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九章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次级群体的表现形式,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组织取代初级群体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群体形式。因此,研究社会就离不开对社会组织的研究,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对整体社会制度的变革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一、社会组织的含义(一)社会组织的含义广义的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狭义的社会组织: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二)社会组织的特征现代组织活动与传统的人类活动相比具有某些截然不同的特征:(1)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现代组织的规章制度限制了人类行为的随意性,否定人的自主性和个性,个体行为需要符合组织的要求,从而把社会人转变为“组织人”。(2)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现代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依赖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而个体无法知道也没有必要知道组织活动的终极目标。(3)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的两重性特征。现代组织从本质上说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它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工具,目的是提高人类社会活动的效率。这种工具无论用于道德性的慈善目的还是非道德的残忍目的都是可能的。(三)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1.规范:指的是未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2.地位: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所处的位置。地位包括归属地位与成就地位。3.角色:指按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4.权威: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力。它是维持组织运行的必要手段,它使成员在组织内感受到约束和限制。组织权威具有两种特征:首先,权威是社会组织的特征。权威存在于社会组织。其次,权威依附于职位。二、社会组织的分类(一)常见的组织分类1.按照功能和目标进行分类(代表人物是T.帕森斯)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这类组织主要涉及到调解和指导动机,为实现社会制度的期望或促使社会各部分良好配合的组织。如精神病院等。模式维持组织:指那些具有“文化”、“教育”和“价值承载”功能的组织。2.以受惠者为基础的分类(P.布劳)互惠组织:服务组织:以服务为主,主要是为组织的受惠者提供良好的服务。经营性组织:大众福利组织:社会公众是这类组织的受惠者,如邮局、飞机场等。(二)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一是以产业为标准,分为三类组织:第一产业组织:以自然为开采对象的产业组织形式,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组织:指以第一产业组织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包括工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组织: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类。二是以机构编制为标准的分类(1)国家机关编制的组织,包括国家权力、行政、司法机关等组织,各级各类党派组织,全国政协及各地办事处,人民团体等。(2)国家事业编制组织,指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们文化、卫生等需要,经费实行预算拨款的国家事业机构。包括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组织,农、林、水利和气象等生产性组织等。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结构一、组织结构的含义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二、组织结构的内容(一)组织结构设计原则(1)目标任务原则(2)有效管理跨度原则(3)分工协作原则(4)统一指挥原则(5)责权对等原则(6)精简与效率原则(二)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1.直线职能式结构特点是各级主管者没有专业分工,所以管理职能都集中于一人之手,一个下级单位只接受一个领导的指令,上下级关系简单、明确。2.矩阵组织结构它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划分的小组结合称一个矩阵,称之为矩阵式结构。包括工程矩阵结构、产品矩阵结构和项目矩阵结构3.事业部组织结构。它的特点式把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产品种类和地区分为若干各事业部。事业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又自己的产品和市场,实行独立核算。(三)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1.非正式群体的概念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社会群体。非正式群体确定的内部结构,通常有自己的领导、有一系列的群体目标、有一套用以规范群体成员行动的价值规范,但这种行为的开始和延续初期并没有自觉的目标或方向。2.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原因:一是在正式关系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全非人格化。二是组织中经常接触的个人有可能基于相互同情、钦佩、兴趣和趣味相投等在他们正式关系中加入非正式的行为模式。(3)非正式群体的功能正功能:对工人来说,非正式群体的正功能表现在,第一,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第二,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第三,情绪反映的充分表露第四,提供独立的机会。对管理工作本身来说,非正式群体的正功能表现在:第一,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第二,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第三,提供工作满意感。负功能:第一,抵制变革第二,目标冲突第三,遵从问题第四,谣言问题。第四节社会组织管理一、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传统组织管理理论传统组织管理理论产生并流行于19实际末到20实际初,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组织理论试图创造一种理性技术,以构造那些能使组织各部分之间关系协调的结构和过程。传统组织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使组织的运行保留其合理性。代表人物有德里克.泰罗,亨利.法约尔和马克斯.韦伯(二)行为科学组织管理理论基本观点是:在组织形态上更加重视民主的、非集权的且少数等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强调权力均等,发对那种非人格化的科层组织。代表人物有梅约和巴纳德。(三)现代组织管理理论(1)组织系统理论(2)组织权变理论(3)组织经济理论二、组织管理方式(一)家长制管理方式特点:(1)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2)分工不明,责任不清(3)任人唯亲,因人设位。(4)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5)终身制(二)科层制的管理方式科层制是一种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其特征有:(1)明确的分工(2)明确的职权等级(3)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4)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分离。(5)量才用人。(6)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本文标题:第九章 社会组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06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