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读《红楼梦》有感范例
最新读红楼梦有感精选例文最新读红楼梦有感精选例文再读《红楼梦》,其诗意的笔触和美学意境如故,但感悟却有不同。这部集文学、美学、艺术、宗教、社会学、哲学及民俗杂学于一身的古代文学巅峰之作,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学层面,还没有哪一本书能让这么多普通人一生中一读再读,并且每读一次都有新发现、新感悟和新收获。《红楼梦》以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和精神思想发展历程为主线,把众多人物,复杂关系和纷繁的时间组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脉络相连、主次分明而又井然有序的艺术世界。书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宝黛的爱情、贾府的兴衰、以及世间人生百态,都是这条主线的重要元素,正是这些爱恨情仇、世态炎凉和悲欢离合推动了宝玉的思想发展以及最终的了悟。纵观宝玉的精神世界,“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可谓是他思想发展的概括。可以说,“空”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元素,《心经》中用了十个比喻:如梦、如幻、如焰、如响、如影、如化、如虚空、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犍达婆城来阐述“空”的概念,这就是所谓的“般若十喻”,实际上,“般若十喻”在《红楼梦》书中不时地出现。文章开头既是“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如梦、如幻);文中的多处托梦的情节(如梦)、贾瑞的风月宝鉴(镜中像)、“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云散时”(如焰)、“一声震得人方恐,回头相看已化灰”(如响)等都自然而然地契合了“般若十喻”;而让黛玉和湘云对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佳句的湖中月影(如水中月)和屡次出现的“太虚幻境”(如犍达婆城)等都是“空”的隐喻。不仅如此,作者还在开篇直接点明,“此回中凡用“梦”用“幻”(即“空”)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这也切合了宝玉思想的最终归宿。《红楼梦》里的“空”不是简单的虚无,而是生命的变幻无常,是所谓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它也不是佛道思想的宣扬,其意境反而是在对宝玉等众多人物的人性和心灵的细腻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体现了出来,并由此展示出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缩影和丰富的人间世界,作者没有对任何一种思想和境界进行褒贬和说教,却对它们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欣赏、宽容和同情。贾宝玉作为全书主线上的灵魂人物,作者对他的人物塑造,和林黛玉一样,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加入了理想化元素,可以说,在他们身上凝聚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纯真心灵和真挚感情的向往。贾宝玉身上有着一种普世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追求个性自由、感情纯洁真挚、尊重和善待女性、同情弱者、平等待人等等,这是即便在我们这个时代都难能可贵的思想特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曹雪芹二百多年前在贾宝玉身上塑造的理想人格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这也是《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伟大经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贾宝玉这种思想和精神特质首先表现在对周围的人,不管是高贵的(如北静王)、粗鄙的(如刘姥姥等)、娇宠的(大观园的小姐们)还是卑微的(如众丫鬟),他总是以一种平等、善意、和悲悯之心对待他们,即便对于那些他并不喜欢的人,也没有表现出什么恶意。在他眼里几乎没有封建礼教强调的主奴、男女、正庶、长幼之分。他认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情于女儿”(第20回),并说“...见了女儿,我便清爽”(第2回)。这种对女性表现出来的尊重、欣赏和关爱,其实是他对未被礼教观念和男权思想所污染的人性的赞美,对心灵的纯粹和真诚的向往。对待那些弱势群体,宝玉“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第36回);小厮们“...见了他不理,他也不责备,因此没人怕他...”(第66回);在栊翠庵喝茶,他对刘姥姥的体贴和善意与出家修行、本该有平等心的妙玉形成鲜明对比。这些与那个等级森严的儒家男权社会格格不入,所以在世人的眼里,他“似傻如狂”、“偏僻乖张”,“外像好里头糊涂”。贾宝玉内心深处不认同儒家社会无处不在的等级观念和男权思想,认同“赤子之心”,强调“尧舜不强巢许,武周不强夷齐”(第118回),实际上是追求个性自由,不接受由此加在人身上的礼教束缚,还天然鄙视灌输这些观念的“正经书”,视正经读书为“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第36回),故他“潦倒不通事物,愚顽怕读文章”(第4回)。却对《秋水》、《南华经》、《西厢记》等与科考无关的闲书乐此不疲。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是贾宝玉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薛宝钗。虽然宝、黛身上凝聚了作者对美好人性和真挚情感的向往,但却不是一味地宣扬,同时也展示了丰富的人性和不同的精神世界,在宝、黛、薛三人中,薛宝钗如一面镜子,分别映衬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精神特质。。。
本文标题:读《红楼梦》有感范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804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