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乡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进展情况总结汇报材料3篇
乡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进展情况总结汇报材料3篇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汇报一、我乡脱贫攻坚工作基本情况全乡有五个行政村,全乡共有户贫困户人。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年已经退出省级贫困村。2020年,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示范引领”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持续推进全面脱贫工作做了许多工作,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截止目前,全乡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全乡户以上自然村都已通硬化水泥路;农户入户路硬化达到100%以上。全乡饮水点水质全部达标,实现100%农户住房安全。人居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100%以上农户有水冲式卫生厕所。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及村医培训力度不断加强,文化扶贫措施丰富,精神面貌向上向好。二、乡村振兴工作基本情况和存在的困难今年以来,我市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了许多工作。我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为了乡村振兴工作上新台阶,汇聚各方力量,争资争项,在专项资金的引导下,确保本级财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集中投向美丽乡村建设,为资金投入提供了保障,但工作推进中也存在一些困难。一是蔬菜产业发展方面。投入资金扶优做强蔬菜产业,率先建成了亩村高标准大棚蔬菜基地,实现大棚蔬菜从“无”到“有”到“优”的转变。基地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蔬菜,成为了农业产业扶贫基地。今年来投入万元,用于蔬菜基地的日常建设。投入余万元征地补偿费,组成蔬菜基地租地工作组进行租地,打造我乡的另一个基地。但产业发展的利益转化率不够高,产业链不够长,示范带动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接下来,我乡将着眼做大做强蔬菜、瓜果等产业,全面推进产业振兴计划、做优做大品牌,推动产业链的延伸,需要进一步的资金投入。二是农田水利项目方面。2019年特大洪灾,对我乡农业生产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为此财政下拨万元农业救灾款,用于补助灾后农业生产,结合我乡投入的灾后重建各项投入,帮助恢复了农业生产。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制定的设施标准实施,虽然在实施实施过程中,因规划设计和实际情况不符合、资金缺口等问题,增加了施工难度,一定程度影响了工程进度,但我乡也已确保了资金投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如期完成,但农田设施建设的回报率不高,规划设计的成果改变了原来自然形成的合理布局,与相关农业产业结合程度不高,导致实施效果不明显,导致实际生产中还需要投入资金另外建设符合实际使用情况的基础设施。如水圳灌溉污水问题,没有合适的项目落地,导致生产用水紧张的问题仍然存在。三是建设新村示范点方面。我乡积极谋划,投入了大量资金,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打造集中连片新村,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已完成村新村、新村,村中徐、村井头小组的整治规划,村村委会大楼及村桃树垅建设点正在建设中。其中新村、新村在全县“三看三比”流动现场会上得到了各级领导认可,分别获全县第三、第一的好成绩。四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方面。为了乡村面貌改观,投入资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农村人居环境历史欠账较多,农村点多面广、工作反复性大,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卫生整治,但由于群众内生动力不强,村民不太关心,各级监管职责不清等问题,很难形成长效化监管机制。今年以来,财政共拨付了万元,我乡共投入万元,整体整治资金缺口很大。五是农业生产等方面。五是早稻、油菜生产种植方面。我乡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农业生产工作落实,圆满完成早稻种植任务,此项工作在全市排名名列前茅。但在种植过程中,包括持续推进油菜种植过程中,将进一步思考如何提高种粮效益,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保障作用,做好技术指导和提高产出回报。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脱贫后,需要积极与乡村振兴衔接,协调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存在的问题1、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较少。虽然各级财政支农收入有逐年增加,由于农村历史欠账多,人多地广,导致投入总量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相对于工业投入则要少得多。目前支农项目建设大都采取各级财政共同投入的模式,而财政配套资金不足时,乡村财政更为困难,部分乡村财力薄弱,历史负债也较多,成为影响政策效应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2、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益低。由于对应项目的各部门只管与本部门有关的部分,导致同一个项目互不衔接,下达资金重复交叉,缺乏整合。相关支农投入重点不突出,有的按照资金总额平均分配到村级,雨露均沾,导致部分资金投入很分散,达不到预期效果,村民得不到实惠。3、支农项目与农村实际需求存在差距。上级制定项目计划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地区,比如上级政府下达硬性指标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勘察、规划编制,都由设计单位完成,乡镇并不是实际业主单位,由于设计单位对乡镇的实际自然情况不了解,导致规划设计内容比较雷同,不符合实际,影响了农业产出效益。许多项目建设和支农资金使用,乡镇的自主权太少,导致有些项目建设水土不服,没有达到实际的效果。4、项目计划批复和资金治标不同步,资金到位环节多。在资金拨付上,资金到位相对缓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有时会出现项目计划资金与实际到付资金不符的现象,影响项目进度,常常出现跨年度实施,造成乡村财政压力大。5、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指导实施不够。对支农资金缺乏同意管理,没有真正了解项目的进度、项目的管理决策以及项目真正的资金需求,因此对项目资金使用的指导力度不够,造成管理和落实脱节,不利于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比如,如何指导乡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紫皮大蒜如何能够整合到财政支农资金去使用,项目要怎样才能投的准。环境卫生整治中缺口大,要怎么去寻找解决的措施。(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1、加大财政支农惠农投入。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三个高子”的财政投入政策,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的同时,用足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占用税金、土地出让金等各类资金。二是进步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做到“重心下移、财力下倾”,逐步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2、调整优化财政支农结构。财政支农投入要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保障基本公共品供给为重点。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的科技攻关扶持力度,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档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心业链条。二是开展环境治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分担乡镇清运车辆配备和保洁员工资发放所需的运转经费,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农村环境整治经费支出。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年度计划,积极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3、整合资金,集中使用。在支农项目建设工程中,要探索财政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最大限度发挥部门合力、资金合力。4、规范资金划拨形式,解决中间环节过多的问题。简化报账程序,减少中间拨付环节。规范资金的管理运行,使得支农资金管理清晰、用途清楚、职责明确。要特事特办,项目计划与资金批复计划同步下达,便于抢抓建设时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5、规范支农资金指导监管。完善各项资金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加强基层农财队伍建设,适当充实力量,同时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政策能力和工作水平,使财政支农管理工作能够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汇报材料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委新决策新部署,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来抓,按照“一三三”工作思路,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稳步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必须做好两者的有效衔接,把“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乡村全面振兴,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政策机制有效衔接充分用好国家脱贫后5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主体稳定,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用好脱贫攻坚的经验政策。选择一批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实际予以推广;对产业扶贫、劳务扶贫、教育医疗保障形成的好政策、好制度要延续下来,将临时性的政策转化为常态化的制度。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在于防止返贫,需要构建防止新的贫困发生的“防护堤”,完善脱贫群众定期回访制度,特别是要持续对边缘户、脱贫不稳定户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帮扶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做好扶贫资产、项目的移交及后续管护工作。对脱贫攻坚中培育发展的产业和资产,要持续用力、发展壮大,确保扶贫项目持续发挥作用。按照扶贫资产功能性质,做好经营性、公益性和到户类扶贫资产的核查登记工作,建立起资产管理、产业发展常态化工作机制,防止扶贫资产因疏于管理而流失、扶贫项目因无人管护而废弃。推动帮扶模式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脱贫产业虽有一定发展基础,但仍需通过乡村振兴着力补齐短板,加快发展步伐。从政府引领转向市场主导。扶贫产业多数是在政府引领推动下开展的,具有很强行政推动性,市场导向性弱。要推动从简单的产业帮扶模式转变为产业发展,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造血”发展能力。扶贫产业、项目要适应市场趋势,对接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把扶贫产业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产业兴旺。补上品质、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对发展前景好,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扶贫产业,要从单纯增产增收转向更加注重品质提升,注重技术扶持,提升产品品质,延伸产业链,打造质量好、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要为扶贫产业补上“市场营销课”,对接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建立长期稳定产品销路。对于在脱贫攻坚中培育形成的市场销路好、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要支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产品认证,打造特色品牌。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调整扶贫产业结构,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促进“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推动扶贫产业长效且高质量发展,让脱困农户走上产业致富之路。推动人才支撑更加牢固发挥好原有帮扶的人才力量,“扶上马、送一程”,推动形成群众苦干,干部苦抓,产业带头人、返乡人才带动发展的合力支撑。激发群众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要积极树立和宣传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激发奋斗创造幸福的精神动力。要适时调整现有扶贫政策,逐步弱化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异政策,形成有劳力有得、多劳多得的正向激励机制。提升“两委”组织的领导力和战斗力。要逐步转变第一书记、帮扶干部与属地镇村干部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实现“外力”主导向“内力”引领的转变,让村“两委”成长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排头兵”。加强对乡村本土人才的挖掘和培育。注重培养本土的“田秀才”“土专家”,让他们成为有技能、有干劲、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产业带头人,就近服务农村、带动农民。支持返乡人才创新创业。坚持“内育”与“外引”相结合,探索建立灵活的乡村人才工作机制,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投身乡村全面振兴大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振兴队伍。推动乡村建设改善基础做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规划是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因地因村制定乡村建设规划,统筹考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等,注重保持乡村风貌和地方特色,并衔接好各专项规划,形成城乡融合、体现特色、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制定相对统一的建设标准,注重提升农房建设质量。逐步扩大基础设施覆盖面。要在脱贫攻坚阶段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重点解决生产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聚焦最突出和紧迫的制约性问题
本文标题:乡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进展情况总结汇报材料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596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