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说明教学内容:第84页例5教材分析与解读“够不够坐”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84页例5内容。“够不够坐”是学生已经学完乘法口诀后紧跟的一课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加,减,乘法运算解决座位数够不够坐的问题。教材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并重在突出“阅读理解与分析解决”环节。阅读理解,重在引导学生读懂图中呈现的信息。并理解“坐得下吗”的含义,读出图意的角度决定了后面环节中选择运算和列式的角度,理解不同具体的解决方式也就不同,对“坐得下吗”的理解涉及到信息的转换,将“2名教师和30名学生一共32人”转换为“一共需要32个座位”为解决问题作好铺垫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乘加、乘减的基本运算,本节课教学应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们交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和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学习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更好地解决此类够不够的有关问题。教学目标1.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2.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乘加解决够不够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用乘法和乘加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学会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目标导向1.商店里有4盒乒乓球,每盒6个,一共有多少个?2.商店里有20个红皮球和17个花皮球,卖出35个,还剩多少个?列出综合算式,并说出每一步的意思设计意图:巩固乘法的意义,乘减的运用,为这节课的解决问题作铺垫(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1.出示教材第84页例5的情境图,并出示题目:二(1)班准备租车参加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2.题目中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能不能一步求出坐不坐得下?那我们要知道坐不坐得下应该知道什么条件?(有多少人,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种方法算出来呢?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1.小组交流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2.要想知道座位够不够,首先要知道什么。然后还要知道什么,有多少种方法可以求出来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个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逻辑思维,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四)点拨精讲,归纳提升请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的成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有多少人,有多少个座位人:2名教师和30名学生2+30=32(人)座位:方法一4X7=28(人)28+5=33(人)方法二:2X7=14(人)14X2=28(人)28+5=33(人)请同学说一说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讨论坐不坐得下。汇报:学生和老师一共32人,座位有33个,33大于32.坐得下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可引导学生思考小结:解这一道应用题时,要先用乘法算出乘客座位数,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人,最后进行比较来解决问题。设计意图:遇到解决问世这类题时,培养学生从不同的思想去出发,学会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五)当堂训练,分层达标教材第84做一做,幼儿园35个小朋友每人吃一个鸡蛋,这些鸡蛋狗吗?设计意图:题目的信息一目了然,但解题思路可以是乘加,乘减,多种不同解题方法,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板书设计解决问题(1)2×7=14(个)(2)4×7=28(个)(3)4×8=32(个)14+14=28(个)28+5=33(个)32+1=33(个)28+5=33(个)33>3233>3233>32所以坐得下设计理念:让学生把亲身经历的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人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充满活力。学会自学终身受益。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了相互合作,与人交流,长大才能适应社会,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学反思:我们设计采用的是百汇学校“双向四步”教学模式:“双向”是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过程双向互动,知识双向传输。“四步”是指导学流程中要经历“自主学习,展示质疑,总结提升,当堂训练”四大环节。其中,“自主学习是重点,展示质疑是亮点,总结提升是关键点,当堂训练是落脚点”解决问题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可见它的作用至关重要,而解决问题不是简单地会做就行,重要的是理解,明白思考过程,在时间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会做,但是没法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非常重要。所以注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把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作为重点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在人生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解题思路。
本文标题:解决问题-第84页例5--刘添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说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795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