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佟卫东正文
北京经济管理函授学院毕业论文第1页共7页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状况1.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村和城市的继续改革,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出现农村劳动力剩余和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外流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最近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的贯彻实施,以及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离开土地的农民会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还将有不断加大、加快的趋势。1.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层次呈现出新特点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转移的渠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转变。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就业政策的放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转移的渠道已由过去以养殖业、乡镇工业和建筑业为主,向农、工、运、建、服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二是转移的层次由单纯的体力型逐步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各类产业的升级,用人单位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许多农民通过技术培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成为外地用人单位的“抢手货”,这批农民因此也成为较高层次的打工族。三是转移的地域由周边地区逐步向全国甚至国外拓展。近年来,随着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和人们择业观念的变化,农民外出打工已不再局限于周边地区,而是面向全国,有条件的还到国外打工。1.3流向和时间上的变化特征从农村流出劳动力一般趋势来看,在流向上表现为以下特点:留在省内的占总数2/3弱一点,流出省外的占1/3强。省内流动仍然是劳动力外流的主要方向;劳动力外流停留在大城市的占30%左右,停留在中小城市占45%左右,留在乡村以及少部分难以确定;大部分外流劳动力进入了城市和发达地区,少部分流向农村。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规模大、速度快、水平高,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继续成为农村劳动力流向的首选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吸引少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初始阶段,多是农闲季节短暂外出,农忙季节回家种田。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规范化(打破身份界限、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智力型、技术型工种的增加,近年来这种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常年外流劳动力是目前农村外流劳动力中的绝大多数,而且外流时间有所延长,外流2年、3年的劳动力逐渐增加,5年、10年的也不乏其人。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群体结构特征表现为:以男性为主的性别结构;以35岁以下的青壮年为主的年龄结构;转移劳动力的文化高于农村劳动力的总体水平。北京经济管理函授学院毕业论文第2页共7页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困难2.1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不断增加趋势,而且总量十分巨大中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70%以上,据有关资料的保守估计,我国农村劳动力尚有5亿多人,而根据我国现有耕作土地面积来看,大概只需要2亿左右的劳动力,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还会进一步减少,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2.2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体制改革刚刚启动,限制因素很多尽管隔绝城乡的各种制度有了很大变化,城乡二元社会体制逐步瓦解,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目前,仍然有许多制度不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比如户籍制度改革仍不彻底,农民进入小城镇已不受户籍制度的限制,但进入大中城市还有不少限制,而且全国改革进程也很不平衡。就业制度上,许多企业、单位在招工时没有完全执行国家有关政策,仍存在户口、身份限制。入学制度方面,进城农民的子女入学问题在一些地区仍得不到很好解决。其他制约因素还有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这些制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2.3城市发展步伐较慢尤其是小城镇规模较小,人口聚集缓慢,经济集聚效应很低。各类产业基础薄弱,分布零散,经济含量低,融资比较困难,政策限制较多,土地房屋租购费用偏高,就业机会不多,吸引力不大,产生不了集聚效应,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需要从城市、城镇发展战略上加以调整,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2.4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降低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因而出现了资本替代劳动的“资本增密”现象,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为了提高效益,采用集约化经营,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再加上乡镇企业布局分散,不能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力,无法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劳动力的就业。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工资不断提高,就业成本越来越高,加上现在乡镇企业普遍改制,大量精简人员都成为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制约因素。2.5农业剩余劳动力回流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城或外出打工不是一走到底,其身份在农民和打工者之间来回转移,回流现象是一大特色。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一开始就和西方国家经历过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不同,由于我国一些政策制度、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较低等一系列原因影响劳动力转移,回流现象比较严重,加上城市房地产价格高、生活费用高,一般北京经济管理函授学院毕业论文第3页共7页农民很难在城里购房安家、教育子女,多是家在农村不动,一人或多人在城市打工,同时从事农业劳动和非农劳动者较为普遍。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加入WTO初期,结构性失业和下岗职工问题交织在一起,增加城市就业压力,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来巨大困难。面对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寻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3.1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就业结构目前,我国以粮棉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有两大弊端:一是与现阶段城乡居民的消费、营养结构不相适应,与市场脱节,不利于农民增加对劳动的投入。特别是我国进入小康阶段后,食物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逐步下降,2001年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6%,相当一部分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对高质量的农副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目前农副产品质量较低,销售困难,降低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二是与人多地少的国情不适应,不利于农业吸纳劳动力。粮棉等传统农产品的生产属土地密集型农业,其发展与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都会产生矛盾,同时也难以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竞争。为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农业的挑战,我国应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多样化的高质量农业,既增强农副产品的竞争力,又改善就业结构。3.2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步伐,增加就业岗位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不仅是解决农民个体小生产与变化莫测的大市场对接困难的有效手段,而且可以拉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程度较低,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和层次都不高,这样,农村消化劳动力能力有限。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创办龙头企业,推动种养大户办经济合作组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领农民致富,是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有效途径。3.3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减少政策性限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与增加就业成正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从业人员就增长6%以上。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难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应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减少政策性限制,为农民进城、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降低成本提供方便。工业化是推进城市化的主要力量,但目前我国乡村企业分散,不利于城镇规模的扩大,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不利于吸纳大批剩余劳动力。因此,要注意引导乡村企业向城镇集中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函授学院毕业论文第4页共7页3.4大力组织劳务输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层次和水平劳务输出是过去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手段,是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补充。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体力型劳务输出越来越困难,迫切要求劳务输出提高层次,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从目前劳务输出情况来看,85%以上是自发转移,盲目无序流动情况严重,增加了转移成本。所以,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组织力度,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加强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合作与交流,建立劳务中介组织,提高劳务输出有序化程度,加强劳务输出的管理和待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四、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4.1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劳动力流出地多是经济落后地区以及人口与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地区,有限的耕地资源与无限大量增长的劳动力构成我国农村发展中最大的矛盾,也是农村现代化的限制因素。乡镇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的缺乏,以及资金替代劳力效应的作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也很有限。大规模外流使农村劳动力由闲置资源变为财富,有效地减轻了流出地人口对耕地的压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也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和经营大户的流转与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改变劳多地少、务农收入过低的状况。4.2增加了农村收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资金,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外流劳动力增加的收入,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增加了农村社会购买力,而且把部分收入用于发展农村经济。另外,外流劳动力返回资金也有一定数量用于发展农村地区的二、三产业,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4.3劳动力外流转移的稳定性,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外流以及就业转移的稳定性,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比较宽松的环境。目前我国农村一方面受到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冲击,消费需求变为质量和数量并重,促进农村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激化,要求必须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使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同步进行。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既为“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地和资金条件,又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信息条件,促进了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经济实体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产业化。4.4产生广泛的回归效应,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一般都流向城市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不仅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开北京经济管理函授学院毕业论文第5页共7页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才干,积累了资金和丰富的经验。他们回到故乡参加经济建设,创办乡村企业或发展成种养大户,既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带动其他农民致富,在农村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的思想解放、观念较新,生活方式也与农村不同,对周围农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和进步。4.5有利于农村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沟通城乡关系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使有限的分散的农业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促进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可以形成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良性局面,建立城乡经济联系,沟通城乡关系的作用;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与此同时,也不要忽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消极作用。农业生产目前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方式,优质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业生产劳动力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矛盾加剧,致使农业经营粗放、抛荒等现象时有发生,农业技术难以推广。总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强劳务市场管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三农”问题圆满解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创造条件。北京经济管理函授学院毕业论文第6页共7页参考文献:[1]顾焕章中国农业发展之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2]陈良彪农业劳动力转移状况及经济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2(2).[3]宋金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与发展趋势[J],农村经济,2002(3).[4]薛国琴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J],农业经济,2002(3).北京经济管理函授学院毕业论文第7页共7页致谢在论文付梓之际,衷心感谢所有指导、鼓励和关心我的老师、家人和同学们!首先要对我的导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本文的研究工作自始至终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学习期间,还得到学院其他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一并表示最衷心的谢意
本文标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佟卫东正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24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