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 治未病理论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治未病”理论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翟明华刘玉霞铜川市中医医院(翟明华,女,汉族,1966年9月出生,大专学历(本科在读),副主任护师,农工党党员,现任护理部主任。2012年当选为陕西省中医药学会第四届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刘玉霞女,汉族,大学本科,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副主任医师,现任急诊科主任)【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方法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未病”理论进行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护理健康教育。结果患者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防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普遍认为比单纯西医观点进行健康宣教效果更好。结论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及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治未病围绝经期综合征护理健康教育“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预防保健是维护人类健康的关键环节,而‘治未病’将引领人类健康发展的方向”,这是2008年1月25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全国“治未病”高峰论坛上的精辟致辞。“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就是要求人们顺应自然规律,有规律地安排生活起居、饮食,并调摄情志,保持身体健康,以达到天人相应、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中医“治未病”理论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的精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其中,未病先防,即以未病养生,防病于先,避免疾病的发生,把预防、保健、养生、防病放在首位;既病防变,即发现病变及早治疗,并进行辨证施护[1]。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包括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1次月经后1年,是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一直持续到最后1次月经后1年,是正常的生理变化时期。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往称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此期可出现月经紊乱、烘热面赤、进而汗出、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失眠健忘、耳鸣心悸、腰背酸痛、手足心热等临床表现,本病多发生于45~55岁。围绝经期综合征属于中医“绝经前后诸证”的范畴,是肾气渐衰、阴阳失调的表现,有资料表明,目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高达87.6%[2]。1“治未病”护理实践思想内涵1.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于疾病未发生之时进行治疗,实为一种预防思想。亦即在平素应注意保养身体,防止疾病的发生。1.2“治未病”理论在护理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即疾病虽未发生,但已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通过饮食、运动、情志和中医调理等措施进行健康干预,从而减少发病率、减轻症状。1.3“治未病”理论在护理患病人群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已病早治,防其传变和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这两个方面。2“治未病”理论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应用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危害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家庭和社会的不和谐。2.1调摄情志妇女到围绝经期,正是正气由强变弱、体质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精血渐损,元气渐伤,若平素保健不慎极易发生疾病。我们应抓住此期元气尚未大虚之机,认真地加以调理,治其未病。正如《内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宜振元养形,以复正气,这是围绝经期的治疗大旨。妇女进入围绝经期更需要注意心理卫生,并应重视健康体检,经检查若无器质性病变,应辨质养护,加强心理养生治疗,情志因素在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与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不良情绪刺激会单独致病或导致病情的恶化。而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是“治未病”的基础。有意识的调养精神,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情绪过激,使心神宁静,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在心神的统一之下,取得协调而身强无病。所以心理疏导,即调畅情致,成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的研究热点。2.2节欲养精据《素问·金匮真言论》“精者,身之本”的理论,围绝经期精血渐衰,天癸将绝,更应养精保精。《景岳全书》曰:“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强健,老而益壮”。由此可知,精的盈亏和体质盛衰关系十分密切,告诫人们节欲养精才能“不遗形体有衰”。从先天后天两方面强调肾对体质的重要性,强壮体质的根本,避免肾精亏耗。2.3调节饮食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古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知其所犯,以食治之”,日常饮食除了给人体提供必要的能量,搭配合理的饮食还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加人体抵御疾病的能量,即中医理论认为合理的膳食不仅可以营养机体、补益脏腑,还可以做到调和阴阳,增强体质、益寿防老。围绝经期体质偏弱,脾胃功能渐虚,需要根据季节,人体的身心状态,体质差异等综合考虑来调理饮食的性味[3]。既不可过量,亦不可过食肥甘,同时防止饮食过冷过热伤害胃气,就是防止脾胃受损。2.4主动锻炼《吕氏春秋》说:“若要防病肌肤欲其密致,血脉欲其通利,筋骨欲其坚固,心志欲其调和,精气欲其行也,何以能做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中医学非常重视运动的防病治病作用,提出以“导引”、“吐纳”、“膏摩”作为保健防病的方法。促使各器官组织的正常代谢,健全神经系统,强壮体质,祛病延年。3、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的指导3.1疾病知识宣教是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措施。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积极防治围绝经期的月经失调,重视绝经后出血的现象,一旦有异常现象要及时诊治。3.2情志心理调养保持心情舒畅,减少精神负担,正确认识围绝经期是正常生理阶段,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克制不愉快的心情,以开放的心境对待一切事物,安排好工作和生活。解除思想负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配合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坚持自信和科学的态度,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减缓生理衰老,使自己身心健康。积极参加社交、公益、集体活动。精神乐观、情绪稳定是顺利渡过围绝经期的最重要的条件。3.3生活起居调护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注意劳逸结合,要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根据四季的变化规律,对自己的饮食,运动,睡眠进行适当的调节,做到春防风、夏防暑湿、秋防燥、冬防寒。做到起居有常,这样对健康大有益处,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少患病的机率。采用合理的睡眠方法和措施,根据不同的年龄、生活习惯、体质、体力变化以及季节的变化等诸多因素来决定[4]。保证充足而适当的睡眠时间,对于尽快恢复机体的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保证身心健康大有益处。3.4合理饮食指导孙思邈认为“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应多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肝、鸡蛋、牛奶、瘦肉等,以改善月经紊乱所致的不良症状。可多吃些含铁、钙、铜丰富的绿叶蔬菜和水果,增加血红蛋白量,增强治疗贫血的效果,并多进优质钙食品,如奶类、豆类、骨粉等,同时还要多晒太阳,以增加体内的维生素D,以利于钙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症。饮食方面还应适当限制高脂肪食物及糖类食物,少吃盐,不吸烟,不喝酒,避免肥甘厚味、辛辣燥热制之品。3.5适量运动调理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运动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可刺激骨细胞的活动,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爬山、打太极拳等,以运动时不发生明显的身体不适为原则。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活动及过重的体力劳动,节制房事,以免伤肾耗精。3.6规范用药指导中药汤剂宜温服,补益药宜在饭前服。不可过用辛燥、苦寒之品,以免耗津伤阳。遵医嘱慎重适当地给激素治疗,以减轻体内雌激素不足所致的症状。使用激素替代疗法要向患者说明激素治疗的特殊性,不可随意停药或减量,同时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如头晕、头痛、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变化、阴道流血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3.7家庭关怀支持积极争取家属及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告诫患者家属,其言行及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及治疗,调动家属积极性,指导家属如何配合医护人员共同帮助解决患者的各种心里矛盾、情绪障碍等问题。亲属应在精神和生活上多给些安慰和照顾,减少矛盾,防止情绪波动。4、讨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意识的增强,从治疗疾病逐步转变为预防疾病,即:“治未病”,治未病具有临床预防学意义和临床康复学意义。我们应将继续发扬传统医学的优势并结合现代护理学发展的思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使患者自觉改变诱发疾病的不良行为,消除危险因素,以便有效防止或延缓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一旦发生疾病,积极采取防变措施,控制疾病,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监控及自我管理的能力,达到防止或延缓疾病加重及复发的目的。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基础和前提。参考文献[1]唐娟.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防治糖尿病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1,27(8):356-357.[2]于琦,陈霞.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2):47[3]丁育英.中医“治未病”理念在整体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甘肃中医,2011,4(24):78.[4]范金娣.中医护理在治未病中的优势[J].中国当代护理杂志,2010,8(20):63.
本文标题:治未病理论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37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