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副本
1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阶段目标()高中阶段()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科书编写建议()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教学建议()四、评价建议()附录:()一、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常用字()二、要求掌握的现代常用词()第一部分前言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现代社会要求少数民族公民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掌握基本的规范汉字,具备汉语基本素养。少数民族学生应该重视学习和使用民族语言文字,也应该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以具备包括表达交流与识字阅读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汉语教学要为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汉语教学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汉语教学经验与教训,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借鉴相关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汉语课程。汉语课程应为提高全体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发挥积极的作用。一、课程性质与地位汉语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这是汉语课程的基本特点。汉语课程应致力于学生汉语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汉语基本素养是学生继续深造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汉语课程的多重功能,决定了它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中小学的汉语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汉语基本素养。汉语课程应培育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爱好,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并逐步掌握汉语言文字,学习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能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促进汉语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汉语课程的学习,应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以利于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二)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把汉语的工具性摆在第一位,应以培养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人微言轻基础目标。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获得汉语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汉语的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的能力。要切实考虑学生的汉语基础、生活环境、文化差异和年龄特点等实际,制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汉语教学应该注重实效,努力营造轻松、和谐、富有趣味的教学情景,通过不同内容的话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鼓励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给他们创设尽可能多的汉语学习氛围,引导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都能学习使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使学生体验、思索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律,逐步形成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实践能力。汉语课程还应注重汉语言文字自身的规律对第二语言教学产生的影响。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结构、含义、用法的整体把握能力,注重学生对汉语运用规律的理解和把握,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会受到民族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的影响,应将民族语言文字与汉语言文字的词语和运用规律适当进行民汉对照。小学阶段可适当运用民族语言作为课堂用语,以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和把握汉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三)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汉语课程应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由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是检测学生汉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终结性评价应以考查学生汉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从实际出发,全面地考查学生在经过一段学习之后所具有的汉语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运用汉语表达和交际的能力,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运用程度,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汉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四)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汉语课程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健康而又丰富的学习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使用汉语,组织学生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汉语实践活动要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手段,注重学生汉语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可以采用读书、朗诵、讲故事、演讲等形式,可以利用壁报、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以及组织各种汉语活动小组,拓宽汉语学习渠道,创造汉语运用氛围。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汉语课程标准适用于以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含采用其他双语教学模式)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课程从小学至高中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按照小学、初中、和高中这三个阶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旨在体现国家汉语课程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贯性。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汉语基本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阶段相互联系,逐级上升,最终全面达到总目标。3、阶段目标分别从“口语交际”(小学阶段为“听力”和“口语表达”)、“识字与写字”、“阅读”、“作文”(小学阶段为“写话”,初中阶段为“习作”)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应用学习”的要求,以加强汉语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注重实际应用。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空间。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爱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兴趣,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拓展视野,丰富阅历,增加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感情、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在培养汉语能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汉语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3、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汉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4、具备日常口语交际能力。能说普通话。学会主动积极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与交流,熟悉汉语的运用规律和思维规律,逐步学会用普通话文明得体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在实践中学习、应用汉语。5、学会汉语拼音。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3000个以上,能掌握其中的3000个左右。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8000条左右,能掌握其中的7000条左右。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独立识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6、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求做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初步掌握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理解、把握主要内容,捕捉所需信息,读后有心得,能提出疑问或看法。学会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阅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现代文,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00万字以上。背诵适量古诗文,能理解大概内容。7、随课文学习和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并能在日常口语交际或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学习常用句式、常用关联词语的用法,了解词的分类、单句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并适当应用于表达实践。8、具有一定的作文能力。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作文。能写一般记叙文、简单议论文、常用说明文和一般应用文。要求做到:根据作文内容,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用词准确,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书写清楚工整,行款整齐。初步具备观察分析周围事物和收集积累语言材料的能力,养成作文和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二、阶段目标高中阶段(一)口语交际1、能耐心仔细地倾听,并借助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2、能根据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用普通话进行交流。3、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词语和常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根据需要调整内容和方式,提高应对能力。5、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音准确,语句通顺;复述转述,完整准确,完整准确,把握要点。就适当的话题,事先有准备,能用汉语进行一般性辩论、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6、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根据、有中心、有条理。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二)阅读1、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识字量,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3000个以上,掌握其4中的3000个左右;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8000条左右,要求掌握其中的7000条左右,并能在口语交际、阅读和作文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检字方法,熟练地使用工具书独立识字。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性读物每分钟不少于250字。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阅读记叙文,了解事件概况,把握文章的基本思路,并有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弄清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说明性文章,了解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8、随课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并适当运用于表达交流。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基本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9、诵读古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10、能利用书店、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语言材料。11、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扩大阅读面,学会制定阅读计划,课外多阅读书报杂志上的文章。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三)作文1、作文要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2、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3、能写一般记叙文、简单议论文、常用说明文和一般应用文(如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不少于500字。能根据作文内容,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力求做到: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书写清楚工整,行款整齐。4、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和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5、具有比较自觉的作文意识,平时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列提纲,起草稿,完成作文。6、根据表达需要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字通顺。能与他人交流作文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7、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20次,每篇字数不少于500字,60分钟完成。(四)应用学习1、能自主拓宽学习汉语
本文标题: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副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22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