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语文: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练测字词综合运用】(1)注音确凿(záo)菜畦(qí)桑葚(shèn)油蛉(líng)蟋蟀(shuài)斑蝥(máo)缠络(chánluò)臃肿(yōng)珊瑚(shānhú)攒成(cuán)收敛(liǎn)脑髓(suǐ)鉴赏(jiàn)觅食(mì)罕至(hǎn)竹筛(shāi)秕谷(bǐ)渊博(yuānbó)鼎沸(dǐng)倜傥(tìtǎng)书塾(shú)宿儒(rú)蝉蜕(tuì)拗(ǎo)窦(dòu)锡箔(bó)和蔼(ǎi)厥(jué)叵(pǒ)淋漓(línlí)(2)多音字辨析(3)形似字区别(4)解词确凿:确实。轻捷:轻快。攒:凑在一块儿。敛:收拢。鉴赏:鉴别、欣赏。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方正:正直。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同窗:旧时称同学为“同窗”。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倜傥:洒脱;不拘束。恭敬: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重点句子分析】(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两相比照的结构和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由两部分组成。在内容上,这两部分是在强烈的对比中追述了作者少年时代在百草园的生活和在三味书屋的生活。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图画,里边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无论是百草园的无限趣味,还是三味书屋的别有情趣,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切具体,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文化知识,以及天真幼稚、自由欢乐的心理。(2)如何评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既有浓厚的封建教育观念,又有着开明思想的人。从文中“我对他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所以当“我”问他“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时,他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有怒色了。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3)关于第二段写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先写总体的“不必说”,是为了突出局部的“单是”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园里的佳趣当然“不必说”了。除了这种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以外,本段还运用了从低到高写静物、由高到低写动物、从植物到动物、从动物到植物的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加上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不同角度的描写,使景物描写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①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等。②《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改为《朝花夕拾》,意思是“在夕阳的余晖中捡拾晨光里绽开,傍晚时凋零的落花”。当时,鲁迅被学者们挤出集团,心情极为苦闷。因此就想借儿时清新甜美的记忆来排遣内心的寂寞,“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寄托一丝安慰。鲁迅把这一篇篇美好的回忆散文,一曲曲少年时代的恋歌,比作一簇晨光里绽开的花朵,在自己长大成人身陷苦闷的时候,拾来自赏、自慰。(2)背景知识①关于默读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默读后,先理清每段的主要内容,再把临近的、意思相关的段归并成部分,归纳出部分的大意,然后把各部分的大意归纳起来,总结课文的中心意思。②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892年2月,12岁那年到这里入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返家,仍回三味书屋,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③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读书识理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课文结构分析】(1)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9段),记叙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结尾),记叙在三味书屋中学习的片段。(2)中心意思(关于本文的中心,大致有三种不同的意见,这很正常,这就是语文不同于自然学科的地方。你同意哪一种,应从原文中找出依据。)①这篇课文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②这篇课文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③这篇课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自由欢乐的心理。(3)写作特点课文描写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切具体,放得开,收得拢。【课文写作特色】1.具体逼真的景物描写。2.巧妙运用对比手法。3.语言的幽默和童趣。【课本习题提示】一、1.“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2.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3.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可以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应该说,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二、1.“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仿写,略。2.“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三、本题是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练习。要在体会这段话准确使用动词的基础上,学着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一个游戏。可以用题目中提出的那些游戏,也可以自行选择游戏。例文,略。【同步达纲练习】(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确凿(záo)菜畦(wā)桑葚(shèn)蟋蟀(shuì)B.缠络(chán)臃肿(yōng)斑蝥(máo)珊瑚(sān)C.脑髓(suǐ)觅食(mì)竹筛(shāi)鉴赏(jiàn)D.收敛(liǎng)书塾(shú)鼎沸(dìng)倜傥(tǎng)(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3)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①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机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臃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无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恭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博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人声鼎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填空。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白《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浙江_________人,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是________,就有___________。(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②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③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6)对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A.“似乎”和“确凿”相互矛盾,这里表示记不清楚,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B.“似乎”表示不确定的意思,“确凿”表示毫无疑问,二者连用前后矛盾,是鲁迅的笔误,应删去一个。C.“似乎”和“确凿”表面上矛盾,实际并不矛盾,把“似乎”放在“确凿”前面,表示对百草园的景物记不清楚,语气上委婉,并留有余地。D.“似乎确凿”表面上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用“似乎”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所以用不肯定的语气;用“确凿”是因为“我”对儿时在百草园有趣的生活至今记忆犹新,所以用肯定语气。(7)你对本文的中心如何理解?请从文中找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句子。(8)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_____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着,__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便罩住了。①在空白处填上捕鸟过程的动词,并说说它们的作用。②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不相宜的原因是什么?③捕鸟需要什么条件?④这段文字叙述的重点是什么?⑤仿照本段描写捕鸟过程的写法,用连续的动词写出自己的一次活动。参考答案(1)C(2)攒:cuán攒动zǎn积攒佛:fó佛教fú仿佛秘:bì秘鲁mì秘密发:fā发行fà发型(3)①这里是秘密的意思。②这里是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③这里指不好玩,或没意思。④严肃有礼貌;学问广博精深。⑤这里形容人声喧闹。(4)①朝花夕拾鲁迅周树人绍兴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②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无限趣味(5)①拟人②比喻③夸张(6)D(7)略(8)①扫支撒系牵看拉作用:准确地描述了捕鸟的全过程,而且也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兴奋心情。②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③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④雪后在百草园捕鸟充满了乐趣。⑤略
本文标题:语文: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731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