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网络模拟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1兖州区高三网络模拟考试历史答案2020.31.【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了先秦时期外交“辞令”的日益多样、丰富和专业,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外交活动增多、各国外交日益频繁,故选D项;社会转型指的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仅从材料中现象无法反映出社会转型的大趋势,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不能直接体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且“出现”一词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外交活动的频繁并不一定是战争造成的,故外交“辞令”的丰富发展无法反映诸侯之间征伐不断,排除C项。2.【答案】C【解析】据材料“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可知,上计制度使国家赋役征派、政策制定更有据可循,加强了国家治理,故选C项;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上计制度只能一定程度上限制土地兼并,但“限制了”一词表述错误,排除A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与中央官制的设置有关,上计制度只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不能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王国问题是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解决的,上计制度并不能解决该问题,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材料中朱熹认为格物就是要用“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即观察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客观存在的东西找出理论规律,这一思路符合近代实验科学的要求,证明朱熹思想包含了科学因素,故选D项;朱熹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排除A项;朱熹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但是材料并未体现这方面的观点,排除B项;经世致用思想是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提出,强调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此处朱熹的格物思想并未体现对国事的关注,排除C项。4.【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严复晚年对天演论的反思,故A项错误;材料中严复更多的是对进化论持负面看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一改过去对进化论的全面肯定,更加客观公正,故C项正确;进一步宣扬西方社会进化思想,与材料“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不符,故D项错误。5.【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出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战役,李鸿章“避战自保”,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港,不准巡海迎敌,最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故选C项;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都是主动迎敌,而不是“采取绝对守势”,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都是主动迎敌,而不是“采取绝对守势”,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军民是奋起反抗的,与材料“采取绝对守势”不符,排除D项。6.【答案】D【解析】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2创建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条件,故选D项;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才成立,排除A项;近代中国革命性质是民族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后没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前期宣扬民主、科学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传统思想文化,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材料不涉及,排除C项。7.【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地主和富农户数、土地减少,中农和贫农户数、土地均有所增加的数据信息可知减租减息政策削弱了封建地主依靠土地剥削农民的现象,故选B项;大生产运动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减租减息政策而非土地革命,排除C项;由时间信息可知需要巩固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1958—1970年中美陆续进行了136次大使级会谈,并取得一定成果,中美大使级会谈是两个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进行官方接触的唯一渠道,故选C项;“但在缓和与消除台湾地区紧张局势这个问题上未取得任何进展”表明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立场没有根本改变,排除A项;国家利益是阻碍中美交往的根源,排除B项;冷战时期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紧张,排除D项。9.【答案】A【解析】从题干的“1960年11月这个时间”推断,联系所学知识及题干中所给的信息可知调查表明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解决人民公社中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故选A项;工业领域大跃进运动是在1958年,且与题干纠正“左”倾错误相悖,排除B项;1959—1961年是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也是农业产量减产的时期,排除C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是1978年的安徽、四川的包产到户、组,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按照自然法理念,法律也应该适用于奴隶,但罗马统治集团维护奴隶主利益,不可能承认奴隶的平等人权,故选D项;自然法是一种带有理想和规范色彩的正义论与价值观,其基本的原则是自然、理性、自由、平等和正义,万民法是调整非罗马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法律,二者不是截然对立,排除A项;万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且使用有效,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排除B项;统治阶级维护奴隶制而强调万民法,回避自然法,不涉及自然法未能反映时代诉求问题,排除C项。11.【答案】C【解析】“詹姆士一世指认白金汉郡议员弗朗西斯?古德温爵士是个罪犯,并命令大法官在法庭宣布古德温的当选无效。下院议员发出强烈抗议,并草拟了一份《道德与补偿文件》,反对由大法官法庭裁定议会选举结果。詹姆士一世被迫作出让步,由下院决定其选举结果”反映的是王权与议会之间的斗争,故选C项;17世纪,英国的3下议院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国王与新兴资产阶级的斗争,排除A项;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是1689年的《权利法案》,排除B项;议会的权力超过了国王的权力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圈地运动迫使失地农民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需要的雇佣劳动力,故选A项;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在二战后,且跟题中强制劳动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议会用立法手段保障圈地运动进行,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伏尔泰把上帝比喻为“钟表匠”,意味着上帝在推动世界运转之后,就不能再干涉人世间的事务,表明伏尔泰反对以上帝为代表的基督教,因为在欧洲17、18世纪时,基督教仍然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伏尔泰的这一主张有利于人类生活的世俗化,故选D项;伏尔泰借助上帝来宣传其理性主义,并没有偏离理性主义的轨道,排除A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伏尔泰对基督教是持否定态度,没有肯定基督教的社会功能,排除B项;1859年,达尔文通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思想,这与伏尔泰的生活年代不一致,排除C项。14.【答案】C【解析】美国联邦法院的裁决,使各州水域开放,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为美国水上航运业提供了一个自由空间,有利于美国统一自由市场的建立,与材料中“纽约州建立汽船垄断的法律与联邦法律相抵触,判决其无效”相符,故选C项;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法院最高司法权,与材料中“1808年”不符,排除A项;联邦法院的裁决,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并没有体现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推广,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联邦制下各州法律服从联邦法律的司法原则,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实际上等于向美国说,英国正准备撤离地中海,如果他们不去填补这个缺口,它就要被俄国人填补”说明美国的介入导致了两极的直接对峙,希腊危机对两极形态有推动作用,故选D项;“英国正准备撤离地中海,如果他们不去填补这个缺口,它就要被俄国人填补”是希望美国维持欧洲资本主义的秩序,不是挑拨美苏关系,排除A项;“英国正准备撤离地中海,如果他们不去填补这个缺口,它就要被俄国人填补”这与和平没有关系,排除B项;“从4月起,英国不能再承受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负担”这里无法体现对美国的压力,美国政府在这个事情上完全可以选择不介入欧洲,排除C项。16.【答案】(1)措施:设置专门机构(建立虞衡制度);颁布法令;惩处违法者;设立特殊保护区。(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4价值:唐代形成的一系列有效的环保制度有利于规范当时人们的环境行为,对我们当今构建文明的生态观和环境伦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分)(2)特征:从重经济轻环保向环保与经济并重转变;从经济发展缺乏环保约束向经济发展承担环保责任转变。(4分)因素: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利益;发展理念;政府政策;社会认知程度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解析】(1)第一小问主要措施,材料一“由专职的‘虞衡’部门负责”,可见设置专门机构;材料一“合虞衡职司的还有一定的惩罚法令”,可见颁布法令;材料一“《唐律》详细、具体地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措施及对违反者的处罚标准”,可见惩处违法者;材料一“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可见设立特殊保护区。第二小问价值,当时看,有利于规范当时人们的环境行为;长远看,为当今构建文明的生态观和环境伦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第一小问主要特征,材料二“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环保工作有效推进,并有效融入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从重经济轻环保向环保与经济并重转变,自觉承担环保责任。第二小问主要因素,材料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高发多发”,受到经济利益、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政府政策、发展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受到科技水平、社会对环保的认同程度的影响。17.【答案】(1)特点:棉纺织业成为家庭副业;棉纺织业生产走向市场化;棉纺织业器具制作出现专业化;江南地区成为全国棉制品的主要供应地。(每点1分,任意3点3分)(2)英国海外殖民基地和市场扩大;政府对棉纺织业政策鼓励和支持;英国同印度棉纺织品竞争的需要;工业革命。(每点2分,任意3点6分)18.【答案】(1)变化:国家主权观念由淡薄到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4分)(2)原因: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关注国家主权归属。(6分)【解析】(1)据材料一“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材料二“奕?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得出国家主权观念由淡薄到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据材料一“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材料二“上5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得出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2)据材料一“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得出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据材料二“李鸿章”“奕?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郑观应进一步指出”结合所学得出,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关注国家主权归属。19.【答案】信息一:新中国初期的口号,体现浓厚的革命精神。(2分)论述(略)(10分)信息二: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口号,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分)论述:略(10分)信息三:勤劳奋进,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之梦的重要动力。(2分)论述:略(10分)(其他答案,信息明确,论题贴切,史论结合,史观正确,酌情给分。)【解析】首先认真审题,一个时期的口号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变迁。例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定要解放台湾”归纳出信息一:新中国初期的口号,体现了浓厚和强烈的革命精神。论述主要结合建国初的国内的政治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华民族摆脱了殖民枷锁,实现了民族独立。国际上:美苏争霸,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受到革命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的影响。最后总结提升:新中国初期的口号受当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具有浓厚的革命精神。例2: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得到信息二: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口号,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论述可以结合国内的政治决策:改革开放;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提出简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分析;国际政治
本文标题: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网络模拟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641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