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校本研训经验交流【篇一:校本研修经验交流材料】校本研修经验交流材料学校发展关键是教师,只有教师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落实轻负高质,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我校立足办学传统,确立校本研修的工作思路:以教研为基石,着力培养教师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努力引领全体教师把学习和研究作为习惯,让每一位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成长中共享快乐。我们认为教师不仅是一个专业工作者,他还是一个真实的生命体。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要关注教师的人格价值,也就是要满足教师自身的需要、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唤醒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和意识,进而促使教师主动投身于自身专业发展。也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把专业发展作为自身生命完善的有力中介。1、优化团队关系,提升团队学习力。我们把对教师的人性关怀,作为优化团队关系的首要工作。我校为老师们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在一次次比赛获得成绩的同时,也使合作互动的团队机制逐步生根开花。目前,我校合作研究已经成为常态,知识共享也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每年开展办公室美化、文明办公室、先进年级组、先进教研等评比活动,激发教师形成团队共同愿景。我们还构建了学校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现在,校内积极互依、合作互动、知识共享的团队关系已基本形成,团队学习力得到了有效提升。2、创设多种渠道,满足教师成长需求。我们多渠道创造培训机会,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培训,满足教师成长的需要。每年开展校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评选活动,使每一层次的教师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3、搭建展示平台,推进梯队建设。展示活动对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老师们缺少展示的机会。为此,我们把搭建展示平台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工作,学校每年下半年组织教师面向全学区上公开课,每学期组织教师外出送教、交流。本学期,我们还把教龄3年内的教师推上了前台,面向全区开课。在一次次展示中,老师们有了发展的目标,有了提高教学能力的机会,也推动了合理的师资梯队形成。二.探索研修模式,让校本研修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我校校本研修始终立足于本校的实际需要,坚持“源于学校、在于学校、利于学校”这一原则,大力营造“研训一体化”的氛围,不断探索有效的校本研修模式,努力使校本研修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1、主题研课。主题研课是我校校本研修的主要模式。学校把在主题研课中扎实开展的每月一次的探究式课例反思活动作为重中之重。在学期初各教研大组长制订好一学期的研课计划,拟定好研课主题。在开课前,执教教师所在教研组成员要在教研组长带领下集体备课、试教、讨论,并对课做进一步改进。开课前一周,执教教师要为每位听课教师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让每位教师在听课前做到心中有数。开课时,每位教师认真做好课堂观察,拟好自己的教学随感。课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评课,全体教师要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分析,认识问题的性质和症结,达成共2、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分享智慧是我们校本研修的又一重要方式。我们集体备课的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学校制订了《集体备课制度》,提出“四定”、“四同一”要求。四定:定时,单周三下午5:30;定点,所有备课组活动都在集体办公室;定时上传;定时检查;“四同一”:指上课时做到备同一堂课、备同一个教案、上同一堂课、保持同一个进度,切实将“最优化”的教学设计落实在课堂上。同时,学校每学年对集体备课内容规定侧重点,从而有序推进团队学习、团队研究、团队反思,为扎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3、专题研究。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践行者,只有立足教育教学实际开展研究,才能有生命力。为此,我们要求教师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研究思路进行专题研究。我们倡导各教研组从三个途径去发现问题:其一、深入备课,立足教学疑难问题;其二、深入听课,发现教学方式问题;其三、深入评课,发现教师教学策略问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4、教师论坛。在推进青年教师论坛的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各学科教师的教育论坛活动。每学期期初由教导处规定论坛主题,作出论坛安排。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由教研大组长负责开展论坛活动,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5、自主学习。在集中开展研训活动的同时,学校还积极要求教师开展自主学习,并对自主学习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15节,其中年龄在30周岁以下的教师要撰写详细的评课稿不少于5篇,30周岁以上的教师要撰写详细的评课稿不少于2篇;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开设一堂体现课改理念的高质量的公开课、写一篇读后感、做一份教学案例。自去年开始,我校逐步推行网络教研,提升教师自主学习的效率。三.完善研修制度,让务实创新成为校本研修增效的动力。我们始终在思考:怎样通过制度有效引领教师养成自觉学习和参与校本研修的习惯?为此,我们从理顺管理机制、夯实管理制度、追求管理创新做起,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的自我成长氛围1、建立机构,明确职责。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校本研修管理和督导机构,形成了“校长——教导处——教研大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六位一体的研修管理网络,并明确各自的职责。校长负责校本研修的领导、协调工作,并在财力、物力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教导处负责规划、组织、调度、培训工作;教研大组负责每周一次的组织活动;学科教研组负责学科活动的组织、课题的研究;备课组负责本年段集体备课的组织、实施工作。2、健全制度,严格管理。我们制定了《校本培训活动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教师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促使校本研修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确保校本研修有序、规范地开展。3、不断创新,提高实效。我们不断调整研修的内容和方式,使其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有效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如对于“集体备课”,我们不断适应新情况,提出新理念,每年推出一个备课重点,全方位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将继续在校本研修的道路上扎实前行,把常规工作做得更细,把有效模式做得更精,让老师们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快乐!【篇二:校本教研经验交流材料】栉风沐雨教研路风劲帆正好远航——北关小学实施校本教研工作的汇报二0一0年十月二十八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校本教研如一缕春风吹进了我们的校园。近年来,北关小学牢固树立“科研兴校”意识,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管理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拓宽教研活动渠道,确立了“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教研工作思路,以校为本,立足课堂,实践提升,着力培养一支教育理念先进、教学业务精湛、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科研队伍。努力推进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发展。一、健全机制,让校本教研有章可循为使校本教研的效能最大化,我们不断探索创新,逐步建立形成规范的、科学、系统的校本教研机制。1、强化领导健全机构。学校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工作,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主抓、教研室和教导处具体实施的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校长—分管副校长——教研主任、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科任教师”分层负责的校本教研网络。明确校长、分管副校长、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课题组长)、备课组长的职责和任务。同步推进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促使校本教研常规化,教学常规教研化。2、建章立制规范校本教研管理。为了推进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学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北关小学教师业务学习制度》、《自学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校本教研成果奖励制度》、《教研工作经费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校本教研制度。形成积极的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切实保证校本教研工作的持续、高效发展。3、强化培训,构建教研队伍。学校不断强化培训,构建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课题组长、市级“名师”教学能手为主体的教科研教师队伍。一是加强教科研人员的学习。鼓励和支持教科研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和教科研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校际交流。建立教科研人员学习制度,每个教科研人员每年要读1—2本教科研专著,每年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带头在网站上交流论文2篇以上。二是以课堂为基础,开展大规模的教学比武、说课竞赛、优质课比赛、基本功大赛和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评比等活动,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的认识,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建设一支知识视野宽泛、教育科研能力强的教科研教师队伍。4、注重过程,狠抓落实,确保教研活动实效、高效。在组织方式上,我们根据新课标对语数课程年段目标提出的不同要求,全校共设八个教研组。教研组与备课组交叉开展活动,单周教研组活动,双周备课组活动,这样教研组与年级组、备课组有机协调,既有纵向交流,又有横向研讨,构成了我校教研活动的研讨网络。在内容要求上,我们要求每次教研活动有主题,有主讲人,有过程安排,讲求实效,活动形式有课例研讨、专题讲座、观看名师课堂实录、课题培训、读书交流等。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解决了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二、完善集体备课,让教学资源共生共享新课程实施以来,面对崭新的教材、全新的教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老师充分认识到传统的“各自为战”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于是“集体备课,同步研讨”的备课方式开始走进我们的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集体备课一定要加强管理,否则,它不但不能发挥资源共享,整体优化的作用,还会沦为一种形式。这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集体备课的优势在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而他的缺点在于有可能弱化教师个性特点。我们认为集体备课的关键环节是“集体研讨”、“修改使用”和“教后反思”。而集体研讨又必须建立在认真研读教材、课标的基础上,可以说没有“研读教材”就没有有价值的讨论,没有“集体讨论”就不是集体备课,没有“修改”就体现不出教师的个性特点,没有“教后反思”就没有自我提高。我校的集体备课也是在反思中完善,在探索中前进。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不断总结和完善,形成了“研读教材—单元讨论—形成教案——集体说课—修改使用——教后反思”的备课模式。学校选拔业务突出、勤学善思的骨干教师担任备课组长,开学初制定备课组活动方案上报学校教研室,学期中组织好每一次集体研讨。研讨活动做到“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定程序。开学初的研讨必须对整册教材进行把握,根据本年级学生情况分析确定本学期的教学设想。每一个单元备课之前要进行研讨,对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学法、教法及学生双基能力培养等初步达成共识,该单元主备人会在此基础上再次研究教材,备出自己的个案,然后大家再进行交流,由主备人发言,谈教材分析、教学流程及其他设想,然后大家各抒己见,思维不断碰撞、交流,最后组员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进行再加工后形成自己的执教教案。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各班进行单元检测后一定会进行反思性研讨,分析、梳理存在问题,在制定下一单元备课计划时进行弥补和改进。这种“集体备课,同步研讨”的备课模式在我校持续几年来已经被老师们广泛接受,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推动了新课程实施的进程。三、“同课异构”,让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同课异构”活动在我校实施两年来,已经成为一项常态教研。此项活动每学期一次,由教研室统一安排,以年级组为单位灵活开展。同年级同学科老师,选择同一个课题,各自备课,然后执教同一节课。活动开展的过程,就是相互切磋、边教边研、不断提高的过程。先执教者起到教学引领的作用,后执教者可以择善而从,并不断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努力把课上得更完美,这样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的真正目的也就达到了。2009年以来,张红艳、李媛媛、赵竹娟老师共同执教的二年级语文《称赞》一课,展示了三位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风采,陈浩、张红霞、周军老师教学的《平移和旋转》也很好的体现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过程,他们在相互借鉴和共同研讨中实现了“一次比一次更自信、一节比一节更完美”的进步。同上一节课
本文标题:校本研训经验交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413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