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解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解读教师:XXX【单元教学内容】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是围绕“小说大多数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为主题编排的,本单元选编了中外作家各具特色的三篇小说,这些小说都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桥》塑造了一位党支部书记在山洪爆发时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穷人》赞美了贫苦渔民桑娜夫妇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在柏林》则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除了课文以外,本单元还安排了“交流平台”、“口语交际”、“习作”、“快乐读书吧”的内容。“交流平台”通过回顾课文,梳理、总结了理解小说人物的方法。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了由阅读到表达的过程。本单元安排了“快乐读书吧”的栏目,推荐阅读《童年》、《小英雄雨来》和《爱的教育》。三本小说讲述的都是成长故事,可以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课内阅读方法,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不同的内容,都和“小说”相关联,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小说。【单元要素分析】部编版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每个单元都规定的训练的语文要素,纵向来看,不同的学段有不同层次的训练要求,整体呈现螺旋上升的形式。单元展开横向来看无论是课文还是语文园地还是习作,尽管出发点不同但是落脚点都是指向单元核心要素的,互为补充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标,这就需要我们树立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本安排了两项语文要素:一项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另一项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教材安排的这两项内容,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是阅读训练要素;“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是表达训练要素。本单元以“感受人物形象”为统领——学习人物品质,需要感受人物形象;创编故事,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和人物品质。因此,本单元在阅读教学时重点训练“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学情分析】从阅读的角度看,六年级学生经过了前几阶段的训练,尤其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已经系统地学习了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感受了人物的形象,而本单元第四单元专门编排小说单元,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不应把大量时间用在学生已经掌握的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来理解人物形象上,而应该再往前走一步,重点引导学生揣摩情节与环境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因此精准地定位教学目标除了要依据单元要素,了解学生以知经验外,还需要参照课标中的要求,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就是基于课标要求第二学段“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的基础之上,对第三学段“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的目标要求,提出了更具体,可操作的训练要求。教材安排”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其实是高段”阅读写人记事文章要求“的具体化。综合以上分析,本单元的阅读目标确定如下:1.扫清文字障碍,在将课文读通顺流利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2.紧扣文章中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感受和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3.通过梳理情节、留意环境描写。体会其对表现人物的重要作用。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既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拔高教学要求,教学时不宜孤立地就方法讲方法,应结合具体的文本,从阅读到揣摩再到体会感受,循序渐进。本单元的习作目标如下:1、展开想象、根据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创编生活故事2、把故事情节写完整,通过环境或人物心理描写体现人物的形象。这一目标的落实同样也不要拔高要求,要求学生创编故事但并不等于创编小说,之前阅读教学中提到的“关注情节和环境”,都是为丰富人物形象服务的,努力体现即可。【重难点突破】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确定本单元训练的重难点:抓住小说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感受和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通过梳理情节、留意环境描写。体会其对表现人物的重要作用;展开想象,根据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创编生活故事。而后两条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关于重难点的突破,也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条条大路通罗马,哪个核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直接有效的统领全篇,直接突破重难点呢。我认为关注课后题很有必要。本单元《桥》《穷人》《在柏林》,这三篇小说的共同特点是:都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而且都善于设置悬念,读来引人入胜。教材的课后题实际上就启示了我们应该参照提示引导学生去思考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情节与人物的关系,情节关系对表现人物特点所起的作用。《桥》一课的习题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2、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3、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再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4、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3这两道题,有这样的共同点,就是围绕着“老支书”来设计问题,第2题“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学生做的事是找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然后结合相关情节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哪方面的理解呢?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也就是说它的落脚点在人物形象上。同样,第3题,“画出写雨,洪水桥的句子”是指找环境描写,最后还是体会表现人物的作用。《桥》这篇课文里,多次出现了关于描写洪水大雨的句子,是为了更加突出洪水来势凶猛,进而反衬了老支书的威严、冷静,在危难中不徇私情,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第4题,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尊重阅读的常态,可以组织学生交流一下“小说到最后才点名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你有什么感觉?读懂课文,理解之后,再引导学生去体会。《穷人》一课的习题要求: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3、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找出课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4、小练笔: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穷人》的课后习题2和习题3都是围绕人物形象设计的题目,重点围绕感受人物形象,引导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以及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这两道题和《桥》这一课的两道题目是同一个类型,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单元核心要素的反复巩固,因此这两道题目就是我们在教学时所要解决的关键题目,也是突破重难点的核心问题。最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写一个心理活动的片段,和第一篇课文相比,这道题目的要求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体现了循序渐进达成整体教学目标的要求,这也为后续的习作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和本课的阅读理解密切相关。《在柏林》一课的课前导读:“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是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一是要求学生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同时让学生去理解小说的结局。故事短小,情节集中,并留下遐想的空间,通过对《桥》和《穷人》的深入学习,相信这是学生的“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的“练兵场”。精读课文得法,略读课文运用。引导学生结合着“情节与人物形象,环境与人物形象”展开自学讨论。在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对本单元语文要学学习的落实,均有提示。也是对阅读教学中所习得的方法的总结和迁移运用,以达成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整体教学中不要把教学割裂为情节、环境、人物形象这样三大板块来进行,要意识到关注环境与情节是为了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所以应该以体会人物形象为教学的主线,其他的学习内容穿插其间。本单元习作要求是在达成“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这一表达训练要素。创编,是用特殊的环境、做特殊的事情来表现人物形象”。是对本组学习“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阅读训练要素的提升训练。本单元的最后安排了中长篇小说阅读。以高尔基的《童年》为例,提示了阅读小说的方法:理清人物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读懂故事;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会给我们留下较深的印象。教材还以内容简介的方式推荐了《小英雄雨来》和《爱的教育》与拓展,这实际上是课上的阅读方法想课外的延伸和拓展,这样就从广度上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小说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从本单元教学开始要从整体上对整个单元的训练体系有一个清晰合理的把握,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和领会编者的意图,既不压低也不拔高要求,才能精准地定位教学目标,我想这也是我们本次教研主题“单元整体意识下的阅读教学研讨”的核心所指。
本文标题: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553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