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汉寿乡村振兴规划建设管理干部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汉寿县水利局……钟强2019年11月17日至12月16日,在县政府及组织部的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2019年汉寿乡村振兴规划建设管理干部培训班,培训班由湖南城市学院举办,培训课程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规划建设管理展开,主题鲜明,新颖丰富,形式多样。不但有专题讲座,还有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形式。授课专家、教授们学识渊博、教学严谨、语言生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富有激情且有互动。一个月以来,我们深入学习了乡村振兴规划建设管理的相关知识课程及讲座,参观学习了长沙县板仓开慧村的发展及规划理念,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的目的。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深有体会。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学习易纯老师所教学的《地域文化与建筑特色》这一门课程,我认为建设好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总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通过学习周松林老师所教学的《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这一门课程,我认为建设好经济强县始终都离不开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在用途管制方面区位优势非常突显。为此,我们要抓住高新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机遇,形成相互协同,一同发展态度,坚持工业强镇,林果富民,三产配套不动摇,利用长张高速、常长铁路等重要枢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智慧仓储、绿色循环等产业,实现城乡融合,产镇融合。要坚持“四化同步”,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整合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精细化、品牌化、绿色化”的发现思路,立足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采取短期增收和长期保稳相结合的办法,因地制宜地打造一批特色产业,走“公司+基地+合作社”等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着力把新型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建起来,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增加更多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聚焦人才振兴,不断增强镇域发展的“主力军”。通过学习谭淑端老师所教学的《城乡生态与环境保护》这一门课程,我认为建设好宜居汉寿始终都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的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农村是我县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就没有全县的生态文明。因此,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就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让生态文明的观念落实到农村的企业、家庭和个人。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创造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农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已经不仅仅在城市发展,工业污染逐渐侵入广大的农村地区,城市的扩张也导致大量的污染转移到了农村,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给农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县城污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农村扩散,例如将固体垃圾拉到到农村堆放或填埋、有毒气体或烟尘飘落到农村、城市排出的污水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农村等。破坏性利用耕地。迫于地方财政收入压力,近几年来不少农村地方政府大力招商引资,但由于受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资金短缺、信息匮乏以及基础设施不健全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招商引资引进来的大部分是一些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消耗巨大的低附加值企业。因此要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方式,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的位置,使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并成为自觉行动,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转变;倡导生态消费模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观;使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科学、社会活动中深入人心,人人参与生态家园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教,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特点,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的教育。在环境保护方面。随着全县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环境”正面临着诸多不利的挑战,特别是在森林与湿地的保护方面面临着较大挑战。主要是部分国有天然林、集体天然林通过人为造林形式变成人工林或变成果林地、农作地,至使天然林面积有逐年缩小的趋势;在沅江的洲滩上栽种经济林,使环境发生改变;国有林和集体林被滥砍滥伐,致使森林遭受破坏,森林质量下降;偷伐盗伐现象比较严重,致使一些森林被砍成“空心山”,使森林的各种功能严重受损。针对这些方面的问题,特建议:一、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特别是要加大保护森林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使全县人民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到“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二、进一步加大森林与湿地的保护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西洞庭自然保护区、绿溪国家森林公园等湿地、森林公园巡查保护力度,加大对集体林的管控力度,严格按指标采伐。三、严励打击各种破坏湿地、森林的违法犯罪活动,对滥砍滥伐,偷伐盗伐等破坏森林的违法犯罪行为必须要严惩,要真正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在全社会形成破坏湿地、滥砍滥伐、偷伐盗伐都将受到法律制裁的高压打击态势,而有效遏制破坏湿地、森林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湿地、森森资源。通过学习龚皓锋老师所教学的《城乡规划原理》这一门课程,我认为建设好宜居汉寿始终都离不开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布局和综合安排。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通过学习崔红萍老师所教学的《国土空间规划法制建设》这一门课程,我认为建设好宜居汉寿始终都离不开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建设。结合个人思考,我认为需要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提高法治意识,做到思想自觉。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和强化法治观念,从内心深处认同和尊崇法律,深刻认识到维护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法律实施。要增强责任意识,始终牢记肩负的责任使命,牢记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做任何事情前,首先要想想合不合法,明确哪些该办、哪些不该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依法办事,自觉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二、加强法治教育,做到学习自觉。知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熟练掌握各类法律知识和要求。同时,作为汉寿乡村振兴建设管理干部培训班学员,我们要珍惜在湖南城市学院培训的宝贵机会,在国土空间法制建设专题系列授课中,主动学习,认真领会,及时消化,切实提高自身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三、强化法治实践,做到行为自觉。一方面,要积极宣传。从自身做起,带头加大法治宣传力度,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法治公益宣传,发挥正反典型案例的教育作用,不断引导身边干部和广大群众共同学法懂法知法守法。另一方面,要提升能力。强化责任担当,有意识地到矛盾化解、项目拆迁、维护稳定等急难险重岗位上锻炼自己、提升自己,面对复杂、棘手等问题时,学会运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合理有效行使法律,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依法思考、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要充分认识到依法执政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推进依法执政是深入贯彻落实法治汉寿建设重大决策的自觉行动,是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的重要保障。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依法执政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保质保量完成法治汉寿建设的各项任务。通过学习古杰老师所教学的《土地信息管理“多规合一”》这一门课程,我认为建设好宜居汉寿始终都离不开推陈出新、破旧立新,需要规划体制改革的信心和恒心。结合个人思考,我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以编制各项规划之上位规划,解决“多规合一”的基础技术问题。二是以构建大数据智慧信息平台,解决“多规合一”的实质突破问题。三是以成立高规格规委领导组织,解决“多规合一”的管理机制问题。四是以规划立法及监督问责形式,解决“多规合一”的长期执行问题。因此,建议加快推进规划法治建设,严肃规划法纪;另一方面在“多规合一”中,要建立规划的跟踪监督评价和问责机制,确保“多规合一”顺畅执行。最后,我认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既是重大历史机遇,也是重大时代命题。我将珍惜此次汉寿乡村振兴规划建设管理干部培训班的培训机遇,认真学习,真诚交流,集各方智慧发挥我应尽的力量。
本文标题:乡村振兴培训心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716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