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结合我校“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一根本任务,根据学院实际和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特点,本着客观性、规范性、时效性、可操作性原则,特制定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校2016-2019学年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建设发展规划。通过落实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积极构建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强化实训及顶岗实习等环节的管理,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行业对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保持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改革为动力、质量为核心”为主旨,遵循职业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本着“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标准”的建设理念,按照“体现先进性、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拓展创新性、兼顾适应性”的建设原则,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新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二、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是基础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中的一支核心队伍,是保障人民卫生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内外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21世纪以来,现代生活节奏1的加快,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糟糕。但是,经济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有钱有时间开始对健康的关注,对中医养生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中医养生保健对医药卫生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造就适应实际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中医养生保健人才,进一步完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中医养生保健工作过程的四模块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建成融“教学、实训、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教科研活动和技术培训,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专业辐射能力。通过三年建设,把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建设成技术服务能力强、校院结合紧密,能带动广东省高职中医养生保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门专业。(二)具体目标1.进一步完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定岗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中医养生保健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成立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指导委员会,按照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优化“定岗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社会需要、贴近岗位实际。以培养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中医养生保健人才为目标,以中医养生保健工作岗位能力为逻辑主线重构课程体系,校院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1门、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编写3部规划教材及5部校本教材,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使双语教学课程比例占专业主干课程的10%以上。2.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2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以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制订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引进或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3名,聘请兼职教师6名,使双师素质教师提升20%,把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为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德技双馨的适应高等中医养生保健职业教育发展的优秀教学团队。3.建成融“教学、实训、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大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力度,使专业实验室面积达500m2,设备总值达100万元,逐步建立一个设备先进、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中医养生保健中心。拓展其功能,建设实验实训室一体化软件系统。争取引进发展完善的校外实习基地,建成融“教学、实训、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4.提升师资开展教科研水平,开展技术培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专业辐射能力承担校外教科研立项1项以上;校级教科研立项2项以上;年人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大力开展岗前岗后技术培训、技能鉴定、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学生终身教育等,培训200人次,预期通过培训、技术服务创收5万。三、建设内容与措施(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1.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定岗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目标根据中医养生保健职业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相关标准,深化学校里建“养生馆”,养生保健中心里设“课堂”,形成以工3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强化职业技能,进一步完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定岗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内容与措施(1)建立专业建设组织机构成立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校理事会领导下,成立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合作医院的中医养生保健专家。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强化合约意识与责任意识,细化分工,规范工作运行;二是建立工作计划制度,每学年初制定工作计划,研究部署有关工作。学年末做好总结。执行工作例会制度,委员会原则上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三是通过行业人才需求调研,经过科学认证,研究制定以提高素质为基础,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中医养生保健职业岗位能力的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并负责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指导;制定和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探讨临床教学和实践,不断完善学生见习、实习管理制度,使工学结合教学规范化、制度化。(2)定期专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建设团队在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专业调研。①通过向中医养生保健学学会、各医院机构下发专业人才培养调查问卷,了解最新的中医养生保健业对人才的要求;②专业带头人利用每年学校、二级学院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与参会的用人单位沟通,了解用人单位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的规格要求;③利用每年到用人单位巡查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走访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使用情况;4④利用每年学生实习回校参加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相关资格考核、毕业考试和办理离校手续的机会,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了解学生对教学安排及专业培养方案的意见;⑤每年面向毕业生发放就业跟踪调查表,了解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意见。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并确定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要求,结合相关资格考试要求,校院双方共同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3)校院共同制定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职业能力、职业素质“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收集到的第一手原始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明确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岗位能力与岗位能力需求,按照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定岗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一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人文素养并举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专业素质发展的有机统一。具体措施如下:①在知识结构上,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人文科学与中医养生保健学科的有机结合,突出中医养生保健的特色和优势。②在能力结构上,强调实践能力,尤其是临床技能要求,突出临床技能训练、考核和临床思维能力训练。③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发展潜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校行企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在上述基础上形成专业培养方案初稿,经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提出修订意见,并依据修订意见,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三循环,多段式”人才培养模式。5图1“三循环,多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第一循环的第一阶段以技能为先导,进行人体解剖生理学和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医籍选读、公共基础课教学;第二阶段安排到未来就业岗位见习一周,以熟悉职业特征、工作情境及岗位技术能力要求,巩固专业思想,并激发学习热情;第三阶段完成理论与技能实践的综合考核,实现职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第一循环。第二循环的第一阶段进行中药学、经络腧穴、诊断学、常见疾病的学习及四诊技术项目学习训练;第二阶段的教学进行针灸诊疗技术、推拿诊疗技术的学习训练。边讲、边学、边做、边练,优化教学做的过程,拓展视野,初步确定就业方向;第三阶段完成理论与技能实践的综合考核,实现职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第二循环。第三循环的第一阶段,信息检索与综述撰写的学习,并开设“岗位就业包”考证课程,开展中医养生保健能力拓展项目训练,考取相应资格证书。经过以上各阶段的学习,在对学校、专业、人才就业市场需求6等情况有了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后,根据个人条件和意愿自主选择就业方向。第二阶段校院(企)合作进行岗前考核,组织学生到符合个人就业方向的医院或者各种保健机构顶岗实习;第三阶段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与毕业考核。实现职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第三循环。2.构建基于中医养生保健工作过程的学分制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依据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改革课程体系,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融合、技术与医德相长的“五模块、三子体系”新课程体系。不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校院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1门、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编写3部规划教材及4部校本教材,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使双语教学课程比例占专业主干课程的10%以上。建设内容与措施:由课程负责人、行业专家、骨干教师、一线中医养生保健行家共同分析职业能力情况,结合我院实际和特色,合作构建基于中医养生保健岗位能力需求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见表1。表1模块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学分制课程体系课程学分341113.5121.52.50.5学时547218181863183627459执行学期1、421-21-211-311-41、23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含廉洁修身)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国学精粹军训、文训、国防教育(含军事理论)公共必修课体育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检索7公共英语医药数理统计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分科技与经管类类任选)社科与国学类通用技能技术(含跨专业公共实训)社团活动公共选修(分经典阅读(国学经典阅读)类选项)创新创意项目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人体解剖生理学中医学基础专业必修(通疾病学基础用课)中药学营养学基础经理腧穴中医诊断学中医疾病防治技术健康管理中医推拿专业必修(核中医针灸心课)药膳食疗医学心理学临床方剂应用健康评估中医美容技术限选课1专业选修课限选课2限选课3用药指导专业必修(综中医养生保健特色技能合训练)岗位技术技能综合项目:行业真实项目训练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含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合计7322221111333332333363232322236681201265436363636181818185454545454365454545410854365436363636365410810814421601、221-41-41-41-41-51-51-51-511122223333-43344423444-55-65-68课程设置特色如下:(1)职业素质教育实施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诚信作风,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以及敬业精神。始终坚持以德立人,把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将学生参加弟子规、论语、黄帝内经早读,社会实践、公益劳动、专业实践活动、知识演讲大赛、书画大赛、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创业竞赛等纳入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隐性课程中,并采用量化考核。即要求学生每学年读十五本书,书写五篇心得(学习心得或活动心得均可),完成30学时志愿劳动。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合作能力、沟通与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创业能力和人文专业素质得到全面发展。(2)根据专业发展定位、人才规格与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
本文标题: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231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