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付东
1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灵武市第三中学:付东2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灵武市第三中学:付东当前初中学生很多不喜欢思想品德课,都说思品课枯燥、乏味,说教的意味很浓,从心底里非常抵触,导致《思品》课教师很是头疼:一方面学校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在考试中却考得一塌糊涂。我认为导致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课堂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从而使思品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思品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因此,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无法引起内心的共鸣,产生不了思品教育应有的效果,这就导致当前思品教育缺乏实效性。一场“课堂回归生活,回归常态化”的话题,在品德教师队伍中开始热议。我认为:课堂应该回归“生活”。因为,常态课是一种平日教学中常见的课,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课,也是一种最讲究实效的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课堂、体验活动、课堂资源、课堂评价等方面展开常态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才能感受到智慧灵动的课堂。笔者根据多年的思品课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一、贴近学生生活体验,让“生活课堂”常态化“回归生活”是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品德教育的灵魂,也是新课程的生成点。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力求让初中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其回归生活的过程。鲁洁教授也曾用“回归生活”来概括德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品德教师潜意识里有“生活课堂”的理念,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还原成“生活”。生活是课程的本源,学生的3常态生活更是教学的主要资源,只有走进学生生活常态,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品质。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让学生生活贴近常态生活。如:在上《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节日》时,我面对的是一所地处在城区的农村初中,民工子女较多,而且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在学校住宿,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与城区的学生相比就有很大的差异。然而,老师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没有认真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是照本宣科地讲到:正月初一“拜年”活动,正月初五“接财神”活动……。课堂上,有的学生坐在位置上发呆,只听老师在涛涛不绝地讲过年的快乐和喜庆。可同学们仍然很纳闷,原因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过年习俗。这样,学生没有生活的经历,没有贴近孩子的生活,他们怎么会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呢?事后,老师进行了深刻反思。原来,老师讲的已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课后,老师进行了补充教学,在另一个班教学时就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让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课堂上让学生再来说他们家乡的春节是如何过的?同学们自如地说:过春节家家户户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服,向长辈拜年,有压岁钱,扭秧歌,跟父母去赶集的都有,到正月十五还有“猜灯谜”“闹元宵”活动呢?在发言中,学生就感受到春节的喜悦快乐。再比如:在学习《我爱我家》一课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活动一: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多?(父母的生日和属相、爱好兴趣、喜欢吃的菜、上班所需时间、父母最担心的事等一系列内容);活动二:说一说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都为你做了些什么?在这一活动4过程中,有些学生能说出一部分内容,有些学生说得很平淡,在此时播放Flash动画歌曲《母亲》,用生动形象的视听作品来感染、教育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感恩的理解,以此总结父母的优点,达到比泛泛说教好得多的教学效果。生动的画面,真实的材料,使学生如临其境,形成直觉的情感体验,从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准则。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既避免了思品课过去单调枯燥的理论说教,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堂实践,我感悟到:生动直观、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因此,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而不能是书本的简单讲解,更不能回归成人的生活。只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常态生活,让课堂源于生活,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二、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让“社会课堂”常态化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特征,活动是品德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宜活动的环境和条件,组织开展活动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悟、发现、探究,从而获得认识、情感和行为各方面的发展。如在教学《消费者权益》一课时,老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做好课前调查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同学们走进超市,有的购买学习用品,有的购买生活日用品,有的购买蔬菜等等。在课堂上,同学们将自己购物的经历和经验进行交流和分享。有的同学说,我在购物时注意到尽量购经济适用的物品,有的同学还介绍了购物时还要注意食品的营养。当老师提问到:购物时还要注意什么?“安全”——不购“三无产品”。师5紧接着问:“什么叫‘三无产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无产品名称及生产厂家的厂名和厂址,无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的,无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就是‘三无产品’。”同学们通过走进超市,把教学内容和要求融进了实践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参与欲,让学生真实体验,回到自然生活,感悟常态生活,让学生真正感觉学习的快乐。三、善于捕捉课堂资源,让“真实课堂”常态化《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上好常态课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但也不能重用教材,照本宣读,一节课书不离手。应该挖掘生活资源、学生资源,捕捉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因此,教师及时捕捉到了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就会让品德教学焕发生活的气息、生命的活力。四、善于评价学生表现,让“发展课堂”常态化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评价就是要变“淘汰性课程评价”为“发展性课程评价”。课标中明确指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有的课堂,老师评价的声音“虚”而“浅”。甚至,学生间相互评价也“少”,有的评价过于形式化。还有的课堂不管学生做得多么漂亮,说得多么精彩,老师送给孩子的只是“好”“不错”“你真棒!”的评价,没有启迪和激励的话语。这样有失常态课的要求,更无法激活课堂的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6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如,教《男生女生》一课,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的优点。有个男生找了四个优点,教师一边高兴地说:“祝贺你找到这么多优点,我真为你高兴!”一边伸出双手与学生热情相握,学生此时相当激动,很郑重与老师握手,顿时,教室里掌声、笑声汇成一片,不知不觉中,一个课堂高潮就这样生成了。此外,课堂上老我还经常用“你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你是敢于探索的好学生”、“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学生”…这样的赞赏和评价,激发和保护了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真实而感人评价,让课堂充满了活力,焕发了生机。总的来说,思品教育不是禁锢人、束缚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美德”的容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首先必须立足现实,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教育呼唤常态,呼唤真实的课堂。只有真实的教育才能激发真实的情感。品德课堂的常态化,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品德教学的魅力,让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去上好每一节课,以自己的生活、以身边的环境为课堂,我们的思品课堂才能算得上是有效、高效的课堂。
本文标题: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付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805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