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领导在2022年全市建设系统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稿范例
领导在2022年全市建设系统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稿范例领导在2022年全市建设系统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同志们:X是一个历史文化非常厚重的城市,是一个山、水、城、洲呼应的城市,是一个综合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城市。在这个城市工作都应该感到幸运,这个城市给我们每一个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提供了成就事业的平台、展示才华的舞台,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奋斗。今天,我重点从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理念层面,讲几点意见。一、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从战略上确定功能定位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是由这个地方的城市发展水平决定的,一个地区的资源聚集能力也是由这个地区在区域中的首位度所决定的。能不能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不仅仅取决于这个地方人口规模和建成区面积,更重要取决于其在这个区域范围内所承担的功能,特别是它基础设施功能的强弱。世界X强企业到中国来发展,首先会选择北京和上海,不是因为北京和上海的人口规模大、地域面积广,而是因为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是发展最活跃的地方。国外大企业进入中国都是以一线二线城市来区分选择的,一线城市一般都是一个较大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二线城市基本上是省会城市,三线城市基本上是区域副中心城市。这都与城市功能相关联,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功能。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准确、科学的城市功能定位上。从城市发展、资本流动的一般规律来看,一个区域的价值与产业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不同的产业会选择不同的价值区域,一个城市在区域中的价值也会因产业的分布而变化。换言之,城市的区域价值决定其产业结构,反过来产业结构也会影响城市的区域价值,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提升城市的区域价值,进而影响其它产业的选择和分布。一个地方的经济结构调整,不是由行政主导力决定的,而是由城市承载力和城市功能的强弱来决定的,核心问题是城市功能。X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城市功能定位问题,要从战略上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承载功能。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首先要对这个城市应该具备的功能、承载力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判断。从X现实情况来看,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物流中心和旅游目的地,通过我们努力是可以做到的,但有些中心是不可能的,还有X要建设金融中心,在现阶段也是有一定困难的。我们要组织专门力量对X与周边城市进行分析比较,使我们对X的认识和判断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二是产业功能。X要成为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竞争力必须吸附在产业上。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X必须要用国际化视野来进行产业功能布局,不能用封闭的眼界在小的范围内来谋划,更不能仅从我们现有的基础来确定产业。X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要从三个层面入手:第一是建设产业集聚区,在区域内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以集群发展展示我们的实力。第二是建设国家级园区,把高新区、经开区两张“国牌”打好。第三是建设国际性的园区,要在东津新区谋划布局新加坡工业园或者日本工业园。让X的产业功能,在区域层面上集群发展,在国家层面上有国家级园区,在国际层面上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园区。从多层面、高起点进行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三是辐射功能。集聚功能主要是对周边区域范围内的资源集聚能力,包括对区域内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的吸纳能力,对教育、技术等资源的可得性。强化集聚能力建设,形成资源聚集效应,才能对周边产生影响、形成辐射。也就是说,X只有成为吸纳聚集生产要素的“洼地”,才能成为辐射带动周边的“高地”。四是服务功能。城市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市民,一个是市场主体。城市建设就是为了满足人的生活和企业运行的需要。城市的各项功能都要落实到为这两个主体服务上,要通过汇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来满足这两个主体、两种活动的需要。做城市战略规划,一定要把承载功能、产业功能、辐射功能、服务功能作为战略定位首先考量的重要因素。城市的发展战略是一个质的概念,而不是量的概念,请国内外高层次专家帮我们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就是要借助他们对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格局、城市布局的研究优势,帮助我们回答城市发展方向、城镇体系建设、区域承载功能等问题。这些问题不搞清楚,不能做出准确的定位,我们就难以确定工作目标,甚至会引起很多的争论。搞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做城市发展规划,一定要有长远的战略思考和历史的方位感,就是要能看到X年以后城市往哪个方向发展,X年间城市要发展到哪个阶段,五年内城市能建设成一个什么样子。这种历史的方位感应成为城市的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和广大市民的共识。没有这种历史的方位感,城市建设是会走弯路的。总之,X要实现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首先要从战略上确定城市功能定位,要以创建功能性的载体、聚集功能性的产业、培育功能性的市场、吸纳功能性的主体为重点,通过增强城市功能来提升中心城市的竞争力。二、以“都市X”为理念,从整体上构建“大X”的城镇体系“四个X”建设,“都市X”是载体,是一个区域城镇体系。我们要以建设“都市X”的理念为指导,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完整城镇体系。第一,要坚持整城设计与分区规划协调统筹。首先要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形态和定位,然后编制城镇总体规划。X目前的规划缺少一个层次,就是农村和社区,这会带来很多问题。以城市近郊尹集乡来说,它现在已经在主城区规划范围内,将来必定会成为一个以田园风光为特色的文化街区,现在不规划好、控制好,将来肯定建设不好。从远郊区来看,农民在四、五年内可能还难以成为市民,但我们不能等他们成为市民后再来搞规划建设。不把农村、社区这个层次考虑进去,城区近郊、远郊区的城市化问题是不可能解决好的,建成的只能是“村民”新区,而不是市民新区。我们一定要有整城设计和全域规划的理念,要做包括中心城区、卫星城、特色镇、农村在内“四位一体”的城镇体系规划。同时,还要统筹协调城区、分区的规划。各个城区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又是我们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每个区的产业、街区,乃至所有的城市风格都是一样的,那么分区就没有意义;如果襄城、樊城、襄州以及未来的东津新城、鱼梁洲,都是一个同质化的小城市、同质化的小社会,那么X整个城市的竞争力就难以体现。要统筹规划和建设好每一个主体功能区,使之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第二,坚持中心城市与区域性城市协调规划。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以X为中心在市域外形成一个功能差异化的布局,再一个是,市域内按照比较优势对卫星城、卫星镇进行科学定位,形成产业配套的圈城和组群,形成城市功能的规模效应和互补效应。圈城解决的是综合影响力问题,组群解决的是建设成本的问题,这两个层面都要有战略目标定位。第三,坚持产业布局与城市建设协调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要有产业园加创新园、物流园、生态园、生活家园综合组团发展的规划理念。城市拥堵不是扩宽道路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新加坡道路很窄但不拥堵,它以一个商业中心为主体,沿轻轨布局了九个生活圈城,这些生活圈城以轻轨站为中心,中心外是生活圈,生活圈外是产业圈,X%的人生活所需要的,包括上学、就医、餐饮、购物等都可以步行解决。这就是产业布局和城市建设协调推进的结果。我们的东风家园建设要很好地运用和体现这个理念,商业街区、生活街区、工业街区、研发街区既相对集聚又有序分布,使X%的工作人员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可以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解决。要牢固树立产业布局与城市建设协调推进的理念,让这种理念深入人心,在最大程度上方便市民生活。第四,坚持历史文化和现代风格协调融合。X古城是我们的特色,是我们的资源,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竞争力。我们这代人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承担起传承和保护历史古城、历史文化、历史风貌的重大责任,要通过城市规划风格、设计风格、街道建设风格的区别,把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现代风格的体现有机衔接、统筹协调起来。目前,X古城内除古建筑复建外只能拆不能建,这一点做的不错,一定要坚持。而对古城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建筑也要限高,整个襄城全部限高不现实,但在目力可及的范围一定要限高,并且做到风格统一,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街区。X是南城北市,但如果简单认为樊城就要做现代商业也是不对的。现代风格要以历史文化做参照,一个商业街一定要有自己的商业文化。工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是相关联的,受教育程度和消费习惯是相关联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群消费理念是不同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会选择不同的消费文化。不同地域的人群由于受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消费习惯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做“北市”,要把樊城建设成为区域性的消费城市,一定要研究消费群体、商业模式和商业定位,包括其中蕴涵的商业文化都要考虑消费对象。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绝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要把这种理念体现到我们的城市设计中、渗透到我们的建筑风格中,通过我们每个街区的风格设计以及我们相关服务企业的匹配,建设不同建筑风格和能够体现不同消费文化的街区,引导人们选择不同风格的街区。在现代与历史融合的过程中,要先做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所有的开发建设要与这个规划相匹配,历史文化街区是主体,开发建设的建筑是辅助性的。要坚持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任何一个建筑都可以在今后不断地涌现,但历史文化建筑是不会重现的,任何历史文化建筑,哪怕它跟我们现在的经济利益价值产生了很严重的冲突,也一定要把它保存下来。坚持历史文化和现代风格协调融合,文化X才有依托。第五,坚持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协调配合。城市规划要靠城市的设计来体现。现在一些城市已到了设计城市的阶段,不再是规划城市。城市设计包括天际线设计、景观设计、街区设计、重要标志性建筑设计,以及高层建筑外立面设计等,要分街区反映城市总体规划的理念和意图。严格按照这种理念做,城市设计才能与城市规划很好的协调起来,更好地体现城市规划。X在做城市设计时,要重点考虑和突出三个片区:一是沿山,一定要做天际线的设计,否则城市建筑就会变成一堵墙,把山体遮得严严实实,城市的灵气就没有了;二是沿江,要能在江面上看城,在城里看江景,要让山、水、城更紧密的融合;三是沿城,就是要凸显X古城。这三个天际线的设计、景观设计,做出来后要提交人大讨论,今后包括一些大的项目规划都要提交人大讨论通过,并在市民广场做标志性、永久性的规划展,防止随意更改。三、以宜居城市为标准,从规划上完成由经济为重向人文为本的根本转变我们现在城市的多数规划都是从经济利益来考量的,很少从市民的角度来考虑,忽略了“人”这个城市的主体。宜居城市是我们长远发展的一个准则,这个概念从X年联合国二次人居大会提出后,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各个城市追逐的最重要目标。不管是幸福城市,还是国际化城市,最终都要是一个宜居城市。幸福城市是一种感觉,国际化城市是一个概念,而宜居城市才是根本标准。要让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的理念深入到我们城市建设者、规划者和管理者的骨髓,我们要建设一个家园式的城市,一个能增加市民归属感、幸福感的城市。比如,新加坡的雨水多,他们的车站与商场之间通常都建有人行廊道,而在地铁站口与市民相关的商业服务设施也是全部配套的,不会让人感觉到不方便。而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很少考虑这些问题。所以,建设宜居城市有几个方面的建设要提上日程。一是交通体系建设。X是一个“一心四城”、带状发展的城市形态。鱼梁洲是我们城市的绿心,是城市的客厅,如果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性,突出其“心“的地位,X的格局就会变成“一心四望”。一个被汉江分割的城市,一个带状发展的城市,交通通达性和便利性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还有,我们现在的规划是按照X平方公里来做,这是个阶段性的规划,长远来看,X平方公里是不够的,假如我们城市发展超出X平方公里,达到X平方公里,人口达到X万、X万,那么现在的内环线、外环线以及可能的中环线还能不能支撑我们的交通,如果不能支撑靠什么?现在的规划建设在X年、X年之后会影响到城市更久远的布局,我们现在就要有城市发展到X平方公里,X万到X万人口的考虑,要在这样一个层次上来谋划,要把城市交通体系作为战略性课题研究,制定规划。城区与城区之间交流的骨干通道,一定要以城市轻轨或城市快速车道为支撑,不可能通过公共交通来完成,比如,公共交通可解决樊城区范围之内的交通便利问题,而不能解决
本文标题:领导在2022年全市建设系统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稿范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811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