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生理学教案-第三章血液-4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第三章血液-1课时安排授课时间2学时第6周授课类型(请打√)教学方法(请打√)教学资源(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其他□讲授☑讨论□示教□自学辅导□其他□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影音□其他□教学目的和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等渗、低渗、高渗及等张溶液;红细胞的数量、形态与功能。2.熟悉血液在内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红细胞生成的原料及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3.掌握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及其生理意义;红细胞的功能、生理特性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教学重点:1.红细胞比容;2.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其意义;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和血沉;4.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教学难点:1.血浆渗透压的产生,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2.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通识教育:通过霍金的故事,引出自学、自学能力对学习、对人生的意义一、课程导入血液这一部分内容是以前接触较多的一个内容,大部分内容比较好理解,在这一次课,重点也是难点就在血浆渗透压的产生及其生理意义,在讲述血浆渗透压的时候,首先给出装有低渗液的水槽,然后再插入有半透膜的内含高渗液的漏斗,引出渗透现象,然后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什么是渗透现象,渗透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然后再对渗透现象产生的机制,尤其是对渗透压的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半透膜及溶液中溶质颗粒与渗透压的关系进行讲解,由渗透现象引出渗透压的产生,再到影响渗透压产生的因素,这样层层深入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说明。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是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应注意给同学们留下思考的时间,并且强调渗透压主要影响的是水分的转移,由此影响到水的平衡,影响到细胞的功能及血容量等。对于血细胞生理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讲述的是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功能应作详细讲述,了解它的生理特性才能更好地说明它所具备的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主要讲述它的悬浮稳定性,也就是红细胞在正常血液中存在的状态,可结合临床血沉的概念及血沉异常时的病因等进行讲述,同时联系对血液粘滞性的影响。在讲述红细胞生成的调节时,重点讲述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作用。可先提出问题:人由平原进入高原地区的时候,空气中的氧分压下降,此时,人体如何满足自身对氧的需求?然后再由红细胞主要的功能是运输氧,因此红细胞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10分钟:新课导入的数量是影响氧运输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红细胞的数量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这样引出经EPO这种物质,接着再介绍EPO产生的部位,结合EPO对红细胞生成调节的反馈图把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作进一步的讲述。二、讲授新课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2.缓冲酸碱功能3.维持体温相对恒定4.生理止血功能和机体防御功能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3min)二.血浆的化学成分(5min)1.水,O,CO222.低分子物质3.血浆蛋白三.血液的理化特性(30min)(一)血液的比重(二)血液的粘度★(三)血浆透压1.透现象与透压①透现象(图示:透现象)②透压2.★血浆透压的组成及其作用①血浆晶体透压:主要是Na+,Cl-形成。生理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②血浆胶体透压:主要是白蛋白形成。生理作用: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及血容量。(图示:血浆透压的对水平衡的调节)(四)血浆的pH30分钟: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造血过程的调节(5min)1.血细胞的分化过程2.造血过程的调节二.红细胞生理(35min)第二节血细胞生理30分钟: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数量与形态(2min)1.数量2.形态结构(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15min)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1)红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①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②红细胞沉降率③影响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因素(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图示:红细胞在不同渗透压溶液中的形态)2.红细胞的功能(三)红细胞的生成调节(17min)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基本原料:蛋白质和铁辅助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图示:EPO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2)雄激素三.白细胞生理(一)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1.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2)嗜酸性粒细胞(3)嗜碱性粒细胞2.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3.淋巴细胞(三)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四)白细胞的破坏四.血小板生理(5min)(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二)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三)血小板的破坏课程小结本次课重点内容在血浆的渗透压及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促红素对红细胞生成的反馈性调节。血浆渗透压的对水分的平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水分的转移方向是由低渗区向高渗区转移,10分钟:课程小结从而引起水分在机体的重新分布,影响到细胞,组织的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重点要求掌握的是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并且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不在红细胞本身而在红细胞所存在的血浆中各种血浆蛋白含量及比例的变化,其中白蛋白含量减少,如肝脏疾病的时候,红细胞叠连增加,悬浮稳定性下降,反之则悬浮稳定性增强。EPO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大家把握一点,就是引起机体缺氧的因素同时也将刺激EPO的生成,存在有一个负反馈性的调节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1.水分子的移动与渗透压有何关系?2.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意义。3.贫血或缺氧时红细胞生成增加的机理是什么?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互联网资源等):1.《正常人体功能》人民卫生出版社;2.百度、百度文库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第三章血液-3课时安排授课时间2学时第7周授课类型(请打√)教学方法(请打√)教学资源(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其他□讲授☑讨论□示教□自学辅导□其他□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影音□其他□教学目的和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了解血量及其相对恒定的意义,失血与输血。2.熟悉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教学重点:血型与输血原则教学难点:交叉配血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课程导入10分钟:首先对上一次的内容作一个简单的复习,在红细胞的调节之后接下去介绍另两种血细胞:课程复习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只作简单的介绍,这一部分内容在微生物,病理及免疫中都将会更加和新课导入详细地分类进行学习。血小板与血液凝固关系密切,因而对内容讲述的顺序进行调整,把血小板这一部分内容全部归到生理性止血一节中讲述。生理性止血过程及血液凝固过程是本次课的重点难点,也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讲述中由平时常见的现象出血开始讲述,引出生理性止血的概念,然后对生理性止血的三个阶段进行描述,由此提出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在血液凝固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然过渡到对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生理功能的介绍。强调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及释放反应是个连续的过程,并与它参与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的功能相适应。在对生理性止血过程中,只有产生了牢固的血凝块才是真正的止血,才是起到真正的止血,由此提出问题,血凝块是如何产生的?引出血液凝固的概念:血液凝固是血液由能够流动的凝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过程。对这个概念的介绍应着重强调一点,血液凝固的实质是血液存在状态的改变,当血液存在状态出现这样的改变时就产生了血凝块,也就是生理性止血的第三个阶段。此时可以再向同学们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血液存在状态的改变呢?由此进一步介绍,血液存在状态的改变,也就是血液凝固发生的实质是凝血因子发生了一系列的系列化反应,在血液中生成了具有粘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的产生是血液存在状态最终出现改变的决定性因素。接下来就可以介绍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物质:血液及组织中存在的各种凝血因子,在这里可结合图表:十二种凝血因子,把主要的十二种凝血因子产生的部位、特点、作用进行详细的介绍,强调具有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凝血因子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Ⅳ因子Ca2+是唯一的电解质离子,Ⅲ因子是唯一存在于血管外的凝血因子。二、讲授新课第三节生理性止血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20分钟:出血时间:用小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这段抗凝系统时间就叫做出血时间。正常为1-3分钟。★生理性止血过程血管挛缩血小板血栓的形成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2.聚集(1)ADP(2)血栓烷A(3)胶原和抗纤溶2(4)凝血酶3.释放(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生理性止血功能2.参与凝血3.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4.参与纤维蛋白的溶解:二.★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1.凝血因子(表:主要的凝血因子)2.凝血过程(图示:凝血过程示意图)(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①内源性途径②外源性途径(2)凝血酶的生成(3)纤维蛋白的生成凝血过程小结:整个血液凝固过程是一个瀑布式的连锁反应,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激活,最终生成纤维蛋白的过程。血液凝固过程中,只在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时,有内源性途径与外源性途径两种形式。此后,两条途径归于统一,以相同的方式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都必须有凝血因子进行催化作用的场所——磷脂表面,同时都必须要有Ca2+参与,将各凝血因子连接到磷脂表面发生反应。调节蛋白FⅧ、组织因子的存在使反应过程大大加速。三、★抗凝系统(20min)(一)细胞抗凝系统(二)体液抗凝系统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2.蛋白质C系统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4.肝素四.★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20min)(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1.纤维蛋白溶解2.纤溶系统的作用20分钟:血型与红细胞凝集20分钟: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借助动画演示)10分钟:3.纤溶系统的组成4.纤溶的基本过程(图示: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与抑制示意图)(1)纤溶酶原的激活(2)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二)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2.补体C1抑制物3.α2-抗纤溶酶课程小结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10min)1.血型2.红细胞凝集二.红细胞血型(20min)(一)ABO血型系统1.ABO血型系统的分型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表:ABO血型系统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2.ABO血型的发生与分布(图示:ABH抗原物质化学结构)3.ABO血型的检测(二)Rh血型系统1.Rh血型的发现与分布2.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3.★Rh血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特点:①人血清中不存在天然的抗Rh抗体;②Rh系统的抗体是不完全抗体IgG,分子小,可透过胎盘。意义:①Rh阴性血型者的输血;②Rh阴性妇女的妊娠与分娩。三.输血的原则1.★输血原则★配血相合,同型输血。2.交叉配血试验四、本章小结本次课的重点内容是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血液存在状态的改变:在各种凝血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的系列化反应,在血液中生成了纤维蛋白,而纤维蛋白相互间交织成网状,把血浆成分及血细胞网罗在其中形成牢固的血凝块。在此过程中,血小板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凝血因子作用的磷脂表面,对产生的血凝块起收缩作用,使血凝块变得牢固。血液凝固过程是众多凝血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凝血因子缺乏或不足都会对凝血过程产生影响。凝血系统、抗凝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相互联系是三个系统,共同维护血液的流体状态,但它们的作用并不是一个过程的简单可逆,都有它们各自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都存在先激活这一共同作用方式。血型的鉴定依据的是红细胞的凝集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实质是由于红细胞膜表面的抗原物质与血清中的抗体物质发生了抗原抗体反应,
本文标题:生理学教案-第三章血液-4学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539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