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范例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范例模板学习中华文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将跟随老师和同事一起严格要求自己,收获更多的成长和磨练。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模板【一】让我对《中庸》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于丹老师在《文明之旅》栏目中对中庸的精彩讲解。她说:“我们今天太多人把中庸理解成为了平庸,理解为了一种自我保护”。于丹老师说到:中庸的大智慧是中者为不偏,即看一件事情有一个大道,这就是“中”,而于丹老师把“庸”解释为不易即不轻易的舍弃。也就是说,做任何一件事情,秉持自己的原则往远方走,就是所谓的“庸”。如果要概括一下,我觉得对中庸最深刻的领悟四个字:恰到好处;对中庸最充分的把握也可以用四个字:和谐圆融;在现实中,对中庸最好的利用还是四个字:不偏不倚。俞敏洪历经三年考取北大,在北大求学四年,历经三年半没有一个美国大学愿意录取他,最后却用心创办了闻名遐迩的新东方。他那种不断在失去中前进的动力其实挺值得我们深思的,微信里好多人有这样的签名是:越努力,越幸运。我其实很认同,这里努力大概就是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去奋斗,其实,也是中庸的一种体现。我把自己感触较深的几个地方在这里和各位老师分享一下。一、中庸告诫我们的第一点是做任何事情需要持中中庸开篇提到“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是说人生来所具有的自然禀赋,遵循天赋之性、合乎自然之理,逐步养成高尚的品德,就是人生的正道。发扬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节,以之影响、熏陶和感化周围的民众,提高众人的道德境界,就是教化。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于丹老师将道理解为生命本体的轨迹,我们的教育从外层看是教育学生基本的道德,基础文化,但内层却是在护送他们走过“寻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从大义上讲,我们的工作是帮助许多懵懂的心灵探索真实、正确的生命轨迹。作为教师,我们的确比他们更深切、更准确地了解生命,有句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当这个极具震撼的称谓响彻在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的心头时,我有时在想: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承负得起如此之巨的挑战?除此之外,我觉得中庸里边提倡的持中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平常心。“万事如意”,这四个字虽然只是个美好的愿望,但又能有多少人是尽如人意的,与其想要事事如意,不如做好眼前的事让眼前的事情如意。一生看起来可做的事情很多,但真正能抓住的却很少,一生或一段时间做好一件事,只要认真做好了,其实也是中庸想要告诉我们的。看过《士兵突击》的人可能都记得那位空军少校吴哲,这位高科技奇才在老A的作训队里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平常心,平常心”。在近乎残酷的训练中,吴哲坚持下来了,也品尝到了成功的甘美滋味。但如果不是有一颗在困难、挫折和不如意时能够淡然处之的平常心,如果不是有一颗临危不惧的信心和耐心,他在近乎残酷的训练中怎么能结出美好的果实呢?其实,职场也如此,我们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需要一颗包容、善解、永不言败的上进心,在不如意时才能坚持而不放弃。从做好每一件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只要努力了,一定会有相应的回报。二、中庸告诫我们的第二点是做任何事情需要仁爱生活中,可能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教师对学生关爱,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亲密无间的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有时费尽心思的想把事情做好,却适得起反。很多时候,可能我们觉得生活是平淡的,是重复单一的。往往人在这个时候就会觉得无聊而难受,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激情。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庸所提倡的仁爱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告诉我们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对于《中庸》中所提倡的仁爱,其实对我们的教益很大,让我们知道只要施爱,同样会得到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对我就很有启迪作用。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同学,于是立即将其制止,随后责令那个男生到他办公室来。陶行知先生简单了解了情况后,回到办公室发现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准时”,接着又掏出一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的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给他“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校长又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了,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陶行知先生对于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不是采取说教的方式而是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抓住学生行为中的积极因素,发现学生的亮点,采取赏识的策略,使学生自己认识到了错误。其实很多时候,只要你认真去体会,换个角度来想,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同时也能为我们的生活增加色彩。三、中庸告诫我们的第三点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诚信另外《中庸》中讲的最多的是“诚”,《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不管对自己,对家人,对外人都要诚实,其实现实也是这样的。有句话说,只要自己对自己诚实,这个世界就不会欺骗你。如果没有诚信,那么自己对自己不诚实,就不会做到慎独;对别人不诚实,别人就不会相信你。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庸》把诚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倘若人自身表达的思想是忠诚,对待别人的态度是宽恕,那么虽有过失,也不会太多。宋朝著名词人晏殊,参加殿试时年纪很小,他一拿到题目,说:我十天前已经做过这个题目了,而且文章草稿还保留着,请皇上换别的题目吧。宋真宗特别喜欢晏殊的诚实。后来也因为他诚实的做人之道,而越来越受到皇上的重用,直到官拜宰相。曾国藩说:“勤能医治懒惰,慎能医治骄傲。”在这两个字的前面,必须有诚来立足根本。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多一些心与心的交流,创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他们享受学习的美与快乐。“以诚字为根本,以勤字为实用”,大概也是中庸要告诉我们的。总的来讲,我把中庸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对于人际关系而言,中庸是和;对于说话而言,中庸是把握好分寸;对于成败而言,中庸是胜不骄败不馁;对于伦理道德而言,中庸是善;与人发生争执时,中庸就是各让一步;看待一个人时,中庸就是看到缺点更要看到优点;对于教师而言,中庸就是育人与育才的最佳结合;对于学生而言,中庸就是学习与实践的最佳结合;对于人生而言,中庸就是在理性和现实中找到平衡点。总之,中庸告诉我们更多的可能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在当今这个充满压力的社会,很多人会抱怨社会的不公,其实真正该做的是反思我们自己。以上是我对《中庸》的理解。结合自身实际,回顾自己近年的工作经历,我感觉确实应借鉴国学思想的精华,提升我们的思想道德境界,以更加平和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职业,以更加真诚宽阔的心态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使我们更好地做人与处世,同样也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模板【二】一砖一瓦,一亭一阁,都是他曾在主宰,雕栏玉砌,都是他的梦境。————题记穿越历史的回廊,多少曾辉煌的盛世顷刻间付诸东流,多少曾经披金戴银的帝王瞬间消逝。所以,请别怪秦始皇专政,他只是为了延续更久的不朽的传奇;也别怪曹操多疑,因为有多少帝王是被自己的亲信所杀。而又有多少帝王为我们留下多少次的盛世,但独独有他,为我们留下的是不朽的诗篇。出生在帝王之家是他的无奈,从小,他比别人学得更多,也比别人懂得的更多。他一直小心翼翼的渴望被父亲关注又不想锋芒过大。从小,他便被养在了这样勾心斗角的帝王之家。登上皇位的他,并没有过多的兴奋,他开始规划政治蓝图,渴望书写华丽的一章,他想像秦始皇嬴政一样一统天下,也想像汉武帝刘彻一样将国家发扬光大,更想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他怀有满腔的抱负,跃跃欲试,可不幸就这样发生在他身上。被夺下皇位的他却依旧被养在宫中,承受着更多的耻辱。在此后的几年,他没有一天不在悔恨自己的亡国之恨。书写下一章又一章的诗篇:从《相见欢》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到《望江南》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最后再到《虞美人》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没有一天他不在悔恨。最终,他还是选择在这无尽的长廊中留下一个背影。我想把他叫住,也想叫他不要这样消极,却无奈他走的太过匆忙!但也许就是这样的性格,成就了他的一生。或许他不是最精干的帝王,但他也不是最昏庸的;或许他不是最优美的词人,但他也不是最无为的。他的一生,抑制了太多的愿望与抱负,一直都在维持中庸之道,却不曾想过自己表露心迹的词将会成为千古绝唱。我愿在这落花无情的皇宫与他畅饮一场,因为他值得。或许,他的命运是悲哀的,就连词句中也与李清照一样流转着悲伤,但他一定是个明君,只因他之后的悔恨与他的努力。多少千古风流人物,有的只是过客,有的背负骂名,有的名扬天下。唯有他,追求中庸之道,透过一个背影站在世人的面前。让我高举杯子,为你干杯,李煜!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模板【三】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中庸》的深奥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我想,如果此生无法精通《中庸》将是我最大的遗憾。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无论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这将是一生的财富。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模板【四】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是学习国学经典《中庸》的心得体会,修传统文化,走智慧人生。《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光芒的明珠。《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而我在今年暑假
本文标题: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范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597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