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三章群体及群体功能第一节群体及其分类一、群体的概念1、群体(Group)可以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2、特征:(1)群体拥有一定的行为规范;(2)成员之间相互影响;(3)成员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整体;(4)有着共同的目标。3、群体的心理效应及行为趋向由单个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具有不同于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形成群体的心理效应和行为趋向。心理效应:(1)群体价值观;(2)群体凝聚力;(3)群体责任感。行为趋向:(1)社会助长作用;(2)社会致弱作用;(3)行为趋同作用;(4)行为遵从作用。二、分类1、按群体的构成原则分:⑴正式群体——为完成组织任务所建立起来的正规社会群体(命令型、任务型),这类群体分工明确,并受到法律保护。⑵非正式群体——人们之间以利益和感情为纽带自发形成的群体(利益型、友谊型),这类群体属于自然形成,一般不受法律与行政的保护与干预。•2、按发展水平分:(1)松散群体──群体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只是在空间和时间的结合,此种群体目标、结构和领导都不十分明确。(2)联合群体──群体发展的中级阶段。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的,约束与抵制共存,但这种活动只具有个人意义。(3)集体群体──群体法哈的高级阶段。成员之间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起存在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价值。3、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划分:(1)开放型群体——成员变动频繁,来去自由,成员间的权利和地位不稳定,与外部联系密切,内部联系相对松散;(2)封闭型群体——成员相对稳定,变动较少,内部权利地位明确,成员等级关系严格。4、按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1)参照群体——又称标准群体、榜样群体,它的存在对人们有学习、借鉴和参照意义。设立参照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2)一般群体——指不足以成为人们行为楷模的普通群体。•5、按规模大小分:大、中、小群体。•6、按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划分:•(1)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指为研究和分析某一特定人群的需要而人为划分的群体。•(2)实际群体——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群体。第二节群体功能一、群体发展阶段群体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大多数群体都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虽然群体可能根本达不到完全稳定的状态,我们仍可以用一个一般模式来描述其形成的历程。一般认为,群体的形成要经历五个阶段:形成、震荡、规范化、执行任务及群体解体。形成震荡规范化执行解体阶段1阶段2阶段3阶段4阶段5群体发展阶段二、角色定位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包括两个方面:1、个体自身在群体中适应环境,学些群体文化,学习担任社会角色,把自己同所在的群体、组织一体化,成为符合群体要求的社会成员的过程;2、群体要生存发展,必须使群体新陈代谢,使新的成员不断介绍群体的价值观念,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使群体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三、群体的功能1、完成组织认为;2、满足群体成员的心理需要。第三节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动力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B),是个体内在需要(P)和环境外力(E)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公式B=f(P、E))所谓群体动力理论,就是要论述群体中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卢因及其后继者研究,发现了以下群体动力的存在和作用:1、群体领导方式的动力群体领导方式的不同,(专制型、民主型、自由放任型)其成员的行为也表现不同。2、群体组织形式动力组织管理的方法不同,也导致组织行为的不同。3、群体结构性质动力4、群体公约动力5、群体多数动力第十四章群体人际关系与冲突第一节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及其重要性指社会人群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确立的人与人之间心里与行为上的各种关系。如亲属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等。重要性:1.有助于提高群体的内聚力与职工的满意度;2.有助于提高群体的士气和生产效率;3.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人际因素(距离、交往频率、相似性)2、社会因素3、组织文化因素(工作型、关系型)4、个人因素三、人际关系对个体行为的影响1、长期与短期的人际关系2、交互双方力量的大小3、行为的规则4、社会角色5、个人和非个人的关系四、改善群体人际关系的方法1、感受性训练法2、角色扮演法3、会谈训练法第二节群际关系及其冲突一、群际关系群际关系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连接两个不同组织炔诺酮的桥梁。1、群际关系的影响因素(1)目标(2)相互依赖性(3)资源2、管理群际关系的方法(1)纵向群际关系的方法主要有:工会、工人自知、设立行政主管接待日、实行共同协商和集体协商制度。(2)横向群际关系的方法主要有:规则制定、层级管理、制定计划、设立协调员、设立工作组、设立综合管理部门。二、冲突及其管理1、冲突的概念及有关冲突的观点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利益、认识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产生心理上或行为上的矛盾,从而导致抵触、争执或攻击事件。在对待冲突的问题上,产生了三种主要的观点:(1)传统观点:冲突是不好和消极的,它表明群体功能的失调,原因主要是沟通不良、人际间缺乏坦诚和信任、管理者对员工的需要和抱负不敏感,它降低了组织绩效,因此是应该避免的。(2)人际关系观点:冲突对于所有组织和群体都是与生俱来,无法避免的,因此组织应接纳冲突、使它的存在合理化。冲突不可能被彻底消除,有时它还有利于群体的工作绩效。(3)相互作用观点:应鼓励保持一定的低水平冲突。融洽、和平、安宁、合作的组织容易对变革需要表现出静态、冷漠和迟钝。必要的冲突能够使群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勇于批评和不断创新。冲突是好是坏取决于冲突的类型。具体而言,要对功能正常和功能失调的冲突进行区分。2、冲突的类型及其原因从冲突发生的范围来看,有三种类型的冲突:(1)个人的心理冲突——指当一个人面临两种互不相容的目标时,感到左右为难的一种心理体验。(接近——接近、回避——回避、接近——回避、双重接近——回避)(2)群体中个人的冲突(认识、价值观、信息来源、思想意识、心理行为习惯)(3)群体之间的冲突(工作、资源、奖励、沟通)3、冲突的管理与解决(1)分清冲突的性质;(2)针对不同的冲突采取不同的措施;(3)组织缺乏新思想、缺乏竞争意识时,要勇于挑起冲突。建设性冲突破坏性冲突关心目标对事不对人促进沟通结果是争取双赢关心胜负针对人(人身攻击)阻碍沟通结果是零和关系冲突解决方法1、托马斯(T.Thoms,1979)二维模式试图使自己的关心点得到满足试图使他人的关心点得到满足坚持已见不坚持己见不合作态度合作态度竞争合作妥协回避迁就竞争:只满足自己利益,为达到目标而无视他人的利益。是一种“我赢你输”的策略。在实力相差很大或应付危机时往往有效。协作:尽可能满足双方的利益。通过沟通合作解决冲突,以找到双方可以接受的的方案。妥协:实际是一种交易,通过讨价还价、彼此让步努力使双方的目标在现有条件下获益最大。前提是都有解决冲突的愿望和保持一种灵活态度。回避:试图置身冲突之外,无视不一致存在或保持中立。当双方依赖程度较低时,回避可以减少冲突或解决冲突时机不成熟时,有时采取这一策略。迁就:放弃自己的利益要求或屈从对方的意愿。避免在非原则问题上纠缠或实力过于悬殊通过让步顺从使牺牲和损失最小化。群体冲突控制的策略冲突控制策略类型适用情景1.无视冲突回避事情微不足道;问题只是其他更本质问题表现出的症状。2.强制解决回避需要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将冲突扼杀在萌芽中;需要做出不受欢迎的决策,而且群体几乎不可能达成一致的意见。3.缓和平息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让当事者冷静下来,恢复正确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冲突是因为非工作问题或非原则问题4.诉诸上级平息存在对双方都很重要的目标,且没有对方的合作,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成;自己无法解决,交由上级或第三方仲裁。5.讨价还价包容双方实力接近,相互让步直到获得妥协的方案为止;存在着多种双方愿意考虑和可以接受的方案6.建立群体间沟通包容冲突是由于存在沟通障碍;双方都力求防止冲突失控并避免各方强化自己的立场;能够找到受双方信任和敬重的调解人.7.一体化问题解决对抗群体间存在着起码的信任,可以充分阐述各自的观点和没有要求迅速做出决策的时间压力;在做关键决策时,组织能从双方观点、见解的综合中获益.8.重新设计组织对抗冲突来源于工作协调、职责划分或无法调和的人际矛盾等;工作职责可以划分重新或组织活动需要大量协调第十五章群体凝聚力与士气第一节群体凝聚力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概念: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或者说,群体成员对其所在群体的向心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群体与其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表现形式:1、自然凝聚力;2、工作凝聚力、3、领导凝聚力;4、情感凝聚力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2、加入群体的难度3、群体的规模4、群给他成员的性别构成5、外部威胁6、以前成功的经验7、有效情绪认同8、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9、群体的领导方式第二节群体凝聚力与管理一、群体凝聚力的测量都认同把群体成员之间相互接触的数量、频率和强度作为凝聚力的主要指标,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的互选,确定群体成员之间的肯定选择和否定选择的比率,或者是实际相互选择的次数与理论上可能的互相选择次数的比率,从而得到凝聚力的系数。1、人际关系社会学测量(社交计量分析法)人际关系测量是由美国学者莫雷诺(Moreno)提出的,这种方法将人际关系这一定性问题运用社会测量的理论方法加以图表化、定量化,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创举。有关社会测量理论的应用举例如下:某群体中人际关系调查结果如下表:按上图可以做出人际关系社会测量图,即:选择谁选择者12345总计1++22+++33+-04+++35++2总计42235该图中可以明确显示,(1)在群体中人际关系最好,其次是(5)他们可以作为群体的核心和领导者,而(4)在群体中是受孤立者和被排斥者,需要找出原因,改善人际关系。2、群体凝聚力的管理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研究证明,仅仅靠群体的内聚力,不一定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积极的诱导(目标/态度),才能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下图:高凝聚力积极引导低凝聚力积极引导低凝聚力消极引导对照组高凝聚力消极引导时间生产率第二节群体的士气一、群体士气的意义“士气”原是一种军事术语,用以表示作战时的团体精神,在这里表示群体的工作精神。美心理学家史密斯认为“士气”就是对某个群体或组织感到满意,乐意成为该群体的一员,并协助达成群体目标的一种状态。(满足的状态、满足来源与群体)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认为一个士气高昂的战斗群体应具有以下7种特征。(1)群体的团结来自与内部的凝聚力,而非起源于外部的压力;(2)群体的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团体的倾向;(3)群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以及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4)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5)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明确地意识到群体的目标;(6)群体的成员对群体的目标及领导者抱肯定和支持的态度;(7)承认群体存在的价值,并具有维护其群体存在和发展的意向。二、士气与生产率的关系职工的士气与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正比例的关系,职工士气的提高只是提高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之一。主要有四种关系(戴维斯美国)(1)士气高生产率也高(2)士气高生产率低(3)士气低生产率高(4)士气低生产率也低三、影响士气的因素1、对组织目标的赞同2、合理的经济报酬3、对工作的满足感4、领导者良好的品质和风格5、同事间的和谐与合作6、良好的意见沟通7、良好的工作环境第十六章沟通管理问题1:李刚的苦恼李刚是A公司的副总,他最近愈来愈苦恼,因为他现在几乎无法和他的“老板”,也是当年创业的伙伴许鸣正常交流了。许鸣似乎对他的一切都不满意,甚至经常当着
本文标题:组织行为学第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43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