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 论文从屠呦呦老师的诺贝尔奖探讨中医药的科学性作者李德深
1从屠呦呦老师的诺贝尔奖探讨中医药的科学性作者:李德深单位:铁岭市结核病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地址:铁岭市银州区南环路13号电话:024—773239811306524911018041019488摘要:屠呦呦老师和她的课题组成员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在研究中他们发现青蒿提取物(一种菊科艾属植物,学名为ArtemisiaannuaL.)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是后续的实验结果却显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12-40%。对此屠教授认为,低抑制率可能是由于提取物中有效成份浓度过低的原因造成的。于是他们着手对提取方法进行改进。通过翻阅古代文献,特别是东晋名医葛洪(公元283-343年)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意识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份。不出所料,改用乙醚低温提取后,研究人员如愿获得了抗疟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2015年10月5日,现年84岁的屠呦呦老师老师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公民。她研发的青蒿素现在已经是标准抗疟治疗方案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和官方媒体庆祝屠呦呦老师获得了诺贝尔奖,认为这体现了中国科研实力的提升,也证明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价值。2李克强总理说,屠呦呦老师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由此可见,不单是中国民间,甚至中国高层,乃至西医的发源地西方世界也承认了中医中药的科学性!关键词:中医、中药、科学、屠呦呦、诺贝尔、传统医学中医药究竟科学不科学?这是近百年学术界一直在争论的问题,为什么会有此争论?主要与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持不同的观点有关。中医中药理论,不应该是教条和封闭的,而是开放和发展中的理论,在原学说创建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发展变化,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中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国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中药的进步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有过不能以其它文化形式可替代的作用,也由于其坚实的本体论基础而持久的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路,“儒必通医”就是最好的说明。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历程,西方的医学思想和医疗模式也开始输入中国。由于西方医学在治疗技术上的方便性,使之国人在医疗实践中能够接受西医的治疗方式,但是,正是这种实用主义和“全盘西化”的价值承诺形成了对中医中药和中国文化的否定思潮。但是,中医中药悠久的历史说明,中医中药主要起源于人们对动植物药理作用的感性认识,以及通过按摩、针灸等形成的对经络的感性认识,人们对中医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主要源于对医疗实践的总结,内经就是通过对长期医疗实践认识的总结,最终奠定了中医中药理论的基础。1890年,德国医学家贝林宣布发现了白喉抗毒素。两年后,白喉病的死亡率从48%直降至13%,以后又持续下降。1895年,贝林在德国医药学会年会上宣3读了抗毒素的论文。在场的一位前辈指责说,“这篇论文虽然有点道理,但你年纪轻轻,就敢杜撰医药学的专门名词?”随即激起了哄堂大笑。的确,“抗毒素”一词首次出现正是在贝林的论文里。很快,医学界采纳了这个名词;贝林也因此被后世尊为“疾病预防学”的创始人,并于1901年荣获首届诺贝尔医学奖。然而,事实上,贝林的背后,一个叫作北里柴三郎的日本学者功不可没。北里博士是中医医学的笃信者,他和贝林在柏林共事时,曾孜孜不倦地以“以毒攻毒”、“上医治未病”等等中医治疗理论影响着贝林,贝林承认,正是诸如此类的观念,激发了他以人工合成的毒素对抗人体内的病毒,从而使人体达成新一轮的健康和平衡。但是,由于有不少名人、学者反对中医,加上他们不切实际的宣传、攻击和否定中医,使得一些原本拥护中医的学者的立场发生了动摇,从支持中医属于科学的观点上倒退,但又不想随波逐流,便想到创立一个新的理论来维护中医,这些学者虽然承认中医是平行于西医的医学体系,承认中医理论和治疗技术的系统性、合理性、实用性以及可检验性,但同时又给中医贴上“非科学”和“非伪科学”的中性标签。爱因斯坦把科学定义为:“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根据爱因斯坦对科学的定义来看,我们说中医是科学,就是正确的,因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就是通过人们长期与疾病做斗争而产生的有规律性的、有条理的经验和思想。中医医理就是通过揭示支配人体疾病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的,和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历史形成的和不断发展的关于……及其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中医中药和西医学是医学科学范畴里的两个不同的学科,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诊治疾病,它们是本质相同而理论体系不同的两种医学形式。基本区别在于,4西医是局部看病因,中医是整体看病因;西医是用病位法看待疾病,针对病位施治;中医则是用病因法看待疾病,不仅针对病位还要针对病因施治;西医理论揭示微观,中医理论揭示宏观。从治疗效果上分析,西医的目的是治标,所要达到的目的一般也仅仅是治标,而中医的目的不仅是治标,而且还要治本,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标本兼治。如果认为西医只要治标是科学,认为中医的标本兼治是伪科学,显然是荒谬的。中医中药是我们祖先最伟大的发明,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成果,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科学遗产。中医中药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过重要影响,直至今日,中医中药做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蕴涵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仍在对人体科学(医学)的研究和进步发挥着重大影响。2015年10月5日,现年84岁的屠呦呦老师老师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公民。她研发的青蒿素现在已经是标准抗疟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在接受国家媒体采访时说,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她还援引已故中国领导人毛泽东的话称中医药是伟大宝库。屠呦呦老师因对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的研究以传统中草药为基础。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0月8日报道,在上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很多受过西方教育的科学家都遭到冷落和迫害,而政府面临一个紧迫的科学问题。中国的重要盟友北越当时正与美国作战,因为疟疾逐渐对传统药物有了抗药性,他们希望中国帮助减少北越士兵的疟疾死亡率。此外,当时疟疾也在中国南方肆虐,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为了寻找解决方案,毛泽东领导的中国成立了一个秘密军事项目,称为“523项目”,这个名字来自于它的启动日期1967年5月23日。项目没取得什么进展,于是政府找到了北京的一家中医药研究机构以5及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科学家屠呦呦老师老师。结果,对西医和中医均有过研究的屠呦呦老师老师从中国传统医学中找到了解决方案。屠呦呦老师通过前去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发表了一份关于青蒿素与传统中医药价值的获奖感言。“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她说。中国政府和官方媒体庆祝屠呦呦老师获得了诺贝尔奖,认为这体现了中国科研实力的提升,也证明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价值。李克强总理说,屠呦呦老师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由此可见,不单是中国民间,甚至中国高层,乃至西医的发源地西方世界也承认了中医中药的科学性!
本文标题:论文从屠呦呦老师的诺贝尔奖探讨中医药的科学性作者李德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41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