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试题
大塘初中2009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质量检测试题语文(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一、积累与运用(24分)1、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是令人骄傲的,请你用正楷字认真抄写下面的文字。(4分)回首昨天,应该是问心无愧的;面对今天,应该是倍加珍惜的;展望明天,应该是信心百倍的。2、下列加点字的音节、字形全对的一项是()(2分)A、惋.转(wǎn)栖.息(qī)发髻.(jì)B、竦.峙(sǒng)寥.廓(liáo)应和.(hé)C、酝酿.(rǎng)看护.(.kàn)镶.钳(xiāng)D、憔悴.(cuì)梦寐.(mèi)黄晕.(yùn)3、指出划横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2分)A、项为之强/强词夺理B、相顾惊疑/左顾右盼C、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D、怡然称快/心旷神怡4、下列句子均有语病,请改正过来。(2分)⑴爸爸有一次经常对我讲起他的童年趣事。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经过张老师的教育,使小明同学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默写(8分)(1)《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曹操的《观沧海》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3)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4)“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请写出体现游子思恋故土、思念家乡的一个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班会课上有四位同学都说各自的家庭,主持人要求他们用一个成语概括自己家庭的特色,你如何概括呢?请作必要解说。(4分)第一位说:相亲相爱第二位说:相依为命第三位说:相敬如宾第四位说:相安无事我说:。理由:。7、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补出得体的话。(2分)刘爽上数学课时,有一个问题没弄懂,下课后,他去问刘老师,敲开办公室的门后,他对刘老师说:二、文言文阅读(共14分)(一)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8~9题。(4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8、全曲的主旨句是哪一句?(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二)阅读《童趣》节选,回答10~13题。(10分)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0、用4个字概括第二段文字:______________。(2分)11、选文第一自然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象,第二自然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请分别从选文中各找一个相关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1)丰富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仔细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13、“拔山倒树而来”的描写带有作者的夸张想象。作者是把________想象为山,将_____想象为树。(2分)三、现代文阅读(共32分)(一)阅读《济南的冬天》语段,回答14~17题。(15分)(1)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2)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3)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A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14、第(3)段的描写对象是_______________,其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15、“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16、(1)划线句A采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水写的灵气多情。句中“绿的精神”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划线句B是一个比喻句,其本体是_________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__。你能否从语段中找出其他的比喻句?(至少一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17、这三段文字表现了济南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2分)(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18~23题。(17分)一颗豆粒①我认识一位视一颗豆粒为自己生存意义的夫人。②她大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二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悲剧降临她家。丈夫因交通事故身亡。这是一次非常微妙的交通事故,丈夫不仅自己身亡,而且最后还被法庭判成了加害者。为此,他的妻子只得卖掉土地和房子来赔偿。③母亲和两个孩子背井离乡,辗转各地,好不容易得到某一家人的同情,把一个仓库的一角租借给他们母子三人居住。④只有三张榻榻米大小的空间里,她铺上一张席子,拉进一个没有灯罩的灯泡。一个炭炉,一个吃饭兼孩子学习两用的小木箱,还有几床破被褥和一些旧衣服,这是他们全部家当。⑤为了维持生活,妈妈每天早晨6点离开家,先去附近的大楼做清扫工作,中午去学校帮助学生发食品,晚上到饭店洗碟子。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已是深夜十一二点钟了。于是,家务的担子全都落在了大儿子身上。⑥为了一家人能活下去,母亲披星戴月,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生活还是那么清苦。他们就这样生活着,半年、8个月、10个月……做母亲的哪能忍心让孩子这样苦熬下去呢?她想到了死,想和两个孩子一起离开人间,到丈夫所在的地方去。⑦有一天,母亲泡了一锅豆子,早晨出门时,给大儿子留下一张条子:锅里泡着豆子,把它煮一下,晚上当菜吃,豆子烂了时少放点酱油。⑧这天,母亲干了一天活,累得疲惫不堪,实在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她偷偷买了一包安眠药带回家,打算当天晚上和孩子们一块死去。⑨她打开房门,见两个儿子已经钻进席子上的破被褥里,并排入睡了。忽然,母亲发现当哥哥的枕边放着一张纸条,便有气无力地拿了起来,上面这样写道:⑩“妈妈,我照您条子上写的那样,认真地煮了豆子,豆子烂时放进了酱油。不过,晚上盛出来给弟弟当菜吃时,弟弟说太咸了,不能吃。弟弟只吃了点冷水泡饭就睡觉了。⑾“妈妈,实在对不起。不过,请妈妈相信我,我的确是认真煮豆子的。妈妈,求求您,尝一粒我煮的豆子吧。妈妈,明天早晨不管您起得多早,都要在您临走前叫醒我,再教我一次煮豆子的方法。⑿“妈妈,今晚上您也一定很累吧,我心里明白,妈妈是在为我们操劳。妈妈,谢谢您。不过请妈妈一定保重身体。我们先睡了。妈妈,晚安!”⒀泪水从母亲的眼里夺眶而出。⒁“孩子年纪这么小,都在顽强地伴着我生活……”母亲坐在孩子们的枕边,伴着眼泪一粒一粒地品尝着孩子煮的咸豆子。一种必须坚强地活下去的信念从母亲的心里生成出来。摸摸装豆子的布口袋,里面正巧剩下倒豆子时残留的一粒豆子。母亲把它捡出来,包进大儿子给她写的信里,她决定把它当做护身符带在身上。⒂十几年的岁月流逝而去,兄弟俩长大成人。他们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双双毕业于妈妈所憧憬和期望于他们的一流国立大学,并找到了满意的工作。⒃直到如今,那一粒豆子和信,仍时刻不离地带在这位母亲身上。18、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次非常微妙的交通事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第④段作者在描写了“她”家的家当后,又强调“这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一强调?(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第⑥段中,母亲为什么想到了死?(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第⑾段中,大儿子为什么向母亲道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第⒁段中母亲最终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读完《一颗豆粒》后,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728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