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1我国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一、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概述(一)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概念20世纪以来,儿童攻击性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心理学家帕克和斯雷比指出,在本世纪过去的岁月,很少有课题像攻击及控制那样引起如此多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关注。的确,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始,直到近年来的认知心理学,持有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均对儿童攻击的发展与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关于攻击性的定义是各种各样的。弗洛伊德等人认为,攻击和争斗是人与动物的本能;驱力论认为,攻击是个体遭受挫折后产生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和强化学习到的;社会认知论认为攻击是因为攻击者对于社会信息的错误知觉而引起的;社会生态学者认为,个体周围环境的每一个影响源都可能引起攻击。人类的攻击是一种普遍现象,它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儿童时期出现的攻击行为较多的是打人、咬人、骂人、说脏话、叫别人的绰号,以及用表情、手势和其他体态语言引起他人气恼。另外还有一些不明显的攻击行为,例如,在暗中给别人下绊,告诉别人不要和某某人玩;自己生闷气、有意伤害自己的身体等等。攻击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身体,而且对儿童的今后的发展也有不利的影响。那么到底什么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二)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这期间,年轻的父母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很容易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稍不如意,就以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如果任其发展到成年,这种攻击性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只有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好和善良的品格。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从这点出我们平时应更多地注意其非攻击性表现。在过去的20世纪中,攻击行为一直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正像ParkeSlays指出的:“很少有哪几个课题像攻击及其控制那样,引起了如此之多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关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个体攻击的研究多聚焦于小学以上阶段,面对于幼儿甚至更早期的儿童的攻击问题研究还不够。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儿童之间冲突早在两岁就有了,但是,其特点又有哪些?1.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明显的性格差异和年龄差异一般讲,在儿童成长发育的早期,争吵、打架、说谎、骂人、破坏、发脾气等攻击性行为就有所表现,而且男孩发生的次数比女孩多。到了幼儿期,这种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4岁前儿童,男孩和女孩发生踢打、哭叫,表现得大致类同。但是,4岁以后,男孩则打得多叫得少,而且男孩的攻2击性行比女孩更加稳定。研究表现:幼小时期攻击性强的孩子到成所后多数也富有攻击性,其中男孩比女孩表现得更明显: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犯罪行为,大多数可追溯到幼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应与传统文化观念密切相关。即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把攻击性行为往往看成是男性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社会所认可、所接受,而对女性来说,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则为社会所否定,受到抑制和惩罚。于是女孩自小就逐渐学会抑制攻击性行为,而男孩却毫无顾虑地表现攻击性行为。2.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是否提供模仿的样例密切相关经验表现,向儿童提供攻击性行为的样例,也就是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对象。当前,大量电视、电影、录像片中的武打动作、枪战场面、凶杀情景等暴力情节,引诱儿童模仿打斗,表现凶残,情感冷漠,行为失常,甚至形成攻击性人格障碍。因此,给儿童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样例,不仅会增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会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甚至会走上暴力犯罪的歧途。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随奖惩手段的不同而发生性质上的不同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奖惩会增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例如,对A、B两个实验进行实验:当A组儿童发生攻击性为时,给予言语的或物质的奖励:当B组儿童发生非攻击性行为,也给予言语或物质奖励。之后,让两组儿童参加同一活动,结果发现A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多于B组儿童。另外,观察发现,容忍也是一种奖励。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当有容忍也是一种奖励。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当有容忍的在场时,攻击性行为的次数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增强。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惩罚则会抑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减弱攻击性行为的强度。因此,奖励和惩罚是增强或抑制儿童攻击性行的有效手段。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随攻击性行为的反馈而发生态度上的变化研究发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和强度,往往以被攻击性行为时,被攻击者做出沉默、退缩、哭泣的态度反应时,那么,这个攻击者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个别的儿童;相反,当被攻击者受到攻击时,立即给以反击,那么,这个攻击者的攻击的者的攻击性行为就会有所收敛,或转向另外的对象。因此,对攻击者攻击性行为的消极反应会强化攻击者的攻击行为,而对攻击者攻击行为的积极反应会制止攻击者的攻击行为。(三)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类型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来分,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目的性攻击(源于愤怒的情绪,目的是给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并以此乐。)和手段性攻击(也存在伤害他人的动机,但伤害是为了达到其它目的,而不是给他人造成痛苦)。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前者比后者要严重得多。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来分,可以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个别幼儿由于多次发生攻击性行为而又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因而养成某种习惯,频频发生,成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和偶发性攻击性行为(某个幼儿只是偶然发生的一两次攻击性行为。大多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属于这一类)。前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它产生的原因也特别的复杂,在纠正时,既需要找出其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又要有相当的耐心。因为作为一种习惯,它的形成已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它的消除当然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中还会有反复性。而后者则只是一般的行为问题,只要能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教育,都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3从动机角度可以分为两种: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指儿童去攻击别人的目的是去伤害或侮辱一个他所选定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他所憎恨、讨厌或不喜欢的,敌意攻击可能是通过身体的、语言的攻击,或者是破坏他人的物品;工具性攻击指儿童伤害他人是为了达到另外一种目的,如撞倒同伴去抢他的玩具、伤害他人引起大人的关注等,攻击别人在这里是作为一种手段。有的时候,儿童的攻击行为是这两种的混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攻击行为可以分为攻击他人和攻击自己。二、.我国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家从人种、文化和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对人的攻击性成因进行过许多探索,发现了很多影响的因素,其主要的有家庭氛围因素,媒体因素及心理环境因素。(一)家庭氛围1.家长的抚养与教育方式对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学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随着离异家庭的增多,家长对儿童采取何种抚养与教育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我国,现如今,家庭氛围度幼儿园儿童的抚养与教育方式主要有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及民主型。(1)专制型专制型父母按照一套硬性的规矩管制子女行为,强调权威和传统,要求子女服从,常常表现为对子女的强制、命令甚至采用专断、独裁的态度。专制型的父母往往强迫孩子按父母的意愿办事,他们认为儿童必须服从,必须限制儿童的自主性;专制型的家长常常滥用职权,不鼓励儿童有同父母不同的看法,对儿童缺少温暖和慈爱;并实行高度严格的控制,不鼓励儿童的独立自主。例如:我国某地区的一个幼儿园中,有一个男孩,6岁,上大班,刚开学时,其他的小朋友都很听话,上课也认真,而唯独他却与众不同。他每次上课就管不住自己,有时东张西望,有时动这儿动那儿、手脚不停,在课堂上缺少自制力,有时还搞恶作剧,很令人头疼。后来他父亲知道后,急了,就以打骂来解决。有一次,有个小朋友告状,说他没有完成作业,还淘气骂人,回家后,他爸爸就边打边说:“叫你不听话,不做作业,叫你骂人,天天让别人告状,以后再这样,我就打死你。”这个男孩哭了,但立即回嘴:“你们不喜欢我,就打死我算了,我也不想活了。”后来得知,这个男孩在以前就经常因为学习不好而被打。而这个男孩仅仅才有6岁,却遭爸爸的这样的打骂,真是既可怜又可悲。其实这个男孩有好多优点,比如:玩游戏很灵活,勤快等,但这些却没有被爸爸所看到,他看到的只是这个男孩的贪玩,学习不好等。从而使“望子成龙”的心理使他的教育方式演变成了“专制型”。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会导致孩子情感冷漠、自卑、孤僻、不合群,容易形成粗暴、敌意和冷淡的性格,或者形成执拗、逃避和神经质的性格,也可能形成依赖、情绪不安和自卑的性格。(2)溺爱型爱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阳光和雨露。但盲目的爱是一种溺爱。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保护得过分,事事都由自己出面替子女办理,是子女什么都不会做。这类家长既看不到孩子的4缺点和错误,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批评,一味地娇惯和放纵孩子,甚至不惜作子女的奴隶,把子女捧为“小皇帝”,对子女的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行为采取包庇袒护的错误做法,甚至包庇犯罪行为。例如:新乡市区的某个幼儿园里的托班,男孩,二岁,独身子,他父母是开美容院的,生意兴隆,父母对男孩也很疼爱,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就请了一个保姆,让保姆看管,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白天由保姆带,甚至晚上也与保姆睡,后来由于保姆走了,就把他送到了幼儿园,教育的事儿也就交给了学校。这个男孩性格刁蛮任性,依赖性超强,行为孤僻,也不会说话,只会模糊的叫“妈妈”,人际交往与动手能力较差,在班里不主动说话,如果老师或同学与他交谈,他只是以点头和摇头或简单的摆手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小朋友做游戏时他也只是坐在那不动,看着小朋友。有一次,有个小朋友无意中拿了他的水杯,被这个男孩看见了,很着急,就立即跑到这个小朋友的身边,手像小钳子似的掐在了那个小朋友身上,当场就红了,这时老师立即打住了这种行为。这样的孩子如果长时间被溺爱,在溺爱的抚养与教育中生活会导致孩子意志薄弱,容易形成骄横、任性的性格,或者形成依赖、懦弱的性格,防碍他们与他人正常交往。也会导致儿童既有嫉妒和优越感、霸道的一面,又有无能缺乏应有的自主能力的一面。如果父母一旦离异,这种娇生惯养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霸道、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和交际困难等。对于溺爱型的家长应注意:对于孩子应当严格要求,因为他们的心理并不成熟,对事物认识并不深刻并且是非辨别能力还不够,需要得到家长的指正。家长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让他从小就明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要过于夸奖孩子。(3)放任型这种放任型的抚养与教育方式是值得关注的。放任型的父母很少干预子女的言行,无视子女的情况和需求,对孩子放任自流、漠不关心、不重视。在放任型家庭中,家长由于忙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例如有些父母只考虑自己的工作,有些父母只想赚到更多的钱,有的父母则把下班后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看电视和打麻将上,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自然发展。显然在这种家庭中,孩子没有得到家长应有的关心。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比较活泼、真率、爱说爱动,这些使得他们易在一定的情感情景下,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自己真挚的心理、思想与父母进行交流与沟通,但家长因种种原因疏于与他们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对家长的冷漠便会产生不满,逐渐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有的孩子会采用逃课、逃学、离家出走等方式以求吸引父母的注意。另外家长对孩子过于放纵,还会使孩子情绪不稳定,攻击老师,对抗家长,使老师和家长感到束手无策;严重的会导致行为残忍,欺负小朋友,虐待小动物等等。家庭缺少温暖和情感
本文标题: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10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