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国标准化的历史沿革
中国标准化的历史沿革由于所处历史时代的特殊性,古代标准化的根本动力一般是为了满足中央集权的需求,主观上并不是以推动经济发展或技术进步为主要目的。标准化成为集权统治的工具而具有了服务集权的特征,也因此陷入了严重的路径依赖,使得许多古代高超的技术无法延续到现代。1.远古时代:在制造工具和进行生产时产生了对标准和标准化的灵感。虽然不能断定古人在有意识地制造石制工具时已经形成了标准的概念和标准化的习惯,但是可以断定他们在结绳记事的时候,在用“肘尺”丈量长度的时候,以至在使用利器在动物的甲骨上刻划印记的时候是一定遵从了某些公认的标准,没有这些公认的标准,人类的任何技术发明和丰硕文化就不可能传承至今。2.在旧石器时代:陕西先民通过对实物标样的相互模1仿,按照标准化的思维来说,在一个或邻近几个部落中,人们对石器的模仿逐步达到“统一”,使工具向“优化”的方向发展,逐步达到一致,这就是陕西标准化的萌芽,也是人类标准化的渊源。3.距今6000多年前:原始社会母系氏族使用简单的图形符号来记事、记数,这是中国文字的开始起源。当时,虽无文字记载,但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的制造使用上也有了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统一、简化、优化”等与标准化原理相符的意识和实践,自发产生的标准化萌芽,成为现代标准化的渊源。4.三皇五帝时期(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100年):在中国,最初的度量衡标准是黄帝设立的,有度、量、衡、里、亩五个量,用于交易和生产。公元前2700年,我国建立了以竹节长度为基础的度量制度。据称灯21/10节为最初的市寸,一节竹筒的容量为容积单位,等于1200个谷粒,而1200个谷粒的重量则为基本的重量单位。5.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1000年以前,我国商代出现了象牙尺,商周时期出现了有关长度、容积、重量的标准器。计量标准器的运用中既包含了法制性,又包含了多次重复使用的标准化特征。据《史记》记载,在公元前二千多年的夏朝禹王治水的时候就有“左准绳,右规矩”的要求,以规、矩、准和绳为基本绘图和测绘工具来兴修水利,才取得了治理洪荒的成功。6.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战国时期,人们生产、作战和生活的工具已由石器发展到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代的《考工记》就3有青铜冶炼配方和30项生产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要求,如用规校准轮子圆周;用平整的圆盘基面检验轮子的平直性;用垂线校验幅条的直线性;用水的浮力观察轮子的平衡,同时对用材、轴的坚固灵活、结构的坚固和适用等都作出了规定,不失为严密而科学的车辆质量标准。7.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历史上最早的标准化出现在秦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封建王朝以后,采用标准化方式构建其管理基础,以实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统一,采取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法律”等一系列措施,用诏书这一最高法律形式对计量器具、文字、货币、道路、车辆、兵器等进行了全国性的统一,推行实施标准化,由此,促进了秦王朝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文明,对人类标准化的发展做4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科学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秦代机械进行研究后认为,中国秦代就有了优先数系的概念,这比法国人1877年首次提出优先数系早了2000多年。1政治体制秦时期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标准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首先建立了系统的行政管理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制。秦朝中央集权制管理体系,在我国行政区划史上是较早的2制度标准化。云梦秦简中有较完整的区划标准。○关标准化的内容相当丰富,有产品型式、尺寸的要求,基建工程的质量要求,关于生产定额的规定,种籽用量标准,粮食加工的定量标准,褐衣系列产品标准,度量衡的标准化,检验漆的质量标准,货币标准等,总览云梦秦简并参照其他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资料来看,从战国中晚期至秦始皇时代,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标准化的实施,5已形成一定的制度,采用了法律的保护措施,使标准化具有法规的威,这是秦时期标准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秦律的颁布实施,促进了秦代经济、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中国标准化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3文字标准化。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下令废除不与○秦文合者的六国文字,把秦于战国中晚期流行的小篆体加以简化整理后,作为标准字体,在全国使用。接着,又出现了比小篆更简便的字体隶书,这种简化的隶书是今天汉字楷书的基础。秦始皇以“书同文”为准则的文字标准化的方式,奠定了统一大中华的文字基础和精神内涵,被后世认为是统一的大中华文化的标志,成为一统天下的代名词。文字的统一标志着民族文化内在的一致性,“书同文”的文字统一政策,顺应历史潮流,遏制了汉字的异化和分化的倾向,决定了汉字发展的统一方向,64货币统一。○5具有其独特和深远的历史意义。○6兵器生产统一。吕不韦担任丞相的度量衡统一。○时候,对军备及其零部件制定制作标准,也就是说,实现设备的标准化。吕不韦提出军备极其零部件标准化,这样即使在战场上有坏损,维修起来也特别便利,维持了秦军稳定的战斗力。而且,标准制定之后,所有工匠都只需且必须按标准生产,大大提高了兵器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的验收率。如在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箭头,都是三棱形的,而且三个弧面完全相同,误差最大只有0.01厘米,而且箭头上面都刻有“某某某监制”的字样,任何一个7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8建筑标准化。长城、秦始道路及车轨标准化。○皇陵等,是古代建筑工程标准化方面的杰作。这些建筑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如砖、瓦、石及各种顶制构件等,7都需要统一,在管理和技术协调方面都需耍运用标准化的9生方法和手段,在此期间出现了各种标准和规范。○产技术标准化8.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代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考核有一套标准。这个标准一是品德,二是才能。对流内官的考核根据才、德表现分为四善二十七最。考核结果实行分类管理,奖优罚劣。唐代在考核各级各类官吏时,根据善、最的多少,把各位官员分为九等。根据不同的等次,官员会得到升、平、降禄的不同待遇,以及升、平、降、免官阶的不同奖惩。《大唐开元礼》对于诸里祭社祖的礼制规定是唐代乡村社会民众祭社的理想化、标准化仪式,它为祭社实践活动提供了赖以遵循的规则,这些规则既引导又约束8着唐代乡民的社日祭祀活动。9.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运用了标准件、互换性、分解组合、重复利用等标准化原则,更是古代标准化里程碑。活字印刷不但改变了中国字用毛笔以不同的风格和字体书写的传统局面,实现了字体的统一、一致,也充分体现了重复和互换的标准化原理。活字印刷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规范、简化、组合和重复使用的原理,成为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的最佳范例。不但如此,无论是造字还是印刷,都不再需要把度量衡手段绑定在一起,至多也只是用其做为测量手段的技术支持,从此开始了标准与计量相分离的初步实践。10.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代西安城墙总体设计上对护城河、吊桥、郭成、月城、闸楼、9箭楼、城楼、角台、敌台、城垛、马道、门洞、城门的设计、施工等规定就体现了标准化的思想。仅就护城河的规定,除了宜宽、宜深、宜暗穿及其尺寸外,《守城篇》中还规定:“在壕之内外,切不可栽树、遮城上望眼、藏城外贼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对药物、特性、制备工艺和可视为标准化“药典”。明代出版的《天工开物》,可谓我国古代生产技术成就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专著。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包括谷类和棉麻栽培、养蚕、缫丝、染料、食品加工、制盐、制糖、制造砖瓦、陶瓷、钢铁器具、建造舟车、采炼石灰、煤炭、硫黄、榨油、制烛及造纸、五金开采和冶炼、兵器、火药、朱10墨、颜料的制造等。对原料的品种、用量、产地、工具构造和生产加工的操作过程等记载都很详细。其中有很多做法或规定起着类似标准的作用,蕴藏着标准化的理念。11.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1920年加入ITU,1947年首次被选入行政理事会。中国作为ISO的发起国之一,早在1931年12月就成立了工业标准化委员会,1940年改由全国度量衡局兼办标准事宜,正式推行工业标准化。但是在以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中国由于内战和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因也基本上游离于国标标准化活动之外。国民党政府1946年9月公布了《标准法》,规定国家标准必须“全国共同遵守”,实行合格产品的标志制度。1946年10月派代表参加ISO成立大会并成为理事国。1947年全国度量衡局与工业标准委员会合并11成立中央标准局。12.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起,就建立了标准化管理机构。1950年中国停止ISO会籍。1952年颁发了我国第一批钢铁标准。1957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内设立标准局,主管全国的标准化工作。1957年中国参加IEC,为正式成员。1958年国家技术委员会颁发了第一号国家标准‚GB1-58《标准幅面与格式首页、续页、封面要求》。1958年颁布了第一批国家标准。1962年11月10日国务院通过了《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办法》,规定中国技术标准体制,分为国家标准、部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各级生产、建设管理部门和各企业单位,都必须贯彻执行有关的国家标准、部标准”。以后,无论是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12时期,除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外,国家一直没有放松对标准化事业的管理。1972年5月恢复我国在ITU的合法地位。拨乱反正后,1978年中国重返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由于自我封闭的标准和标准化管理体系并未由此打破,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还是各说各话,对外实质性参与极为有限。国务院在1978年批准成立了国家标准总局,颁布了《工业二十三条》,对标准化工作提出明确要求。1979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规定了标准化的方针、政策、任务、机构和工作方法。条例还明确“标准一经批准发布,就是技术法规”,国家对标准实行强制性管理,排除企业对标准的自主管理。13.新中国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八大前(1978年-201213年):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的标准和标准化事业开始寻求与全球一致的目标。一些率先进入市场的企业开始重视和研究标准,企业自主的标准化意识开始萌生。1988年7月,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把原来统一由国家强制实行的标准划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类,同时引入了认证方式加以推广,这是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旧体制,逐步引入市场机制的一个不小的进步。正是由于党和国家的关心重视,我国才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制度,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1年9月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正式成立。2001年12月中国成为WTO成员之后,中国政府和企业按照WTO/TBT和WTO/SPS的规则,实行《标准良好行为规范》,使标准和标准化工作有了新的进步和发14展。通过改革开放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大大加快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换的速度。工业化大生产愈加凸显,在国际上中国的经济与世界逐步接轨,中国的标准化随着世界潮流愈加需要加强,为适应WTO对标准和标准化的要求,更多增加了国际交往。但囿于市场经济发育尚不完全的限制,从当时的认识出发,国家对标准仍然强调的是政府集中控制和行政主导,尤其是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申报、立项、备案、审批及标准制修订经费的投入上,仍然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独家包揽。地方标准则由各地独办。财力不足,就采取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方法推着干。国家十一五规划之前,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机构ISO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工作仅有一席之位,而美国是30个席位。在ISO、IEC当时有的16700多项标准中,以15我国为主起草或采纳我国标准的国际标准仅有10余项。14.新中国党的十八大以后(2012年-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标准化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统筹推进,纳入国家基础性制度建设
本文标题:中国标准化的历史沿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513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