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宏观经学试题SL
2010第二学习阶段先下载试卷,再完成答题,且答题内容必须手写,否则视为无效卷!12月5日18:00之前交学习中心。第1页共5页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宏观经济学》试题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签名:_学号:___专业:学习中心: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阅人签字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经济增长总是以实际GDP的数值来衡量的,这是因为[B]A.产出逐年变化B.收入法与支出法得出的数字并不相等C.逐年的名义GDP差别太大D.价格水平逐年变化2.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0.7,投资增加60亿元,可预期均衡GDP增加[C]A.20亿元B.120亿元C.180亿元D.200亿元3.在两部门经济模型中,若现期GDP水平为4000亿元,消费者希望从中支出2900亿元消费,计划投资为1300亿元,则可预计[B]A.GDP处于不均衡状态,将下降B.GDP处于不均衡状态,将下降C.GDP处于均衡水平D.以上说法都有可能4.一般情况下,货币供给增长率快于国民经济增长所要求的货币需求增长率,利率会[C]A.提高B.降低C.先下降再上升D.先上升再下降5.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A]A.产品市场投资等于储蓄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B.使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货币额C.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的均衡货币额D.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都均衡时的收入与利率组合6.LM曲线表示[C]A.产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之间同方向的变动关系B.产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之间反方向的变动关系C.货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之间同方向的变动关系D.货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之间反方向的变动关系7.引起LM曲线变得平缓的原因可能是[D]A.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同比例增强。B.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同比例减弱。C.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增强,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减弱。D.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减弱,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增强。8.下列()情况下货币政策将是有效的。[C]A.利率对货币需求变动不敏感,投资对利率变动不敏感B.利率对货币需求变动敏感,投资对利率变动不敏感C.利率对货币供给量变动敏感,投资对利率变动敏感D.以上情况都是有效的。2010第二学习阶段姓名___石磊__第2页共5页9.一国贸易盈余表示该国[C]A.消费超过产出并且净出口盈余B.消费超过产出并且净出口赤字C.消费低于产出并且净出口盈余D.消费低于产出并且净出口赤字10.在哈罗德增长模型中,已知合意的储蓄率大于实际储蓄率,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等于实际的资本——产量比,那么有保证的增长率[B]A.小于实际增长率B.大于实际增长率C.等于实际增长率D.不能确定二、计算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已知:某经济社会中工资总额为10000亿美元,间接税减津贴为1000亿美元,利息为1000亿美元,消费支出为9000亿美元,租金为3000亿美元,投资为6000亿美元,利润为2000亿美元,政府于商品的支出为3000亿美元,出口额为6000亿美元,进口额为7000亿美元,政府的转移支付为500亿美元,所得税为3000亿美元。(1)按收入法计算GNP;(2)按支出法计算GNP;(3)计算政府预算赤字;(4)计算储蓄额;(5)计算进出口盈余;解:(1)按收入法计算GNP:GN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减津贴=10000+1000+3000+2000+1000=17000亿美元。(2)按支出法计算GNP:GN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9000+6000+3000+(6000-7000)=17000亿美元。(3)政府预算盈余=政府收入-政府支出,其中,政府收入=所得税+(间接税-津贴)-转移支付=3000+1000-500=3500,所以,政府预算盈余=政府收入-政府支出=3500-3000=500亿美元。(4)由于(投资-储蓄)+(税收-政府支出)+(出口-进口)=0,所以储蓄=(政府支出-税收)+(出口-进口)+投资=500+(6000-7000)+6000=5500亿美元。(5)进出口盈余=出口-进口=6000-7000=-1000亿美元。2.某投资者手中有面值为1000元的债券,年利息收益为80元,预测第二年通货膨胀率为5%,请计算:(1)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2)当通货膨胀为零时,实际利率为2%,年收益为100元的债券的市场价格是多少?答:(1)名义利率r=80/1000*100%=8%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8%-5%=3%(2)100/2%=5000(元)三、简答题:本大题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位置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答:IS曲线的位置取决于投资需求曲线与储蓄曲线的位置。如果经济中影响投资与储蓄的因素发生变化,进而引起投资与储蓄变化,那么,IS曲线的位置就会变动。如果投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IS曲线也会随之向右移动;如果投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IS曲线也会随之向左移动。IS曲线水平移动的距离(ΔY)等于投资需求曲线水平移动的距离(ΔI)乘以投资乘数K。如果储蓄曲线向左移动,IS曲线也会向左移动;如果储蓄曲线向右移动,IS曲线也会向右移动。IS曲线水平移动的距离(ΔY)等于储蓄曲线垂直移动的距离(ΔS)乘以投资乘数K。2010第二学习阶段姓名___石磊__第3页共5页2.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答:政府转移支付是再分配,gdp是新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所以不计入gdp3.试评析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答:在强调粘性价格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货币不再是中性的,政策效力至少在原则上是重新确认的。既然较大的价格灵活性使格林沃德—斯蒂格利茨模型中的经济波动问题恶化,新凯恩斯主义者也就论证了即使价格是灵活的,矫正的需求管理政策的潜在作用也存在。在市场经济中,内生力量可能经常地增强外生冲击的干扰影响。因为在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经济波动是不规则的、无法预言的,所以新凯恩斯主义者不是政府试图微调宏观经济的支持者。关于对总量波动,政府可以采取相机抉择行动的程度,并没有统一的新凯恩斯主义观点。然而,大多数新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由于市场失灵,特别是就极度经济衰退来说,确实需要政府行动。由于经济将来可能面临诸种问题的不确定性,少数新凯恩斯主义者便赞成均衡理论家们和大多数货币主义者所提倡的固定规则方法。从新凯恩斯主义分析中得出的教训是,面临导致持久性的巨大冲击时,政策干预是必要的,因为市场经济的调整过程运转得较缓慢。斯蒂格利茨指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也相信,面临迅速变动的经济时,设计恰如其分的规则性政策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与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主义者提倡的“微调”(Fine—tuning)经济政策相对照,新凯恩斯主义者却拥护设计出“粗调”(Coarse—tuning)政策以抵销或避免宏观水平波动问题。就一直对实际工资粘性展开各种解释的那些新凯恩斯主义者说来,已得出一些政策结论,特别是降低持续高度失业的政策。林德贝克、斯诺沃认为,为了要降低内部人的权力和使局外人对雇主更具吸引力,制度改革是必要的。从理论上说,降低权力的政策包括:(1)工作保障法规的软化以便减低雇佣和解雇劳工的流转成本;(2)工资关系的改良以便减少罢工的可能性。有助于给局外人以公民权的政策将包括:(1)再培训局外人以便增进他们的人力资本和边际产量;(2)改善劳工流动性的政策,例如住房市场;(3)使工资具有更大灵活性的利润分享安排;(4)失业补偿制度的再设计以便鼓励寻找工作。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30分。(一)案例名称: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比较(二)案例内容:自觉地把经济增长作为政府首要的经济政策目标,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最早是美国,于二十世纪50年代率先实现了转变,原联邦德国于60年代、英国、法国、日本分别于70年代相继实现了转变。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中,亚洲的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区和台湾省于80年代,韩国于90年代,也相继实现了转变。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虽然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相继提出了生产集约化方针,要求经济发展转向集约化为主的道路,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剧变时,没有一个国家达到预期目标,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状态。拉美的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则迄今尚未实现转变。(见表1)表1: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序表国别(或地区)实现经济增长转变年份GDP年均增长速度(%)对GDP增长的贡献(%)粗放型增长期经历时间(年)总要素投入增加总要素投入提高美国1950-19603.34753100原联邦德国1960-19704.430.969.4英国1970-1980220.579.5200法国1970-1980232.867.2日本1970-1980228.871.21002010第二学习阶段姓名___石磊__第4页共5页新加坡1980-19936.938.062.020-25香港特区1980-19936.543.556.5台湾1980-19937.949.450.6韩国1990-19957.238.861.230-40阿根廷1990-19955.7108.8-8.8巴西1990-19952.780.319.7墨西哥1990-19951.1145.5-45.5前苏联198070.529.5保加利亚1980-198670.529.5匈牙利1980-198663.236.8捷克斯洛伐克1980-198683.216.8波兰1980-1986117.1-17.1罗马尼亚1980-1986118.8-18.8———————————注: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量化指标,主要以全要素生产率(投入产出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示:等于或小于0时为完全粗放型,大于0小于0·5时为粗放型为主;大于0·5小于1时为集约型为主,等于或大于1时为完全集约型。资料来源:据《世界发展报告》1983年、1995年、1997年资料综合计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般都首先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活劳动耗费,使劳动力的增长低于经济的增长,实现劳动力使用的集约化。然后注意控制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果,尽力缩减投资增长超前于经济增长的系数,进而达到低于经济的增长,实现投资使用的集约化。这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呈现出从单项到综合、从局部到全面、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显示出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经济增长中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获得的比重,通常是由小到大,逐步增加,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靠要素投入增加获得的比重,从而发生质的变化,使粗放型经济增长转为集约型增长。例如日本,1950-1960年间,经济增长率中靠要素生产率提高获得的比重为31。2%,1960-1970年上升到45。1%,均属粗放为主型;1970-1980年进一步升为71。2%,超过了靠要素投入增加获得的比重,从而使粗放为主型转成了集约为主型。又如新加坡,1960-1970年经济增长中靠要素生产率提高获得的比重为10。1%,1970-`1980年上升为35。5%,1980-1990年进一步上升为64。1%,从而实现了由粗放为主型向集约为主型的转变。其它国家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有的国家,如韩国,则经历了从完全粗放型到粗放为主型,再到集约为主型的转变过程。(三)案例讨论:1.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什么特点?2.结合实际,说明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什么特点?答: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内在规律,是实现社会、经济高效性和永续性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科学选择适应本国国情的战略、方针和政策,并有效地贯彻执行,则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顺利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2、结合实际,说明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答:要应遵
本文标题: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宏观经学试题SL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885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