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 一带一路互联网背景下中医药文化输出面临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一带一路+互联网背景下中医药“文化输出”面临的困境及策略研究宿哲骞1都晓春2SuZheqianDuXiaochun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000(Changchu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Changchun,Jilin130000)摘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不断发展成熟,亚欧大陆桥再次迎来经济、文化的互通互融;在“互联网+”热潮持续升温背景下,传统行业在新思维的理念下驶入企业发展的快车道。作为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中医药,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借力于“一带一路”和“互联网+”,成为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保证。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瓶颈,本文重点从背景、问题的角度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解决中医药“文化输出”的策略和方案。关键词: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医药;文化输出1“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医药“文化输出”的促进作用1.1“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一带一路”(OneBeltandOneRoad/BeijingSilkRoadInitiative缩写:OBAOR或OBOR),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将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南部、非洲东部的广大地区联系在一起,该区域覆盖近50个国家,总人口数超过40亿,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美元。1.2“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医药“文化输出”的影响2014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中药类贸易额为25.43亿美元,相比2008年的7.81亿美元,增长了2.26倍。其中,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中药类产品出口19.39亿美元,同比增长22.79%;进口6.13亿美元,同比下滑8.6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中药类产品需求最多的为东北亚地区和国家,占对“一1作者简介:宿哲骞(1981.10-),男,吉林省通化市人,硕士,长春中医药大学英语教研室讲师,《长吉图战略实施导刊》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英语、长吉图相关政策、战略实施、美国BG文学等。地址:长春净月开发区博硕路1035号长春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邮编:130117电子邮箱:suzheqian@sohu.com联系电话:186431479682作者简介:都晓春(1962.02-),男,长春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实验室评审专家”。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额的38.22%,出口产品主要为提取物和中药材及饮片。中药类产品的进口主要来自欧洲和南亚地区,分别占比33.93%和18.60%。[9]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药类产品出口仍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出口总额35.92亿美元,同比增长14.49%。2014年1-11月,中药类产品进口额9.23亿美元,同比下降4.26%。2015年5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提出中医药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务院将遴选可持续发展项目,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国际影响力。2015年国家相继出台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刚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该文件提到,要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一带一路”为产业输出和文化输出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同时也为中医药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融提供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平台。2“互联网+”对中医药文化“输出”的促进作用2.1“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在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至此之后,“互联网+”的概念犹如阳光一般洒满各个领域,传统行业的改革与创新也借助于此。2.2“互联网+”对中医药“文化输出”提供的机会与要求2015年6月16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在大连启幕,本届软交会以“数据智能跨界互联”为主题,大会内容也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行业如何融入“互联网+”的大潮中。对国家传统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的产业之一——中医药产业成为此次大会讨论的一个出发点。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互联网+”的概念和应用布局到中医药产业中,一方面可以让中国传统医学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另一方面也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远程中医医疗、问诊平台。如果境外患者想从中医的角度进行诊疗,他(她)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与中医进行视频互动,同时也可以利用手机移动客户端的中医、中药类APP或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医患交流,这将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所以,作为中国最为传统的产业——中医药而言,如何使创建“一站式”“手指式”的寻医问诊模式,如何将“全媒体”的概念引入行业之中,如何在大数据、云计算的模式之下,打造“保姆式”的APP,这些都是互联网浪潮下,传统中医药产业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4中医药“文化输出”面临的问题4.1文化差异在中医药文化外输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环境、认知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跨文化交际与融合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相对于西医微观式的局部定位疗法,中医的宏观性与辨证治疗就显得差异性很强。对于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熟悉中国道家、释家等朴素思想的外籍人士来说,中医的“阴阳对立统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五行藏象,六淫七情”等抽象的理论概念是难以解释与想象的。按照中国传统中医药的操作方法,在对药物的使用上需要遵循着问诊—开方—配药—煎服的过程,而对于有着异域文化的人士来说,此过程过于繁琐,不及胶囊、片剂、液剂来得方便,这样也使得中医药在进行“文化输出”过程中难以找到认同感。而此问题也是中医药国际化无法避开的问题。4.2翻译偏离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典籍与医疗术语的翻译一直是制约的因素之一。在中医药典籍的翻译上,出现了节译、错译、漏译、一名多译、多义单译,简单对译和盲目音译以及文化乱译等问题。这就导致了中医药在海外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译语受众认同程度远不如西医药国际化理想,进而使得中医药在“文化输出”中话语主导权丧失,滞缓了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对于中医所说的“三焦”,目前国内的翻译有:tri-jiao,tripleburner,sanchiao,sanjiao。如此多的译法,在西方人看来,便是眼花缭乱,无法辨别哪种是最为精准的释义,这也对中医药在海外的认知设置了一定的屏障。4.3贸易壁垒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植物源性中药材受阻85批次,特殊膳食受阻79批次,动物源性中药材受阻24批次。按欧盟2004年颁布的《传统草药注册程序指令》,到2011年3月31日,以食品等各种“身份”在欧盟国家销售的草药产品必须按照新法规注册,得到上市许可证后才能继续销售,但由于高昂的注册费用(100万人民币)、苛刻的证明文件要求,法规7年过渡期结束时,还没有一种中药以传统草药身份在欧盟成功注册,取得合法身份。4.4标准化缺失中医药标准化问题一直是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痛处,标准化的缺失直接会对海外新药申请、中药贸易服务、中医药相关机构设立、中医药通用语言的形成、中医药文化的认可造成诸多阻碍。标准化是“路”,只有设立了中医药标准化,“文化输出”才会有底气、有依据地进行。4.5产权流失据统计,中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了专利,一些外企已高调宣布进军中药市场和中药研发,中药专利保护已迫在眉睫。现在,在中国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怪现象:吃自己祖宗留下的中药方子,却要向外国人支付专利使用费。很多市民在生病时都会选择进口的中药片剂。就拿小儿用药施保利通来说,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发烧感冒、拉肚子、手足口病的首选用药就是这种被称为“德国板蓝根”的施保利通,仔细看起成分,“侧柏叶,赝靛根,紫锥菊根”,国药准字Z字头注册号,这与中中成药有什么区别吗?但就是这款药占据了国内儿童药物市场的主要份额。另外以日本生产的“救心丸”为例,此产品本就是在中国传统中药六神丸的基础之上进行研发出来的;另外,韩国的“牛黄清心液”本也源于我国的“牛黄清心丸”,而且年产值近1亿美元,已经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远超中国的牛黄清心丸。4.6国际服贸运作能力不足就目前国际中医药服贸市场来看,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来说,中医诊所、中药铺子在经营范围上比较分散,经营模式上缺乏集团化、系统化、标准化指导,经营理念上没有太强的品牌意识,这样就使得中医药国际服务并无突出之处,有些国家或地区也只能视其为保健市场的一部分,因此无法完成其对世界民众在医疗方面的服务任务。4.7传播策略弱化中医文化无论在传播的策略、传播的手段、传播的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人效应,传播手段单一,缺少中医传播的品牌意识等等。缺乏品牌包装的文化是碎片式的,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注定要淹没于浩瀚的文化洪流之中,唯有品牌效应、名人机制作为宣传手段,才会使中医药“文化输出”拥有一张向世界展示自身优势、特点的名片,这便是跨文化交际的先决条件。5解决中医药文化输出困境的策略分析5.1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指导下,政府所需要做的是尽快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在沿线国家建立政府间磋商协调机制,促进各国、各地区官方对中医药产品的认可,同时加快中药产品的市场准入谈判,使中医药能尽快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另外,政府要进一步推动中医药走集群化路线,打包中医药文化,进行包装输出。5.2培养国际化、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医药文化若要与域外文化实现跨文化交融、交际,熟悉国际规则和多元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才国际化,目的是要善于吸取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国际化人才是一种素质表现,他们一般都具备全球视野、先进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他们的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14]只有拥有这样一批既懂中医、又懂英语同时对国际化相关标准通识的人才,才能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上、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推介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5.3借鉴历史上中医药文化输出经验中医药文化输出在历史上有过繁荣之时,早在隋唐时期,日本、朝鲜等国派出的“遣隋使”和“遣唐使”都需要必修中医药这门功课。可见当时中医药在国际间交往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明代时期,东南亚地区迎来了中医药发展的另一繁荣景象,这得益于郑和下西洋所携带的中医技术和中药。今天,我们可以效仿古人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时的经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施展开来,进一步在新时期寻求跨区域间的文化契合点。5.4借鉴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模式据孔子学院官方发布的2014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球已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6个国家(地区)。全球孔子学院中外专兼职教师总数33745人,比2013年增长17.7%。开办各类汉语教学班次约6.7万个,注册学员111万人,比去年增长30.6%,15家孔子学院注册学生超过万人。可以看出,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目前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桥梁和平台。要开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新模式,不妨借鉴孔子学院在汉语推广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强化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力度,诸如可以在孔子学院开设相关的中医药学科的内容,将中华文化中的养生、保健等理念进行传输,在孔子课堂中引入岐黄中医养生
本文标题:一带一路互联网背景下中医药文化输出面临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32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