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63T 716-2008 微贮技术操作规程
ICS青海省地方标准DB63DB63DB63DB63DB63/T716—2008微贮技术操作规程2008-06-17发布2008-07-实施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63/T716—2008I前言本标准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省农牧机械推广站、平安县农机管理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建青、魏学庆、田文庆、张学林、杨庆明、王育海、靳玮、星玲、王发德、李惠菊、文怀存。本标准由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本标准自2008年07月20日实施。DB63/T716—20081微贮技术操作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微贮技术操作规程和要求。本规程适用于微贮技术的推广应用及技术操作。2术语2.1发酵利用自然界包括饲料原料、空气、水中存在的有益微生物,或人工接种的微生物,给以适宜的营养、温度、湿度等条件,使之在饲料原料中生长繁殖的过程。2.2微贮利用微生物,对饲草饲料进行发酵贮存的现代生物技术。2.3EM菌EM是有效微生物(effectivemicroorganisms)的英文缩写。是由光合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乳酸菌等10个属80多种微生物复合培养而成的微生物制剂,不含任何化学有害物质。3技术要求3.1微贮地点选择3.1.1应选择地势高、向阳、排水良好、周围无污染的地方。3.1.2要求取用方便、易于管理。3.2微贮设施主要设施有微贮窑(池)、微贮袋等。要求坚固耐用、不透气、不漏水,规范合理,经济适用。3.3微贮原料选用选择新鲜秸秆,不得混入霉烂变质的秸秆和泥土等杂物。常用的有玉米秸(最好带穗)、优质禾本科牧草,不得选用淀粉及可溶性糖较低的秸秆(如麦秸等)。3.4适时收割禾本科牧草适宜收割期为抽穗期(出苗或返青后50天~60天),豆科牧草开花初期收割,专用青贮玉米在蜡熟末期收割。3.5水分调节将水分过多的原料在微贮前进行晾晒,或将不同含水量的原料进行混合,使原料的含水量在60%~70%。4微贮工艺4.1秸秆微贮工艺4.1.1原料预处理秸秆等干粗饲料在发酵前进行粉碎处理,粉碎细度为1mm,铡草长度为2cm~4cm。4.1.2菌液配制4.1.2.1配制浓度低于1%的白糖水溶液,按每微贮1000㎏秸秆配制200mL白糖水溶液作准备。4.1.2.2将处理1000㎏秸秆的菌种按产品使用量要求倒入200mL白糖水溶液中,充分溶解后,在常温下放置1h~2h,再加入到0.7%~1%的食盐水溶液中搅匀。DB63/T716—200824.1.3窖贮4.1.3.1窖底先铺一层厚约20cm的干秸秆或干草,然后将处理好的作物秸秆装入窖内,每层装入秸秆30cm后,将玉米面撒在该层的秸秆上,再用喷雾器将配制好的菌液喷洒在秸秆上。玉米面按干秸秆质量的0.5%均匀地撒在每层的上面。每层用量=干秸秆密度×窖内面积×每层压实的厚度×0.5%。菌液喷洒要均匀,层与层之间不得出现夹干层。每层喷洒量=每千克秸秆用菌量×秸秆密度×窖内面积×每层压实的厚度。4.1.3.2含水量60%~70%,判断方法:抓取试样,用两手扭拧,无水珠滴出,但松手后手上水分明显,为含水量适宜。4.1.4压实压实分人工和机械两种,按层分装压实,压实过程中注意对窖边角压实。4.1.5封窖4.1.5.1微贮原料装至离窖面20cm~30cm时,在窖的四壁铺塑料布,当装至高于窖面40cm~50cm后应充分压实,压实后在最上层均匀撒上食盐,食盐用量100g/m2~200g/m2,然后将塑料布封严,上面铺20cm~30cm厚麦秸,覆土15cm~20cm密封,拍打坚实光滑,窖边周围留小沟。4.1.5.2微贮发酵最佳温度是30℃,发酵温度控制在10℃~30℃,秸秆微贮时选择适宜的气候季节,微贮时间20天~30天。4.1.6管护4.1.6.1定时检查,发现裂缝或塌陷及时加土、填实,防止雨水淋入。4.1.6.2注意防鼠、防止牲畜踏踩。4.1.7袋贮4.1.7.1微贮袋选择,袋宽50cm,长80cm~120cm。4.1.7.2用喷雾器将制备的菌液喷洒在已处理的原料上,搅拌均匀。4.1.7.3将已经混合好的原料装入微贮袋,每装一层压实后再装下一层。4.1.7.4原料装至离袋口20cm左右时停止装填,将袋口扎紧密封,严禁微贮袋漏气。4.2饲草饲料酶解发酵工艺4.2.1原料预处理原料发酵前进行处理,细度控制在1mm。4.2.2原料的配合与拌料4.2.2.1将不同的粗饲料按饲用要求的比例进行混合,料、曲粉、水搅拌均匀。4.2.2.2夏天用温水拌料;冬天用60℃~80℃热水烫料(或在水温40℃的锅内拌料)。4.2.2.3原料水分以用力握饲料,指缝间见水珠而水珠不滴落为宜。4.2.2.4二次制作时,用上次已发热的饲料作曲,拌入新的饲料中,数量占新量的25%。4.2.3原料发酵将混合好的原料装池或装入麻袋发酵,也可堆积发酵;或前期堆积、后期装缸发酵。4.2.3.1池内发酵将原料松散地装入池内,发酵过程中,将一个池或缸内的饲料倒入另一个池或缸内,使发酵料与空气进行充分接触,待发酵温度上升到40℃~45℃时,压实并用塑料布封严。4.2.3.2麻袋发酵麻袋发酵,装料时可轻轻压紧,不能压实,料装好后盖上草袋或麻袋。4.2.3.3堆积发酵在房内屋角选一堆积场地,将混合好的原料松散地堆积成30㎝~60㎝厚的方形堆,表面整齐光平,插入温度计,周围用木板或砖块挡住,上盖草席或麻袋,或散一层细糠封顶。堆积24h,温度上升至40℃~45℃时,将原料翻动再堆积起来压实,并用塑料布封严,进行无氧发酵。DB63/T716—200834.3饲草饲料EM菌发酵工艺4.3.1原料预处理用作马属类动物和反刍类动物的粗饲料,用揉碎机加工;用作羊、兔的饲料,用粉碎机碎成粗粉。4.3.2配制菌液取EM菌原液2kg,加糖蜜或红糖2kg、水320kg,在常温条件下充分混合均匀。4.3.3菌液与饲料拌和将制备好的菌液,喷洒在1000kg加工好的粗饲料上,翻动搅拌均匀。4.3.4装窖、密封将已混合的饲料,层层装入窖内,人工踩实,原料装至高出窖口30cm~40cm,覆盖塑料薄膜,再铺一层20cm~30cm厚细土,拍打严实,禁止透风透气。5品质检查5.1秸秆微贮品质检查气温较高季节,封窖21天后可开窖;气温较低季节,需30天或更长时间。优质秸秆微贮,其色泽金黄,有醇香和果香味,手感松散、柔软、湿润;若呈褐色、有发霉或腐臭等异味、手感发黏或结块或干燥粗硬,则不能饲用。5.2发酵饲草饲料品质检查发酵饲草饲料品质可从颜色、气味、质地三个方面检查。5.2.1颜色发酵饲料的颜色一般较发酵前深,如变黑变白,则已变质。(因有些发酵饲料,其本身菌丝是白色的,不在此列)5.2.2气味发酵饲料气味酸、甜、微香有酒味,如苦、辣、臭则多已变质。原料不同,气味也不相同,豆科植物有腥味,不宜单独发酵。5.2.3质地优质饲草饲料,质地松散柔软,不扎手,有软、熟的感觉。结饼发黏不能饲用。6饲草料取用6.1秸秆微贮料取用6.1.1取用时从窖的一端开始,由上至下垂直逐层取用,不能掏取。6.1.2每次取用后,用塑料薄膜将窖口封严。6.2发酵饲草饲料取用6.2.1发酵饲草饲料开启后,尽快饲用,不宜久藏,在3天~5天内喂完。6.2.2及时剔除变质发酵饲料。6.2.3饲用时按每日用量取用,剩余部分立即封存。
本文标题:DB63T 716-2008 微贮技术操作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17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