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探究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探究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更在于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一段特殊的转变期,其心理多变复杂,积极敏感,可塑性极强,再加上商品经济社会下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媒体时代的各种信息的无处不在,这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我们也应该庆幸,中学语文教材有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厚实底蕴,又为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提供了可行性。本文在教学模拟的基础上结合人教版中学教材,对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进行粗浅探究,意在说明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性。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寓于关系、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是古今中外教育教学家们倡导并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左传》有言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雅斯贝在《什么是教育》中亦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倘若我们不注意学生高尚而纯洁的灵魂的铸造,那么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就有可能像一架安装了坏发动机起飞了的飞机一样,不但会自身毁灭,而且也给别人带来牺牲。”可见,古今中外对于教育目的的认识,不只是为了成材,更不单纯是为了传递知识,而是使学生成人,使其德、才、学、识均衡、全面发展。因此,可以说语文教学天生是和德育联系在一起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注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语文一科不仅是传授工具、传递知识、培养能力、欣赏文学,更重要的是教育其思想。人类的意识中,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维的外壳,每一种思想都是依附于语言而存在,而在语文教学中,纯粹的为文而文是不可能存在的,无文不以载道,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而语文教师更应该责无旁贷的努力探索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行教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一、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育中的必要性如今中学教师的教学对象是“90后”了,这是一个饱受争议的群体,他们的语言、行为、心理正处在一个充满变化而有毫无方向的阶段,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更使他们的这一阶段增加了无数的突变和诱因,尤其是娱乐时尚、社会潮流的波浪使他们的思想和道德正在经历巨大的冲击,所以他们的语言显得更为另类独特,行为表现出一种不属于这个年龄阶段的怪异和属于这个年龄阶段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更是一个万花筒,没有定型,对传统的中学生文化和传统的中学生心理不予以肯定。商品经济下,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蜕变,而在这个大背景下,孩子们,尤其是对中学生的道德观和思想品德,我们更应该给予更大的关注,因为他们是这个社会的接受群体,对于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只能去被动的接受或者去主动的学习模仿,而不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想意识,这种关系之下,中学生不得不面对鱼龙混杂的复杂局面,而更因为自己的从众心理和偶像崇拜意识的潜意识指导,对于社会背景中的部分观念和意识不能有自己的判断,娱乐明星的推波助浪让他们更加丧失了自己的方向。大多数“90后”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一个相对封闭和狭窄的生活圈子中成长,缺乏同龄人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更容易陷入自我的迷失之中。不可否认,我国青少年的犯罪率在呈上升的趋势,也有一些年轻人道德败坏,他们见利忘义,行骗、偷窃、抢劫、杀人,作奸犯科的现象屡见不鲜。学校里也有一些学生自私自利,凡事只替自己打算,不顾他人利益。更有一些学生不懂得礼貌谦让,同学间稍有摩擦,开口秽言,举手龌龊,他们确实都缺少了做人起码应有的道德。回忆我们的中学时代,曾经几代中学生学雷锋、学王杰、学赖宁,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而现在的这些青少年学的是各种娱乐明星,网络时代的信息使他们更方便的接触了更为复杂的社会,让人喟然叹息。叹息之余,引起人们的深思:商品经济的社会,要维护社会的安定,实现民族的振兴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如果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就必须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中学的语文教育就是其中一条十分重要的渠道。因此,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就必须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二、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中学的语文教材,有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厚实底蕴,韩愈曾说:“文以载道”。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蕴含着爱国主义思想和做人的道理,也体现了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吴晗写的《谈骨气》,文章弘扬了作为中国人应有的人格、气节。这些文章载的是世上为人之道,论述有理,雄辩恣肆,文中人物皆为楷模,让青少年树立起坦荡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而一些文言小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文则表现了作者不慕虚荣,洁身自好的高尚道德情操。这些淡泊明志,格调清新的文章,教师可以以此引导学生调正心态,不受拜金主义和享乐思想的诱惑而要保持做人的尊严。中学语文教材中此类可作为德育教育素材的内容比比皆是。因此,教师只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完全可以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三、“寓”与“于”——“被包含”与“包含”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在新时期的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当中固然重要,但我们要确保德育教育不能变成单调无味的政治说教,毕竟语文课不是政治思想课。语文,乃语文学文化文明,语文课的重心依然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语文课上,教师不应该也不能够向学生作长篇大段的理论说教。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要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特点,教师在分析教材的同时,采用各种方式去诱导学生,去让他们自己寻觅发现,去感悟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道德规范。这便是“寓”与“于”之间的关系,是德育包含于语文教育之中的关系。不同的教材可以作不同的处理。例如像《卖油翁》这样的寓言文言故事,只要把文章分析透彻,文意讲析清楚,学生也就明白了熟能生巧的意义,德育教育也就渗透在里面了。这就像刀刃与刀锋的关系,刀刃磨快,刀锋自然闪现。只需三言两语的点拨,可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所以,处理好“寓”与“于”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区分割裂二者之间,而是确定谁是载体谁是发散体,这无关语文教学的最终效果,但在对语言文字的分析中拨动学生的心弦的同时,加深了学生的体会,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份珍贵的文化副产品。四、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育中的途径1、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中学语文教材中可用作德育教育素材的随处可见。《谈骨气》这样的议论文,其思想性以及对学生所起的教育作用自不必说,就是散文、诗歌、小说甚至说明文中也有许多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提醒我们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亲人,认真的过好每一天。冰心的散文《小桔灯》,突出小姑娘的性格特征,教育学生乐观向上,充满自信,力戒忧郁颓废。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体诗,诸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岳》等,也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至于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看似平淡无奇,但稍加琢磨就能发现其中也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这些素材,而要善于把它们挖掘出来,把它们渗透到语文的教学中去。虽然有时只是点点滴滴,但学生耳濡目染多了,也就自然会受其影响,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2、突出德育教育素材中的闪光点。上文说到语文教材中可用作德育教育的素材很多,但其阐述的道理或表现的思想精神,教师若只是把它们看作是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的一部分,或者是全部而轻描淡写地带过,也就很难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共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要突出那些素材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他们也就把这些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例如,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这篇课文,我们该让学生通过体会文中深挚的父子情,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这就是此素材的闪光点,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读《我的母亲》,让学生思考。将两种写最亲的人放在一起,学生通过对比可发现亲情的可贵并去珍惜。而在《藤野先生》、《最后的一课》等课文中,则要让学生体会师爱的可敬可贵与人间的真情。3、针对学生实际,转化学生思想。青年期是从少年期向成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期,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互相交错,可以说处于这个过渡期的中学生情绪往往不太稳定、心理也比较复杂。因此,在教学上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选取更为恰当的方法,适当模拟他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换位思考。只有方法恰当,才能让学生接受的顺利和轻松,让他们的心理受到健康良好的教育。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又缺乏独立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也时常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行为。对此,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利用语文教材中与之相关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有的放矢,对他们作正确的引导,促使他们转化思想,规范行为。例如,如果有相互攀比的心理,在虚荣心和自尊心的界定方面出现了偏差,那么,教师应当引用适当的语文教材对此进行议论评析讨论,如课外阅读文章《俭以养德》,来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并在课堂教学上,引导学生认识节俭对道德修养的意义,适当情况下联系实际。可见,语文教学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其效果更加显著。4、对部分语文教材中宣扬的观点作辩证的分析,正确引导学生与时俱进。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文中赞扬鲁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此,教师就要向学生讲明这是在封建社会,官府贪赃枉法,社会暗无天日,鲁达不得已才拔刀相助,伸张正义。而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司法公正严明,我们切不可一时冲动,哥们义气深重,干违法乱纪的傻事。又如,孔子宣扬“君子固穷”,而我们则要“穷则思变”。只有思变,才能发展前进。再如,陶渊明、刘禹锡等人消极避世,洁身自好,那是他们不与封建统治阶级同流合污,在当时是值得称道。而今则要积极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与时俱进的辩证分析,引导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观点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如此,方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5、善于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空洞的理论、乏味的说教,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可,也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广开思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质疑、去感悟,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也容易接受那些良好的思想及道理。因此,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开展话题讨论、专题辩论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书写思想,有机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正如教育家魏书生所说:“我觉得格言警句像一盏心灯,倘在学生心灵中点燃,会有利于学生选择正确的道路,朝着自己理想的高峰攀登。”我们或可以推行“每日一句”,即每天让学生利用早晚读课前的时间抄一句格言警句,我的高中时代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度过的,由值日生在黑板的拐角处抄写一句格言,日复一日,自己在积累中也能体会到格言所包含的哲理意味。6、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作正确的引导。德国的心理学家做了实验:选任课教师的性格、态度不同的几个班级,然后给各班学生分配完全相同的工作。结果表明,任课教师性格急噪、感情冷漠、对学生严厉的,学生大多精神沮丧,相互倾轧,不能顺利地合作完成工作:而任课教师情感丰富又热爱学生的,学生都具有和睦相处、正直互助等品格。由此可见,教师的修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着大的影响,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提高业务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身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古语言曰:“其身正,不令自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德高身正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综上所述,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中是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必要内容,是素质型人才培养所必需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课同样要做到这些,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本文标题: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26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