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29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都曾在此讲学宋明理学三教合一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二程理学成熟:南宋朱熹理学发展:明朝陆王心学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背景:知识·梳理一、三教合一(汉至唐三教的发展状况)(一)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确立正统地位,促进儒学繁盛。(二)魏晋南北朝:儒佛道三家相互影响和融合。1、三教融合的背景: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①佛教的盛行:A.背景: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还为他们建造了白马寺。B.原因:a.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b.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佛教宣扬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c.佛教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进行大力扶持;d.独立的寺院经济形成,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可逃避赋役——因此佛教迅速传播。②道教的广为传播:A.背景:东汉末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黄老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太平经》是当时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B.原因:a.东晋时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宗教,道教日盛。b.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使道教在上层社会中拥有很多信徒,甚至包括不少皇帝、大臣都信奉道教。2、儒学改造的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兴盛以及儒学本身存在问题使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原因(同步8)。3、三教融合的表现: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历史纵横思考:为什么少数民族统治者也提倡儒学?①儒学首先是一种行为哲学,它与传统的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相适应,逐步演变成日常生活行为准则,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化,迎合了传统社会的客观要求,也迎合了少数民族社会的需要。②儒学对统治阶级是一种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对士人知识分子、社会精英是人生信条,又是借之参与政治的手段,受到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欢迎。③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人民渴望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儒学强调的是“和”,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容易被人民所接受,有利于少数民族的统治。④儒学比佛教、道教传播的更广,影响更大,少数民族的统治阶级也认识到儒学是最好的统治人民的一种精神工具。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③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三)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1、三者相互吸收,如佛教自觉地把儒家忠孝之道的政治伦理思想融入自己的教义中。2、中国儒家的传统哲学命题“理”,也被佛教吸收和改造为“佛理”。(四)唐朝:1、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2、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出现危机。3、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官修寺院,被尊为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中国第一古刹”。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通,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河南洛阳奉先寺,建于唐初,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岳麓山“三教合一”《三教图》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三教图》清·丁云鹏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二、程朱理学(一)理学产生的原因:1、历史:魏晋南北朝以来,儒佛道并行使官方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学家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类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2、经济: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非常引人注目,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本原因3、政治: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或统治者需要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封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4、主观:宋代科举下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和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当时的时尚。5、思想文化: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和科举制的改革与完善为学术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就算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不低(宋初思想解放的产物)。(二)理学产生的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提出了理学。(三)理学和理的含义:1、理学:北宋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是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的关怀,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儒家学说。2、理(天理):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的具象地位,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四)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颐、程颢兄弟和南宋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程颐程颢程颢(1032-1085)字正叔,世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伯淳,世称伊川先生。兄弟二人,都是河南洛阳人,被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程朱理学的奠基者。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世称晦庵先生,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后人尊称“朱子”。朱熹曾在福建讲学,故其学派称为“闽派”,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五)二程的理学——理学的开创者1、宇宙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客观唯心主义)——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2、伦理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人伦:封建伦理道德),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3、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的道理获得知识)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4、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认为“进学(考入府、州、县学,即中秀才)则在致知(达到完善的理解)”,“穷理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六)朱熹的理学——理学的集大成者1、宇宙观: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客观唯心主义)。2、伦理观: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3、伦理观: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性本善),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遵循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遏制自己的个人欲望)。4、认识论: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5、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七)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①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②伦理观:“存天理,灭人欲”;③认识论: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八)程朱理学的影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利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程朱理学能被官方化的原因(同步8):①客观原因:五代的长期分裂与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社会需要新的适应封建统治的思想出现。②主观原因:程朱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它提出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2、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了。3、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4、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5、明朝初年,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大力推崇,巩固了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学思之窗】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启发?•思路引领:按照程颐和朱熹的说法,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答案:首先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清道光七年(1827)欧阳厚均重刻。忠孝廉节碑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清戴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三、陆王心学(一)陆王心学的含义:指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流派。主张以人心为宇宙的本体,强调自己的内心,主张修身养性,反身而诚。(二)陆九渊的“心学”——心学的开创者1、宇宙观: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主观唯心主义)。2、宇宙观: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主观唯心主义)——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3、认识论: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资料回放。(三)王阳明的“心学”——心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陆九渊(1139-1192),号象山先生,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朝的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或称王阳明。是我国明朝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的集大成者。1、政治思想: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背景: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2、宇宙观: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心即是理)——主观唯心主义(历史纵横)。3、认识论: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①含义:a.“致良知”即通过内心反省获得良知;b.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道理与实行其事是统一的②内容:a.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b.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与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动实践——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互渗透,密不可分。③评价: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四)陆王心学的影响:1、明朝中后期,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2、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发展到主观唯心主义,说明理学走向了极端。(五)宋明理学的影响: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步8)。①积极影响:理学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励志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
本文标题:第29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2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