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四季之美》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四季之美》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一方面为学生终生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重视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培养,使每一次教育行为都能让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同时情景领略各地风光,开阔眼界,丰富人生阅历。《四季之美》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五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写景的课文,这类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之情。本单元以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入手,以“感悟四时景物之美”为语文要素,以春夏秋冬为纵目,以美文、诗词为横目,安排了文情并茂的三篇诗词及三篇优美的文章,多数出于名家之手,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是一次美的远足,更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以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设置了三个专题,专题一是触摸四季--感知作家笔下的四季之美,以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为例,春天的柔和,夏天的有趣,秋天的温暖,冬天的和谐,都细腻真挚,溢于言表。专题二是拥抱四季---感悟名家心中的四季之美,以巴金的《鸟的天堂》、贾平凹的《月迹》和《古诗词三首》为例,从中窥探古今中外名人对欣赏四季美的独特视角,进一步感知不同视角的景物美。专题三:走近四季--书写自己眼中的美景,在习作和语文园地内容中体现,通过实践观察、吸收借鉴、收集材料、选择素材、提炼加工、认真构思、斟酌语言、巧用修饰,提高自己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体现语文教学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四季之美》,共四个自然段,篇幅不长,作者以时间顺序从春天黎明的美、写到冬天早晨的美。其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四季景物的动态美、画面美、语言的简洁美。结构单纯,语言清新、优美、柔和,娴静委婉,四时琐屑,信笔写来,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享受。开篇便以自己独有的视觉、触觉体会出“春天的美是黎明”继而指出天空的变化是由“鱼肚白---染上红晕----飘着红紫”点明东方天空的颜色随着时间在“变”,是动人的是色彩变化之美,天空的柔和与云彩的鲜亮互相映衬。接着写夏季的美是“夜晚”。指出夏夜是一种“漆黑的美”体现在“萤火虫在夜晚的翩翩舞蹈”和“细雨蒙蒙夜晚萤火虫身上那朦胧的微光映着夜色”光线的两相对比,而显得异常迷人。是“光感相映”之美。然后写了秋天最美的是黄昏。着重写了夕阳中的归鸦像人出门在外,看到夜色将近就急急匆匆的回家。作者还感动于“大雁成群结队在天比翼而飞”,连同“夜幕降临,风和着虫鸣的声音”也觉心旷神怡。是“物态”之美。最后写了冬天的最美是清晨。日本的冬天,不管是落雪的早晨美,还是无雪有霜的早晨都令人觉得温馨而美丽。冬天生起熊熊炭火,手捧暖和的火盆穿越走廊,此番心情和寒冷的冬晨相照相称相映成趣。是火与雪的动静结合、颜色对比鲜明之美。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习写景的文章必然离不开感受情感,因此,“读”是这类课文教学的精髓,更是这类课文教学的生命线。新课标中指出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课后习题一就提出了“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背诵课文”的要求,只有让学生用心用情地去读,读出语言文字的灵动,才能教出本单元阅读文本的个性与特色,才能充分将本级段“读”的目标落实到位。一是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的预读习惯。到了五年级,虽然已经过度到了高段,但字词仍然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本篇课文要求会认读“窠”等6个生字,会正确读写“黎”等10个生字和“黎明”等16个词语,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量不大,而且他们也掌握了很多学习方法,在这块的学习上,应该放手给学生,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识字经验和熟识的语言要素,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识字,在预习中完成,对于个别难理解的字词,则可以和词语一起采用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运用词语,最终达到目的。解决好字词,再做进一步要求,把课文认真读3—5遍,难读句段反复读,特别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朗朗上口,能用一定速度默读课文,把不懂的词句做上记号,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积累,借助字词典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在预读中搜集相关资料,并做好整理。二是营造氛围,让所有学生都读得动起来。读的过程就是用声音、动作、情感实施思维的过程。要把学生引进读的情境。教第一课时时,教师就要不惜时间,让学生多读,也可以教师范读。读书要充分,不读熟不能开课。第一遍初读,是让学生们感知课文大意,初读如打桩,只有这个“桩”打结实了,阅读教学才有深厚的“底子”。第二遍是精读课文,着眼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全面把握课文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课文,那就是第三遍潜心品读,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课标》指出:“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品读语言、积累内化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才会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习题二中给出了句子范例,要求联系上下文,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情需要,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去与文本进行对话,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揣摩语言的精妙,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以丰富学生语言,形成并发展自己新语言。也可以结合图画、生活经验、语言环境、动作等来完成。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学生只有在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积累感悟,培养语感;只有通过文字的桥梁,才能触摸作者的心灵,受到熏陶与感染。第四就是诵读对于意境美妙的文章,让学生反复诵读,面对面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可以带来无限的精神滋养。以至于熟读成诵,这就积累了语言。注重迁移、强化拓展“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循环,也包含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和目的。课后设置了一道选做题---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习作中也安排了运用积累的表达方法,即景写作,感受世界的奇妙与美好。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不断地模仿和反复地实践才能养成,在教学完后,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周围景物的独特魅力。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观察的过程,也是选材、构思的过程,同时更是学生情感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习作的情感随着活动不断深入,通过感受、把握、体味、领悟言语丰富的内涵的基础上,逐渐升温,直到情绪饱满地诉诸笔端,让学生在运用中提升语文能力。适时点拨,大胆放手,强调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依然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点拨者,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阅读和理解比较难的就是写景类课文,尤其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情感体验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没有或无法深入研读的地方,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品味,体悟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从文章的语言文字本身去感受情感,而情感需要堆积,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铺设情感基石,学生才能踩着石头,慢慢地走进文章的情景之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向纵深延伸。教学写景类课文,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课文所描写景物的整体形象,因而就无从把握景物所体现的内容、思想和情感。为此,教师在教学写景文章时,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形象、直观、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本文标题:《四季之美》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422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