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臧辰龙2012120280农业信息化从国外合作社发展分析我国的合作社建设
从国外合作社发展分析我国的合作社建设学院:信息学院专业:农业信息化学号:2012120280姓名:臧辰龙从国外合作社发展分析我国的合作社建设农业信息化臧辰龙2012120280摘要:我国世界上农业发展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截止到2006年,农业人口达到3.7亿,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全国工农业人口之和,但是在近代的农业不论是粮食的平均单产量,还是人均产量量,都大幅度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经常发生。建立农村合作社,用以维护农民利益,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生产,提高粮食蔬菜产量,同时进行价格保护,有益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战略性。同时切合我国经发展的核心利益。关键字:农村合作社历史发展国外发展建议前言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迅速恢复阶段。从50年代农民分得土地到1955年高级农业合作社成立以前这一阶段,由于土地产权基本上归农民所有(初级农业合作社时的土地股份占相当比例),尽管当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有限,但由于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而迸发出无限的劳动热情,农业恢复仍然很快。第二阶段,农业停滞、衰退阶段。从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土地个人所有制转变为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集体土地所有制,经过1958年人民公社,再到1962年出现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止,这一阶段由小集体所有制向公社一级大集体所有制过渡,由此而出现了“一大二公”和“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农民丧失了土地所有权,在“政社合一”的口号下,经营权(包括使用权)又集中到公社、大队少数干部手里,农民拥有的只是劳动权和被支配权,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全国性三年经济困难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第三阶段,农业缓慢复苏阶段(1963年--80年代初)。三年经济困难后期,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指示》,规定“土地……所有权归生产队或生产大队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突出强调了生产队小集体土地的所有制。这就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来历。到此,土地以生产队所有为主的农村集体经济模式被确定了下来。农民小集体有了自主经营权(尽管还不完全),从而使农业起死回生,重新缓慢地发展起来,一直到80年代初改革开放为止。第四阶段,农业快速发展阶段。真正的农业快速发展是从80年代初农村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1983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当前农村经济改革若干问题》文件中确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经营方式,虽然土地所有权仍然归集体所有,但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发生分离,农民以户为单位对他所承包的土地拥有了一定时期内(尽管只有15年)的自主经营权,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长久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温饱愿望,农村经济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可以说,我国近代在农业政策或者说,在农村合作社的探索道路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过程,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在经历了“兴起——失败——再兴起”的模式化道路。了解国外的农村合作社历史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经验,然后进行再创新和改进,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合作社发展道路。国外发展历史农村合作社道路在各大发达国家都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其积累的经验远超我国,实际上我国的农村合作社道路是从建国以后在政府的主持下才进行的,不论是深度还是社会认知度都无法和欧美亚的发达国家相提并论的。1.英国英国1640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手工业的发展这期间,英国工商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对粮食等需求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大农场经营有利,农业技术不断改善,生产日益向集约型转变。英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于工业革命激起的对谷物需求的增长,出现了再一次圈占公共地的高潮,资本主义工业在农业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到1851年,大农场已占78.2%,中等农场占13%,小农场仅占8.6%,雇佣工人的农场占55%以上,农业雇佣工人已达144万人。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为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农业产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各种以畜力、水力或蒸汽力为动力的农机具陆续出现,并开始使用化肥,推广良种。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大量廉价粮食涌入英国,更加速了农业技术的改进。19世纪50-60年代是英国工业高涨和成为世界上最大殖民帝国的时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为工业高涨奠定了基础。1934-1948年,英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任务。2、法国法国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但与英国相比缓慢一些;不过,法国的资本主义农业也在发展中。1862年,占地40-100公顷的大农户有15万户,占农户总数5%,却占全国耕地40%以上,农业雇佣工人达90万人,农业机器、化肥都开始应用。进人70年代,由于普法战争法国失败,法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开始缓慢下来,在世界工业中所占地位大为下降,1870年占工业生产总额10%,1900年降为7%。只是进人世纪初,工业发展才又稍微加快了一些。19世纪60年代以后,法国农业机械化有了较大发展。1862-1892年,播种机从10853架发展到52327架,收割机由8907架增加到23432架,刈草机由9442架增加到38753架,脱谷机由100733架增加到234380架,化肥使用从1889年42.2万吨发展到1913年的200万吨。与此同时,农业专业化也有所发展。但是,法国土地的分散阻碍了新技术的采用,农业虽有所进步,却长期处于停滞或缓慢发展中。19世纪末世界农业危机中,法国农业又遭到严重打击,法国政府不得不采取农业保护政策及支持农业的各种措施,直到1887年以后农业才有所好转。1930-1955年,法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任务。3、美国美国开始为英属殖民地,农业是其经济生活的中心,它向英国供应着各种草料和粮食。182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商品化阶段,农业生产迫切需要农户以外的加工、销售企业的支撑,才能顺利完成产业的良性循环。1841年,美国颁布#垦地权条例?,正式承认自行占地开垦的农民有购买其占有土地的优先权。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农具改良和发明最早、质量性能最好,在农业上应用最早和最广泛的国家。美国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861-1865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1862年,政府颁布《宅地法》,规定移民只需交10美元手续费,便可占用不超过160英亩的荒地,耕地五年以后就可成为移民的财产。在《宅地法》吸引下,大批移民涌人西部。1870-1890年,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总人口就从688万人猛增到1678万人。1861-1914年,到美国定居的移民有2700万人之多。大量的移民,为农业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成为美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9世纪最后几十年,美国工业迅速发展,并很快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终于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20世纪初期,美国的合作社组织也在不断发展。1922年,美国国会通过《帕尔·沃尔斯太德法》,推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1926年,国会通过了合作销售法,在农业部成立合作销售处(后改农业合作销售局)。1920年,美国又成立了旨在促进农业合作社发展的联邦农业局,许多全国性的合作组织发展起来,合作范围逐步扩大到信贷和技术服务等。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的农业进一步发展。美国的拖拉机平均功率从1940年的26马力提高到了1975年的74马力,农业作业机具效率大大提高。美国还出现了播种、喷施肥料、除草剂和杀虫剂用的联合作业的谷物播种机。4、日本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在农业方面与我国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日本人多地少,全国总人口约为1.2亿人,其中76%为城市人口。在日本37.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被森林覆盖的山地面积占76%,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046平方公里,日本以土地广泛地分散在小农户手里的家庭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与中国的农业国情极为相似。然而日本不仅实现了农业现化,而且农业整体生产达到了世界界先进水平,日本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值得中国关注。大致说来,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880-1945年),这是为摆脱封建制度以及推广采用新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日本选育良种,总结、改进、推广传统的生产经验和技术,同时通过实验引进西方技术中适合日本农情的部分,增施有机肥和化肥。大力普及改良农具,促进了农业生产。第二个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70年,通过战后改革来加快农村民主化进程,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在这一时期,日本进行了以农村民主化和解放贫困农民为主要目标的农村改革,改革内容包括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农业协同组合、促进农业技术改良等。1948年,日本政府通过了《农业改良助长法》,以促进现代农业技术的开发,加强农业的改良与推广;1953年又通过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推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普及。到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农业的机械装备水平、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灌溉面积比重等指标在发达国家中已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的种植业、饲养业在这一时期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良种化、化学化。从20世纪70代起,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人第三个阶段,生产全盘机械化和栽培科学化,农业机械日益趋向大型化、高性能,夺取了高产高收。国外农业合作社模式1.美国模式到20世纪90年代,全美有各种规格农业合作社2.5万多个,参加合作社的农民有三百多万,约占农业人口的90%,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占总销售量的1/3,为农场主提供的各种投入物占近1/3。随着合作社市场地位的增强,近年来政府扶持政策相应减少,更多地倾向:一是技术援助;二是进行合作社研究;三是教育培训;四是提供统计和市场信息。2.德国模式德国是世界合作社组织的发源地之一,自1864年黑德斯道夫信贷合作社成立,有140多年的发展历史。2006年底,德国农业合作社协会有3188个合作社,其中包括2027个农村商品和服务合作社,214个商品贸易信贷合作社,925个农业合作社和22个联邦一级的管理机构。农村商品和服务合作社包括购销合作社、牛奶合作社、葡萄种植合作、畜牧业和肉联厂合作社等,就业总人数约10.4万。全德80%的农场主参加了各类合作社,一半以上的农民、园丁和葡萄种植人员通过农业合作社进行购销。农业合作社的市场占有率在肉类、谷物类和蔬菜类的交易中分别达到了30%、50%和75%。德国农业合作社协会的组织结构分地方、地区、全国三个层次,地方一级是合作社,地区和全国是合作社联合会。农业合作社协会的直接会员是地区性合作社协会,区域中心合作社和全国性中央合作社。农业合作社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和销售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而且在促进农村和地区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日本模式从层次上分,日本农协不仅包括各种各样的基础农协(第一层次),还包括以基础农协为成员而结成的农协组织即县级联合组织(第二层次)和以农协县级组织为成员而结成的合作团体即全国联合组织(第三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农协组织与中央一都道府县一市町村这种行政组织相对应,农协基层组织设置与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区域范围相同。日本农协是在政府倡导、扶持下组织起来的,一直处于政府的保护和援助之下,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主要体现在:第一,政府是农协的管理机关。农协必须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如政府对农协的子系统一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管理极其严格。第二,政府将农协作为农业政策的执行机构。协助政府推行农村基本经济政策是农协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政府对农业生产的保护措施诸如价格补贴等以及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低息贷款发放,都是通过农协的工作完成的。国外成功原因分析1.悠久的历史英国是从17世纪开始的,即使最晚的日本也是从鸦片战争以前开始的,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农村合作社一直没有能顺利进行,国外的事例表明我们想要完善农村合作化制度,让其能高效率的进行,长期的时间积淀是首要条件,虽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能缩短时间,但是任何通过一蹴而就的方法
本文标题:臧辰龙2012120280农业信息化从国外合作社发展分析我国的合作社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13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