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国石拱桥》 获奖教案-2022年高效课堂一等奖教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17中国石拱桥1.明确说明对象,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2.把握文中综合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体会它们的作用。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与段落的内部结构,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4.把握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特征。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人,他在十岁那年,亲眼见证了家乡的文德桥倒塌而砸死淹死许多人的事故,他内心因此而受震动,立下了桥梁梦:长大后,我一定要造出最坚实的桥!伟大的梦想引领着他,他果真干出了一番大成就,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参与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他就是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以升写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总体特点是什么?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特点:形式优美、结构稳固、历史悠久。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赵州桥、卢沟桥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上述特征。明确:赵州桥形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优美结构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稳固卢沟桥卢沟晓月、两旁石柱上不同姿态的狮子两岸河堤常被冲毁,卢沟桥却极少出事修建公元605年左右公元1189到1192年间时间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理清说明顺序1.阅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这两自然段分别写了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点?为什么开头两个自然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明确:第一自然段一连几处以虹喻桥,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第二自然段写石拱桥的结构稳固,这是石拱桥的又一特点。这两个特点是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做了铺垫,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2.默读第四、五自然段,列出层次表,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明确:第四自然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修整。第五自然段首先介绍赵州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赞誉。接着从四个方面(结构巧妙;造型优美,用料节省;结构稳固;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和谐配合)来说明其特点。从这个层次可以看出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运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3.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教师强调“桥长……11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这一局部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明确:由整体到局部。4.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并说说这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明确: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卢沟桥: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长虹大桥:建于1961年;双曲拱桥:建于新中国成立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明。5.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明确: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写赵州桥是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卢沟桥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桥梁历史开展的说明那么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清楚、条理清晰。目标导学三:细读课文,分析说明方法1.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明确:(1)打比方。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根本特征,富有形象性。(2)举例子。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闻名世界,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令人信服。(3)分类别。如赵州桥:“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分类说明,条理清楚,使读者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4)引资料。如引用?水经注?里的“旅人桥〞,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等等。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5)列数字。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通过确凿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规模,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6)作比拟。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以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拟,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稳固。(7)摹状貌。“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石刻狮子的各种情态,突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目标导学四: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效果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很讲究用语的分寸。请品味下面的语句,答复括号内的问题。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拟早。(“比拟〞一词去掉行吗?)明确:不行,“比拟〞程度较轻,是与其他桥梁比拟而言,这样表达比拟准确。2.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稳固。(“不但〞“而且〞能否删去?“结构稳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换顺序?)明确:“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换顺序。3.?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有记载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话语的根据更具可靠性。4.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明确:不行,“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5.(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当时可算〞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6.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②(卢沟桥)桥宽约8米。(两句比照,你发现了什么?)明确:两句比照,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达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教师小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从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方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更准确。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目标导学五:拓展延伸,个性表达想法文章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稳固、历史悠久的特征,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开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可知,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我国的桥梁事业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对此,你想说些什么呢?【教学提示】教师可推荐学生观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在当代桥梁建设事业中的重大突破,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板书设计中国石拱桥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事物特征——形式优美、结构稳固、历史悠久说明顺序——一般到特殊、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时间先后可取之处教学紧扣说明文的文体特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说明文文体特征。缺乏之处本单元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说明文,包括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此外还包括研究说明文语言,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多种说明方法了解得并不深入,宜单独提出来讲解。5藤野先生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根本特点。2.透过事件理解作者情感。3.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那么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谢,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那段难忘的经历,去拜访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称为“民族魂〞。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鲁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鲁迅到日本后,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他转赴仙台,进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他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此文以思念藤野先生。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2.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主要回忆了一段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明确:回忆20世纪初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3.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次地点?请找出文中说明地点转换的语句。明确:东京——仙台——离开仙台4.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可以分成哪几局部?明确:第一局部(1-3),写东京所见所感;第二局部(4-35),写仙台学医生活(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第三局部(36-38),写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思念)。目标导学三:研读东京所见所感精读第1-3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明确: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相照应。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挖苦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肮脏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了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教学提示】教学中注重品读作者语言,抓住“标致〞“精通时事〞等反语以及描绘留学生形象、生活细节的语言,体会其中强烈的挖苦意味,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目标导学四:研读去仙台学医途中的见闻感受1.作者去仙台途中,为什么会特别提到“日暮里〞和“水户〞这个地名,反映了什么?明确:“日暮里〞这两个地名引起了作者对“日暮乡关何处是〞(唐·崔颢?黄鹤楼?中的诗句)的联想,当时清政府的时局就像“日落〞(暮即落日),反映的是对清政府无能的失望之情。作者正是为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到日本、到仙台的,所以20年后还记得这个触发自己忧国之思的地名;记得“水户〞,是由于这里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对抗满清,百折不挠……鲁迅一向崇拜他的人格〞(许寿裳语)。沿途只记得这两个地方,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2.说说你对“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一段话的理解。明确: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了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从作者看
本文标题:《中国石拱桥》 获奖教案-2022年高效课堂一等奖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551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