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例精选(共5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例精选(共5篇)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素质教育中十分关键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必要环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第1篇: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关键在于把语文课程中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教给学生,并使之有所感悟、有所认知、有所升华,既要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更要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情感、体验和理解。基于这一理念,笔者多年来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把小学语文的直接教育转变为对学生心灵和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中较好地实现了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一、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是通过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帮助小学生不断认识自己、悦纳自己,逐步提高他们对学习、生活的适应能力,努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开朗、向上、乐学、善思、自信、独立的健康人格。目前,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沪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程总目标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持久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有个人的体验与发现”,“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在语文教材中也处处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只要任课教师认真研究,就可以实现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无缝对接。例如,在《瑞恩的井》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发言、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发现瑞恩的善良和真挚的爱心,从而变得更有同情心;《寻找幸运花瓣》一文让学生感受到,心中充满美好的希望并为之努力,是人生中一件幸福的事;《无言的爱》让学生在感受动物之间友爱相处的温暖的同时,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更应该和谐相处。教师要细心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朝着阳光、向上、进取、健康的方向发展。二、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首先,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善于用科学知识、心理常识来调整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微笑是无声的语言,走进课堂前,教师应提醒自己面带微笑;课堂上学生情绪失控时,更是切记要包容他们;当学生不交作业时、考试考得不好时、当面撒谎时,要想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遇到调皮淘气的学生时,要先控制住批评训斥的情绪,在印象中搜寻该生的闪光点,使自己心平气和,再对他们因势利导。这样就能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控制情绪,让学生心悦诚服,使课堂始终处于积极、健康、高效的心理氛围中。其次,尊重“个性化学习”的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个性、注重差异、因材施教,会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是有尊严、有思想、有潜力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语文学科的内容特点,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注重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善于使用鼓励性语言,发现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闪光点:对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经过思考但解答仍有不足的学生,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可以从某方面继续考虑”“如果能再……就更好了”等,而不是轻易地否定他们,浇灭他们思维的火花;对回答内容新颖、简洁的学生,则用“你的回答很精彩”等话语来激励他们,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心理潜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三、践行“心智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尽可能多地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教学中,可以采用“心智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信任与尊重同在,悦纳与欣赏并存,支持与帮助共融。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可以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差异性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教授《蛇与庄稼》一课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明晰蛇与庄稼、猫和苜蓿之间的复杂联系,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只有掌握它们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课堂气氛特别活跃,相比教师的灌输,他们更乐意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这种好胜心和合群性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特质,也是他们突破智力局限的有力武器。在教授《伟大的友谊》一课时,将教材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另一部分是学生的情感需求,根据这两部分内容来制定教学目标,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受该课内容的影响,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友谊的重要性,而且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更注意自己的言行,协调了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四、搭建学生自信展示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是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学习问题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心理,要以问题为导向,将学生个体课前预习、学习小组课前预习汇总、课堂上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点赞作为有效途径,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进行古诗、文言文教学时,把教学内容安排成“教师指导学—学生模仿学—学生自由学”的模式,学生能自觉运用,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满足了“自己学”的心理需求,提高了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信心的不断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引导,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逐步培育其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例如,在进行《坐在最后一排》一课教学时,为了解除后进生的自卑心理,通过朗读让他们理解“永远坐在最后一排”不仅指位置坐在最后一个,更是指不思进取、永远落后于他人,在此基础上理解人只有努力追求进步,才不会永远落后于他人的道理。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相较于其他的学科来讲,有更多接近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将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性格的形成、道德观价值观的建立、审美水平的提高等,具有重要影响。【作者简介】姜建兰,江苏省徐州大屯矿区第一小学(江苏沛县,221611)副校长,高级教师。第2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品质提升的障碍与应对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品质提升的价值意蕴:从品质说起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中蓬勃地开展起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质量高低与品質优劣就成为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能否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南京市作为有着近30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的区域,对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品质的发展轨迹与实践脉络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为本地未来及其他地区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品质提供参考与借鉴。品质不同于质量。如果从较为简单的角度来认识品质的话,可以认为,品质是在符合某种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被某类文化赋予价值的相关要素,如就课程品质而言,它就不是简单地将学校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产品”来强调其质量,而是更加强调了课程所包含的相关要素,如知识内容、教学行为、评价系统等所表达的人文关怀和育人价值。因此,学校课程品质不仅体现在静态的课程文本或教育结果上,还体现在优秀文化渗透下的知识、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教育过程中,在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等过程中的不断显现。评价课程品质的优劣,除传统地考量课程的设置情况及育人效果之外,还应考虑课程与文化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内在关联。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言,因其并未纳入国家课程的范畴,基本是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出现,而且其对象是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过程,有着较一般文化性课程更为特殊的要求,因此,衡量其课程品质的标准,与学科课程既有共通之处,也有独特的一面。整体而言,大体有如下衡量其品质的维度:一是从课程本体的角度看,科学性和系统性是否并存;二是从课程功能的角度看,预防性和发展性是否共在;三是从课程价值的角度看,人文性和校本性是否兼得。按课程建构的过程来细化,评价课程品质的标准又可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是否完整和系统,并蕴含着深刻的育人理念和长远的发展价值;课程内容选择是否科学和适宜;课程实施过程是否合理并充满人文关怀;课程的评价是否多元并以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以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课程是否为学校良好心理氛围的形成和校本文化特色的凝聚做出积极的贡献。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与问题:基于实地的调查笔者先后在2011年、2014年及2017年对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情况进行了阶段性的跟踪调查,调查形式包括问卷调查、学校走访、教材文本分析、网络调研等,对南京市的现状有如下分析和判断。一是随着大众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程度的加深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设数量逐年增多,但其品质高下与学校整体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特别是与校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的深度有关。2011年,笔者在南京市13个区县随机抽取小学20所、初中15所、高中10所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调查对象为被抽取学校中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教师1名,专兼职不限。调查发现,虽然受调研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和教师的满意度上得分较高,但现实的矛盾同样尖锐,例如:(1)时间有限。受升学影响,学生学习时间紧张,很难有统一、固定的心理课程,也没有时间接受心理咨询。(2)缺乏制度保障。没有制度的保障,在课时安排、经费投入、心理健康教师工作量认定等方面全凭学校领导者的个人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教师个人能力。(3)观念上的阻抗。学校、教师、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仍显不足:在学校方面,过分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会转移校领导的视线与精力,导致其对学校心育工作的重视度和投入不够;在家长方面,部分家长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偏重学术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心育工作中配合度低;在教师方面,不少学科教师总是把学生的学科学习放在首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时会与学习时间相冲突,很多时候便放弃心理健康教育而保证学科教学的进行;在学生方面,“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的名称具有一定的标签效应,学生会望而却步,导致心理困惑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到2014年,上述问题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能够正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学校比例仍然较低,仅占全市学校的10%左右。2017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率显著提高,全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中小学有353所,占调查学校总数(518所)的68%。开课年级多为小学1至6年级、初一年级、高一年级。开课学校中,69%为两周一课时、22%为一周一课时,其余为一周两课时、一月一课时等。教材方面,开课学校中60%使用省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其他学校使用自编校本教材或其他自选指导用书。实地访问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工作,但多数是安插在班会课或是晨会课以及一些团体活动之中。从整体而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实地访问的多家学校校长都表示出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极大兴趣,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相对较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亟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充分参与。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品质的提升,与学校教育理念的转变及校长心理教育领导力的提升密切相关。二是经过对已经开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和教材的调研和分析,发现课程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是课程的顶层设计相对缺乏。就调查的50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仅有6家在课程开发之初进行了详细的课程规
本文标题: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例精选(共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496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