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能够识记管理的基本含义,深刻理解管理的性质和基本特征;要能够识记管理者的职责及应具备的技能,能够准确理解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角色;要能够掌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特性,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理论结合实际认清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意义。◆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管理概述一、为什么需要管理(一)任何集体活动都需要管理,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二)管理是现代社会极为重要的社会机能(三)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得到强化和发展(四)管理是一切组织与事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二、管理的含义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环节来协调组织所拥有的各方面的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1.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2.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3.管理工作的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职能。4.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应充分认识到管理的本质特征是协调;管理的有效性体现为效率与效果的统一。三、管理系统管理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或子系统,按照管理的整体功能和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管理系统一般应包括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方法、管理环境等要素。四、管理职能管理的职能就是管理者为实施有效管理必须负担起的基本职责以及要完成的基本任务。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职能。五、管理方法管理方法,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和协调管理要素的工作方式、途径或手段。按作用的原理,管理方法可分为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社会心理学方法、技术方法。第二节管理者一、管理者及其职责管理者是指那些从事管理过程的实现,而且对组织内的员工进行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其实施的人员。按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地位划分,有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按管理者从事工作的领域划分,有市场营销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管理人员、人事管理人员、其他专业管理人员等。按管理工作的性质与领域划分有:综合管理者,指的是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分部的全部活动的管理者;专业管理者,指的是仅仅负责组织中某一类活动或业务的专业管埋的管理者。按职权关系的性质划分有:直线管理人员,是指有权对下级进行直接指挥的管理者;参谋人员,是指对上级提供咨询、建议,对下级进行专业指导的管理者。二、管理者角色管理人员一般都担任10种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企业家、障碍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三、管理者技能2管理者应具有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是指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的技术和方法;人际技能,是指与人共事、激励或指导组织中的各类员工或群体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指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第三节管理学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称之为管理科学。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管理现象,研究目的在于寻找管理活动中的客观规律,系统地总结管理理论和方法,用于指导人们的管理实践。管理学原理对社会的各个领域的管理具有普适性。二、管理学特性(一)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二)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三)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四)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五)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第二章管理思想及其发展◆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能够对管理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整体脉络有一个基本认识,清楚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的划分,能够知道各管理思想阶段的形成年代、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一、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的发展时期是从有人类以来到18世纪。管理更多地被作为一种技能,缺少系统的研究。可以说,这一阶段的管理实践是丰富的,显示了较大规模的社会劳动中有效的管理活动。二、中世纪后期组织和管理思想的发展中世纪的西方国家虽然处在封建社会,但是组织和管理的思想有了重大的进展。其主要代表有:威尼斯兵工厂的管理实践;尼古拉·马基亚维利的管理思想三、管理理论萌芽阶段的管理以经验管理为主,管理的重点是解决劳动中的分工和协作问题。其主要代表有: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罗伯特·欧文,较早注意到了人事管理问题;查尔斯·巴贝奇,强调用科学研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主张对工作方法和报酬制度进行研究。第二节科学管理思想一、科学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科学管理思想的产生以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思想、韦伯的古典组织理论为标志。泰罗对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认为一切管理问题都可以而且应当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加以解决,从而否定了靠经验办事的传统管理思想,把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理论。法约尔对管理理论的突出贡献是:从理论上概括出了一般管理的职能、要素和原则,把管理科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法约尔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韦伯在管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二、科学管理思想对管理的贡献3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了管理的重要性和普遍性;用科学管理代替单纯的经验管理;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管理者的分离;奠定了管理学发展的基础。第三节行为科学管理思想一、行为科学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行为科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其标志是在霍桑实验基础上产生的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其观点是:工人是“社会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士气;企业中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霍桑实验使西方管理思想在经历了早期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管理理论阶段之后进入了行为科学的理论阶段,使行为科学成为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规律的科学,称为组织行为学。包括: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对组织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对领导行为的研究等。二、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的贡献弥补了科学管理理论的不足;首次提出了管理应该注重对人的研究;行为科学是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方面;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今天的企业管理仍有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第四节现代管理思想一、现代管理理论主要流派现代管理思想最早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六十年代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异常活跃,从中形成了许多的管理理论学派,其中的一些管理学派对管理科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主要的管理学派包括:管理过程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二、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的贡献强调系统管理、突出决策的战略地位、重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强调组织与环境的适应性、重视管理方法的定量化和管理手段的自动化。第五节现代管理思想的创新发展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引发了一系列组织观念的变革,新时期管理的实践促成了管理新思想的不断涌现。一、管理重点由基层向高层转移,由业务管理向战略管理转移从泰罗起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发出来的组织管理办法,基本上以提高企业内部效率为中心。可是到了环境多变的现代社会,内部效率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紧跟环境的变化方向及时做出战略决策。基于这种认识,管理工作的重心就逐步转移到高层的战略管理上来。管理理论也跟着纷纷去研究战略管理问题,从而形成一股“战略热”。二、强调“软”管理,把抓好“组织文化”作为管理的根本立足点组织文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得到长足的发展,组织文化不仅作为一种理论得到系统的研究,而且成为现代组织的一种战略在组织中实施。这标志着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发展的趋势,管理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三、强调对人的作用的认识,提出了“人本管理”的新思想。“人本管理”在传统“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人的因素从单纯强调管理客体的地位上提升到管理主体和管理目的的高度,即把人视为组织的最重要资源。“人本管理”理论的确立和发展是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升华,在管理诸多方面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包括运用团队建设,人力资本运作,劳动者权益保护,推行民主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创造核心竞争力等等。四、强调革命性的变革,提出了“企业再造”的新思路。企业再造理论认为,在时代变迁的今天,传统的办法已成为束缚组织发展的桎梏,为适应新环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要求,必须对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管理组织系统进行重组、再造。五、强调对管理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重视,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传统的组织类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环境发展的要求,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组织成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第三章管理与环境◆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分两个部分对组织的环境因素作了详细的介绍,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组织环境有一个总括的了解和认识,准确的把握各环境因素与管理之间的关系。4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能够对管理与环境的关系有一个基本认识,了解组织环境涉及的基本因素,掌握组织环境的基本分析方法。要能够把握组织社会责任的基本含义和内容,深刻理解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管理与环境一、管理与环境的关系(一)对环境的认识组织的外部环境,是指组织周围的、不受组织控制但与本组织的活动相关联的各种外界因素的总和。一个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可分为一般环境因素和任务环境因素。(二)环境对组织的影响环境为组织活动提供必要条件;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威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和应变能力。(三)环境对管理的影响。社会上的诸种因素不可避免地在组织管理中体现出来;组织、协调和控制组织活动的管理行为,必然同环境之间存在交换关系;组织的管理也会反作用于外部环境。(四)管理者要加强环境管理环境对组织的生存发展及对管理的决定与制约作用,要求管理者必须抓好环境管理,能动地适应环境,谋求内部管理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二、组织环境的构成(一)一般环境因素,是指可能对企业的活动产生影响但其影响的相关性及其程度并不十分清楚的各种因素,一般包括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因素。(二)任务环境因素,是指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直接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一般包括,资源供应者、服务对象、竞争对手、政府、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等。三、组织环境的分析方法(一)组织环境的综合分析,是将对组织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二)组织环境的竞争性分析,也称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认为,影响行业内竞争结构及其强度的主要有现有企业、潜在的竞争者、替代品制造商、供应者以及用户等五种环境因素。(三)波士顿矩阵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认为,企业在确定各类业务发展方向时,应考虑产品在市场上的相对竞争地位和业务增长情况。第二节组织的社会责任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竞争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有利于节约资源、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二、企业社会责任的起源与概念演进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演进,大致上可以从三个阶段来认识:第一个阶段(1923—1970)是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阶段。第二阶段(1971~1999)是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初步界定和认可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一系列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三个中心圈”概念、“金字塔”概念、“三重底线”概念第三阶段(2000~)是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全球化发展阶段。许多著名的国际组织力图提出适合全球发展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企业社会责任可概括为: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必做、应做和愿做之事之和,是企业将其利益相关者的关切融入其各种活动之中,不断地满足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实现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的理念和行为。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5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在正确处理好与六大社会利益集团的关系上,即与产权所有者、用户、债权人、员工、政府、社会的关系。从我国企业的现实情况看,企业应加强以下
本文标题:管理学原理——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48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