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关于公益诉讼案件个人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公益诉讼案件个人心得体会范文关于公益诉讼案件个人心得体会这几天,检察院提起的一些公益诉讼案件引起了网络上的广泛关注。从海淀检察院就微信产品的“青少年模式”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腾讯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再到xx铁路检察院因火车站落实军人优先不到位向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车务段提起的行政公益诉讼。这些案件的公告、新闻一出,有点赞的,有鼓掌的,但也有很多的声音是质疑甚至是否定的:“检察院这就是蹭热点,《中国经济导报》刚锤了腾讯,海淀检察院又来补一刀,这是在打击资本市场对中国科技企业的信心。”“我看检察院就是闲的,工信部给腾讯发个通知就能解决的事情,非要提起公益诉讼,就是为了刷眼球。”“军人优先没落实也能提起公益诉讼,检察院现在真的是闲到这种地步了吗?为了能凸显存在感,你们真的是太拼了。”其实,这样的声音并不是第一次出现,甚至可以说是一路伴随着公益诉讼这项检察业务从诞生到发展,直至今天,一直没有消散。这些质疑或者否定,乍一听,似乎有些道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好像检察院提起的公益诉讼很少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案,大多数也就是诸如环境保护、青少年权益保护、军人名誉、荣誉维护的“小”事,感觉与自己的生活联系不多、意义不大,好像更多的是检察院在自嗨。但真相的确如此吗?当然不是。公益诉讼检察的出现,填补了对公共利益保护的空白,让很多看似无足轻重,但实则关系重大或者切实影响到很多人的事情,真正有人能够管起来了。既然意义如此重要重大,却又给人们造成上述的种种不良观感呢?我想,问题就出在前面所说的:“感觉与自己的生活联系不多”。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最不切实际的一个词就是“感同身受”。如果你所居住的小区旁边没有臭气熏天的黑水沟,你就体会不到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的人正在经历的痛苦;如果你的家人、亲戚中没有人参军入伍,你就体会不到军人家属对于网络上那些污蔑造谣抹黑军人信息的痛恨;如果你不是一个残疾人,你就体会不到那种行走在无障碍设施缺失的城市中的那种恐惧;如果你不是一个文物保护者,你就体会不到那种眼睁睁看着文物被一点点破坏时心中的那种无奈;如果你不是一个网瘾少年的家长,你体会不到那种看着自己的孩子沉迷网游不思进取时的痛心。这样的例子其实有很多,几乎每一个公益诉讼案件的背后,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群体存在。只是这些群体、这些人,可能他们人数不多,可能他们没有在网络上发声的能力,亦或者他们已经发声很久,而只是无人关注。我想起了之前在公号里推荐过的一部美国电影《黑水》,讲述了一个律师挑战杜邦公司的故事。在那部电影中,你能看到一个律师为了揭露一个小镇的饮用水被污染的真相,而与跨国公司进行斗争的故事,用“艰苦卓绝”来形容,真的是一点都不夸张。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公益诉讼检察的存在,xx年全国检察机关提起的15.1万件公益诉讼背后的利益相关者,想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将会面临怎样的困难。很少有人知道,请专业机构对水体、土壤做一次检测,出具一份报告,需要花费几何。很少有人知道,通过公益诉讼,检察机关为很多地方、专业保护机构赢回了多少赔偿和修复基金。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赢得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案子,检察官需要与大公司的法务进行什么样的斗智斗勇、艰苦谈判。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则公告、一则新闻,但我们不知道这些公益诉讼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是国家,让检察机关替我们所有人承担起维护公共利益的重任,也让这个国家法律实施的监督机关,成为了守护老百姓美好生活的法律守护者。诚然,检察公益诉讼可能还没有办出过惊天动地的大案,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多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但正所谓万事开头难,我们不应对这项新生的检察业务以及为了这项业务而在背后默默努力的检察官进行嘲讽。而是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支持和关注。因为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所有人。还记得小时候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那条小鱼在乎》。我想,同那篇故事一样。对于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也许看到新闻的你不在乎,但对于那些受到公益诉讼保护的人们来说,他们在乎。最后一句:嘲笑只会更加激发公益诉讼检察官的斗志,而终有一天,他们会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本文标题:关于公益诉讼案件个人心得体会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205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