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图纸/图片/标牌 > GB 5009.20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水产品中河豚毒素的测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9.20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产品中河豚毒素的测定2016-12-23发布2017-06-23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GB5009.206—2016Ⅰ前言本标准代替GB/T23217—2008《水产品中河豚毒素的测定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GB/T5009.206—2007《鲜河豚鱼中河豚毒素的测定》和SN/T1569.2—2013《出口河豚鱼中河豚毒素检测方法第2部分:小鼠生物法》。本标准与GB/T5009.206—200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标准名称修改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产品中河豚毒素的测定”;———增加了净化步骤;———修改了酶联免疫吸附法。GB5009.206—201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产品中河豚毒素的测定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产品中河豚毒素的测定方法。本标准第一法适用于河豚鱼肌肉、肝脏、皮肤和性腺组织中河豚毒素的测定。第二法适用于河豚鱼肌肉、肝脏、皮肤和性腺组织中河豚毒素的测定。第三法适用于河豚鱼、织纹螺、虾、牡蛎、花蛤和鱿鱼中河豚毒素的测定。第四法适用于河豚鱼肌肉、肝脏、皮肤和性腺组织中河豚毒素的测定。第一法小鼠生物法2原理根据河豚毒素易溶于酸性溶液原理,试样制备后经两次乙酸溶液(0.5%)煮沸提取,20000g离心收集上清液,将两次上清液合并定容至25mL,用于小鼠生物试验。根据小鼠注射试样提取液后的死亡时间,查出鼠单位,并按小鼠体重校正鼠单位,计算确定河豚毒素含量。3试剂和材料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GB6682规定的三级水。3.1试剂3.1.1冰乙酸(CH3COOH)。3.1.2氢氧化钠(NaOH)。3.2试剂配制3.2.1乙酸溶液(0.5%):将5mL冰乙酸用水稀释至1L。3.2.2氢氧化钠溶液(1mol/L):将40g氢氧化钠用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3.3标准品河豚毒素(C11H17N3O8,CAS号:4368-28-9),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物质。3.4实验动物小白鼠:体重19.0g~21.0g,无特定病原体级(SPF)昆明系雄性健康小鼠。4仪器和设备4.1均质器:≥12000r/min。GB5009.206—201624.2电子天平:感量0.1g。4.3离心机:离心力≥30000g。4.4秒表。5分析步骤注:为避免毒素的危害,应戴手套进行检验操作。移液器吸头等用过的器材、废弃的提取液等应在氢氧化钠溶液(1mol/L)中浸泡1h以上,以使毒素分解。5.1试样制备5.1.1冷冻河豚鱼样品将样品装于密封塑料袋内于自来水水流下快速解冻。解冻后用水洗净,用滤纸吸干,分解成肌肉、肝脏、皮肤等部分。分别称量后将各组织剪碎,充分均质。5.1.2新鲜河豚鱼样品将样品用水洗净后用滤纸吸干,分解成肌肉、肝脏、皮肤等部分,分别称量后将各组织剪碎,充分均质。5.2试样提取5.2.1肌肉组织试样准确称取试样10g(精确至0.1g)于50mL离心管中,加入乙酸溶液(0.5%)11mL,充分混匀,沸水浴中煮沸10min,不断搅拌以防止组织结块。冷却至室温,20000g高速离心20min,移取上清液于25mL容量瓶中。向沉淀中加入乙酸溶液(0.5%)11mL,充分混匀,沸水浴中煮沸5min,不断搅拌以防止组织结块。冷却至室温,20000g高速离心20min,移取上清液。合并上清液,混匀,用乙酸溶液(0.5%)定容至25mL。此提取液1mL相当于0.4g试样。5.2.2肝脏组织试样准确称取10g(精确至0.1g)试样于50mL离心管中,加入乙酸溶液(0.5%)8mL,充分混匀,室温下20000g高速离心20min,移取上清液于25mL容量瓶中。用8mL乙酸溶液(0.5%)重复提取1次。合并上清液,混匀,用乙酸溶液(0.5%)定容至25mL。此提取液1mL相当于0.4g试样。5.2.3皮肤组织试样准确称取10g(精确至0.1g)试样于50mL离心管中,加入乙酸溶液(0.5%)11mL,充分混匀,室温下20000g高速离心20min,移取上清液于25mL容量瓶中。用11mL乙酸溶液(0.5%)重复提取1次。合并上清液,用乙酸溶液(0.5%)定容至25mL。此提取液1mL相当于0.4g试样。注1:试样制备时,冷冻样品需在半解冻状态下进行操作。试样若不能及时检验,应于4℃保存,在24h内检验。注2:如果河豚鱼样品的脏器或者组织不足10g的情况下,按照以上方法进行提取操作,需适量减少乙酸溶液(0.5%)的加入量。注3:提取液中应不含有离心分离液表面上被分离出来的油状物、胶状物或者脂质类。5.3小鼠试验选取19.0g~21.0g的无特定病原体级(SPF)昆明系雄性健康小鼠6只,称量并记录体重。随机分GB5009.206—20163为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两组,每组3只。对每只试验小鼠腹腔注射1mL试样提取液或乙酸溶液(0.5%)(空白对照液)。若注射过程中注射液溢出,须将该只小鼠丢弃,并重新注射一只小鼠。记录注射开始和完毕时间,仔细观察并记录小鼠停止呼吸时的死亡时间(到小鼠呼出最后一口气止)。若注射试样提取液后,小鼠死亡时间小于7min,则按附录A中表A.1计算出1mL试样提取液的毒力,以此为基准,配制出使小鼠在7min~13min死亡所需的稀释液,采用乙酸溶液(0.5%)进行稀释,将稀释液再注射至少3只小鼠以确定试样的毒力。具体示例见附录B。若注射试样溶液后,小鼠的死亡时间大于或等于7min,则直接根据中位数致死时间确定试样的毒力。小鼠中毒死亡症状:被注射了河豚毒素的小鼠初期安静,随后出现呼吸困难,急促,腹部收缩加快,反应迟钝,继而出现突然疾走,急跑急跳,四处乱窜,东倒西歪,翻转乱跳等挣扎动作,数十秒后,小鼠后腿剧烈抽搐,2~3次后爬卧不动,腹部呼吸逐渐微弱减慢,最后死亡。以停止呼吸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6分析结果的表述6.1毒力的计算根据小鼠试验中得到的小鼠致死时间,计算出中位数致死时间,然后按表A.1计算出毒力(若中位数致死时间刚好处于表A.1中给出的两时间中间时,则取两时间中较大的时间值;若介于表A.1中给出的两时间中但不正好处于中间时,则取更接近于中位数致死时间的时间值)。若小鼠体重不正好为20.0g,则按表A.2对鼠单位(MU)进行校正,通过校正后的鼠单位表示出提取液的毒力。1MU的定义为使体重为20.0g的无特定病原体级(SPF)昆明系雄性小鼠30min死亡的毒力,相当于0.18μg河豚毒素。试样中河豚毒素的含量按式(1)计算:X=M×E×f×W…………………………(1)式中:X———试样中河豚毒素的含量,单位为鼠单位每克(MU/g);M———1mL注射液的鼠单位数,单位为鼠单位(MU);E———提取系数,本方法提取系数为3.11;f———试样提取液的稀释倍数;W———小鼠体重校正系数。6.2结果报告在空白对照组小鼠正常的情况下,河豚鱼各组织中河豚毒素含量进行如下判断和表述:若小鼠的死亡时间大于30min,结果报告为3.11MU/g肌肉组织/肝脏/皮肤。若小鼠的死亡时间小于30min,结果按式(1)计算得到实际结果报告,待测样品中河豚毒素含量为×××MU/g肌肉组织/肝脏/皮肤。若3只小鼠死亡时间不都小于30min或不都大于30min,则需重新注射3只小鼠,以确保3只小鼠死亡时间都小于30min或都大于30min,结果据此判定;若重复注射3只小鼠死亡时间仍出现第一次小鼠死亡情况,则需根据第一次注射3只小鼠的中位数致死时间判定结果。7其他本方法的检出限为3.11MU/g。GB5009.206—20164第二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8原理试样经1%乙酸-甲醇溶液提取,免疫亲和柱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外标法定量。9试剂和材料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GB6682规定的一级水。9.1试剂9.1.1甲醇(CH3OH):色谱纯。9.1.2乙腈(CH3CN):色谱纯。9.1.3甲酸(HCOOH):色谱纯。9.1.4冰乙酸(CH3COOH):优级纯。9.1.5乙酸铵(CH3COONH4):色谱纯。9.1.6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9.1.7二水合磷酸二氢钠(NaH2PO4·2H2O)。9.1.8氯化钠(NaCl)。9.1.9氢氧化钠(NaOH)。9.2试剂配制9.2.1乙酸-甲醇溶液(1+99):将冰乙酸和甲醇按1比99的体积比混合均匀。9.2.2乙酸-甲醇溶液(2+98):将冰乙酸和甲醇按2比98的体积比混合均匀。9.2.3甲酸溶液(1+999):将1mL甲酸加入到999mL水中,混匀。9.2.4含5mmol/L乙酸铵的0.1%甲酸溶液:称取0.19g乙酸铵,加入0.1%甲酸溶液定容至500mL。9.2.5甲酸溶液(0.1%)-乙腈溶液(1+1):甲酸溶液(0.1%)与乙腈等体积混合均匀。9.2.6磷酸盐缓冲溶液(PBS溶液):称取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6.45g、二水合磷酸二氢钠1.09g、氯化钠4.25g,用水溶解并定容至500mL。9.2.7氢氧化钠溶液(1mol/L):准确称取20.0g氢氧化钠,用水溶解并定容至500mL。9.3标准品河豚毒素(C11H17N3O8,CAS号:4368-28-9),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物质。9.4标准溶液配制9.4.1河豚毒素标准储备液(100μg/mL):准确称取河豚毒素标准品10mg(精确至0.1mg),用少量甲酸溶液(0.1%)溶解,以甲醇定容至100mL,-18℃以下避光保存。9.4.2河豚毒素标准中间液(1μg/mL):准确量取河豚毒素标准储备液(100μg/mL)适量,以甲酸溶液(0.1%)-乙腈溶液(1+1)稀释并定容,配制成1μg/mL的标准中间液,-18℃以下避光保存。9.4.3河豚毒素标准系列工作液:准确吸取河豚毒素标准中间液(1μg/mL)适量,以甲酸溶液(0.1%)-GB5009.206—20165乙腈溶液(1+1)稀释并定容,得到浓度为1μg/L~1000μg/L的标准系列工作液,现用现配。9.5材料9.5.1河豚毒素免疫亲和柱:柱规格3mL,最大柱容量1000ng,或等效柱。9.5.20.22μm有机相微孔滤膜。10仪器和设备10.1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配电喷雾离子源。10.2分析天平:感量为0.1mg和0.01g。10.3均质机:≥12000r/min。10.4涡旋振荡器。10.5高速冷冻离心机:转速≥8000r/min。10.6固相萃取装置。10.7氮吹仪。11分析步骤注:为避免毒素的危害,应戴手套进行操作。移液器吸头等用过的器材、废弃的提取液等应在氢氧化钠溶液(1mol/L)中浸泡1h以上,以使毒素分解。11.1试样制备用水清洗鱼体表面的污物,滤纸吸干鱼体表面的水分后用剪刀将鱼体分解成肌肉、肝脏、皮肤和性腺(精巢或卵巢)等部分,各部分组织分别用水洗去血污,滤纸吸干表面的水分后将各组织剪碎,充分均质,装入清洁容器内,并标明标记。11.2试样提取称取5g(精确到0.01g)匀浆试样于50mL具塞离心管中,加入11mL乙酸-甲醇溶液(1+99),涡旋振荡2min,50℃水浴超声提取15min,以8000r/min离心5min,转移上清液于25mL容量瓶中。向残渣中加入11mL乙酸-甲醇溶液(1+99),重复提取一次,合并上清液,用乙酸-甲醇溶液(1+99)定容至25mL。移取约10mL提取液至另一50mL具塞离心管中,-20℃冷冻30min,再以8000r/min离心5min,准确移取5mL上清液,加入20mLPBS溶液进行稀释,用氢氧化钠溶液(1mol/L)调pH在7~8范围内,待净化。11.3试样净化将免疫亲和柱中封存的PBS溶液以自然流速放出,移入待净化液,以1滴/s的流速过柱,再用10mL水淋洗,抽干,用5mL乙酸-甲醇溶液(2+98)洗脱,洗脱液于45℃氮气吹干,加入1.0mL甲酸溶液(0.1%)-乙腈溶液(1+1)
本文标题:GB 5009.20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水产品中河豚毒素的测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349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