壮年男子不准娶老年妇女为妻。2.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一些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词语。如: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译为:(我)准备率领你们夫妇(在此)繁衍生息。3.调整法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数词后置、状语和补语的特殊语序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将成分位置作必要的调整。如:无乃尓是过欤?译为:恐怕该责备你吧?4.保留法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庙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另外,如度量衡等一些名称,既可保留,也可拆合。5.增补法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一些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6.删削法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以及一些音衬助词等。7.变通法如: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译为:陈涉是贫穷人家的子弟。此外,也还有一些方法技巧性的经验,比如:根据上下文的文意选择多义词义项;对文句进行语法结构剖析判定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揣摩句子语气的轻重缓急选用现代汉语语气词,以准确表达思想感情;利用文言整句、并列短语结构、互文等一些句式规律理解文句;掌握文言文中一些习惯性的句式短语(凝固结构)等等。【考点突破】【考点指要】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它把对语言表达形式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个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综合考查的有效手段。这类考查既可以采用客观性的选择题型,也可以采用主观性题型,直接要求考生翻译句子或语段。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的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均采用选择题。但2002年起则改由考生直接翻译,分值也由3分增至10分。笔者有这样的体会:翻译文言文不是能读懂文本就可以轻易做到的,因为心里边明白不等于嘴上能够说出来,嘴上能说出来不等于笔下能够写出来,它还涉及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能力问题。我认为,高考题型的变化,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实的阅读能力,有利于促进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而言,也意味着试题难度的提高。为帮助同学们有效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特作以下几点提示:(一)掌握评价文言文翻译好坏的三条标准——信、达、雅,平常练习即以此严格要求。(二)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七字要诀——对、替、调、留、补、删、变。(三)处理好直译和意译的关系。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古文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要译出原文用字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例如:2002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第16题(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必须翻译成:“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译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是根据文意增补的。而原文中“及”“尽”两字,应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算落到实处。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从高考的特点来看,固然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因此,命题者一般来说总是立足于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如上文所举“波澜不惊”的例子。(四)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借代曹操战船,这里借代曹操水军;“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己悲,也不以己喜”;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五)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是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视。再加上,近几年的高考明确了古代文化常识不作考试内容,这就更加让人觉得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是偏离了高考复习的方向,这实在是一大误区。因为,考生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对高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部分,也就够了。(六)专门训练从课文抓起。要能在高考的文言文翻译题上少失分,不做一些专门训练显然是不行的。训练的题目不在数量多而在质量高,训练题就从课文中选取。原因是,课文经过反复诵读,文意几经揣摩,已经读通读懂,谙熟于心了,关键就是语言转化工作了,也就是用现代汉语把心中的感悟忠实地传达出来。这样的训练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样做,比随便拿出一段文本让学生翻译要强得多。其中道理很简单:因为心里明白的尚且不一定译得出来;那么心里不明白的就一定译不出。先从熟悉的语段、句子着手翻译,做到信、讲究达、追求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自然能摸索到一些翻译的诀窍。凭借这些诀窍再去翻译生疏一些的文句,恐怕也可驾轻就熟了。在平时文言文的翻译练习中,学生们常常会表现出“眼高手低”,许多人往往自以为知晓文意就可以了,不屑于落笔翻译,这种态度是必须克服的。文言文翻译并非易事,确实需要踏踏实实地训练一番,切不可等闲视之。【典型例题分析】一、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司马迁《鸿门宴》)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简析1题中,注意“所以”“出入”“非常”等词语,同时还应注意“所以……者”“岂……乎”句式。2题中,注意不定指代词“或”以及“小学”的古今异义,同时,注意“师”与“不”的对应关系,推断出“不”的通假用法。◆答案1.派遣将士守卫函谷关的原因,是为防备别的强盗的进入和意外的事故。我日日夜夜盼望将军到来,哪里敢反叛呢?2.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放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智的。二、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①“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②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③欲而得之,又何请焉?”[注]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纺:系。◆简析此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①中“盍”是“何不”的意思,“已”当“完结”讲。此处理解为“停止”“取消”等义。②句“执”和“纺”两个词要翻译出来。“执”是“逮捕”“捉拿”的意思,而“纺”在文中已有注释,解释为“系”,即“绑着”的意思。③句是个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的成分补起来。◆答案①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译为: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②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③(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达标测试】一、阅读下列语段,作整体阅读翻译。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事奚足弃则生奚足遗?弃世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二、阅读下列语段,作整体阅读翻译。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综合测试】一、阅读下列语段,作整体阅读翻译。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二、阅读下列语段,作整体阅读翻译。有孙休者,踵门而诧子扁庆子曰:“休居乡不见谓不脩,临难不见谓不勇;然而田原不遇岁,事君不遇世,宾于乡里,逐于州部,则胡罪乎天哉?休恶遇此命也?”扁子曰:“子独不闻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今汝饰知以惊愚,脩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汝得全而形躯,具而九窍,无中道夭于聋盲跛蹇而比于人数。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孙子出,扁子入,坐有间,仰天而叹。弟子问曰:“先生何为叹乎?”扁子曰:“向者休来,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惊而遂至于惑也。”弟子曰:“不然。孙子之所言是邪?先王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孙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来矣,又奚罪焉!”扁子曰:“不然。昔者有鸟止于鲁郊,鲁君说之,为具太牢以飨之,奏九韶以乐之,鸟乃始忧悲眩视,不敢饮食。此之谓以己养养鸟也。若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则平陆而已矣。今休,款启寡闻之民也,吾告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载鼷以车马,乐鴳以钟鼓也。彼又恶能无惊乎哉!”【达标测试答案】一、通晓生命实情的人,不会去努
本文标题:高一语文课外拓展——文言文翻译方法知识精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908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