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党员阅读“红星照耀”读后感参考范例
品读红星照耀中国党员读后感参考范例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内部,了解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并且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经历,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下面是由网友整理上传的“关于品读红星照耀中国党员读后感参考范文”,供您参考,欢迎阅览。关于品读红星照耀中国党员读后感参考范文【一】《红星照耀中国》是震撼世界的成就,这本书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红军的真实情况。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生命危险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在延安,他解开了心里的疑惑。《红星照耀中国》中对人物的外貌刻画细致入微,如第二篇中,对周恩来的外貌描写,个子清瘦,中等身材,胡子又长又黑,外表却仍不脱孩子气,眼睛又大又深,富有吸引力。还有第三篇中对毛泽东的外貌描写,面容消瘦是一个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半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的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还描写了彭德怀,林伯渠等人,并配附大量照片,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影像。第三篇中还写了许多关于毛主席的事,表现了毛主席的性格特点,如毛主席在街上和两个年轻农民谈话,作者起先没认出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像中国农民一样质朴的人。他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生活简朴,甚至有些粗俗,而且不拘小节。作者还写了,毛主席对作者写的文章或者拍的照片,从来不加任何检查,使作者尽力弄到能说明苏区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材料,这使作者非常感激。流露出作者对毛主席的敬佩、赞美之情。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作品值得我们仔细品读。关于品读红星照耀中国党员读后感参考范文【八】《红星照耀中国》当时因为便于在“白色中国”发行才译成西行漫记的,坦率地讲,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这个名字,觉得更有中国革命的特色,更有力度,更有影响力和冲击力。今年有幸去延安等西北地区参观学习,所以对书中提到的很多景物都有直观印象,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时过七十年了,依然属于欠发达的地区,同事们去一趟“面子上”都有反应,依然是一地干渴的黄土和太阳能晒开石头的缺水区。翻开书本,心就平静下来了,作者平铺直叙、娓娓道来他的西部之行,而一个个鲜活人物跃然纸上,一幅红色苏区斗争图浮此刻眼前。作者运用欧美作家善用的描述的手法,以平视的角度,朴实的笔触给我们讲述着那段历史。朴实的语句却将东西方文学的区别体现的淋离尽致,当时这样的文章就应算作新闻或通讯了,而在这天就是一部传记了。朴实的语句却感觉别样而新鲜,外国人看中国的革命对每个读者和关心中国的人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还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别样情景和人物的吧。“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这是对周恩来同志的描述。“我开始有一点点懂得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这样长期地、这样毫不妥协地、这样不象中国人地进行战斗。”这是作者对中国革命的初步认识和认同(当然象中国人地战斗我们不明白是一个怎样的战斗)。“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这是对伟人毛泽东的描述――是一个喜欢憨笑的人。从他的记叙中也让我们看到了极为难得看到的、很有点神秘色彩却极为悲壮的西路军的有关资料。西路军的很多故事、当然也包括很多女红军战士惨烈经过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在中国革命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当年的残酷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而那种信念、意志也令我们不能望其项背的。如果你感受过西北的风沙,有幸、有缘你可能在宁夏、青海依然能听到当地百姓将一种树叫“红军杨”,折断树枝略呈红色的液体慢慢地渗出来,百姓们说那是当年红军的鲜血,每一节树枝中间有一个十分规则的、鲜红的五角星,百姓们说那是红军当年头上的红五星。这个故事是我听来的,我们无须去分辩真假,而那段悲壮、惨烈的历史却是真实的,至今放在档案里、在百姓中间口口相传,而经济仍欠发达或者说贫困的当地百姓对红军的那份感情言语间听来让你落泪,你是男人也会的。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吧,珍惜这天所拥有的,跟一位美国人――斯诺一样深爱这片红色土地或者说更爱这片土地,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关于品读红星照耀中国党员读后感参考范文【二】我原本以为《红星照耀中国》和《红岩》这本书差不多,但读了之后我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美国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红区,解决了世人心中的疑问。当我从埃德加·;斯诺的笔下得知当时白区人民对红军的看法时,我不禁会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有些愤怒,共产党何时抢劫百姓?何时烧毁房屋了?不过这也是情有可原,毕竟当时国民党百般刁难共产党,又怎会让共产党的丰功伟绩传入百姓耳中。虽然陕西的苏区在开创时期特别艰苦,农民们被沉重的税钱压得喘不过气,但在陕西解放后,百姓与红军团结一心,这才使得红军得以在国民党的五次围剿中获得突围,当然,成功突围的原因还有红军详细而精湛的作战计划。作者又通过介绍红军在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大渡河与国民党作战的经历,体现了红军战士们不怕牺牲、奋勇拼搏的英雄气概。《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红军读书识字了,在当时,日本的飞机随时都会投下原子弹,红军与许多红小鬼却不害怕,他们照样读书,照样写字,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既不需要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也不需要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保卫祖国出一份力。《红星照耀中国》是一本经典的纪实文学作品。书中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日本捏造事实的行为使中国人民为之愤恨。埃德加·;斯诺能在乱世中保持清醒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尊重他本人,《红星照耀中国》传达给我们他的这一种清醒,真实、生动得使我喜欢。关于品读红星照耀中国党员读后感参考范文【三】近日,我读了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一本书————《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里面记录着的那些可敬的红军战士们和我党中央负责人的“赤色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令我心潮澎湃。这本书讲的是美国记者斯诺在中国做采访的各种所见所闻“用事实说话”,记录了1936年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当时的真实情况,介绍了红军将领们的趣事,以及斯诺自己对红军的看法和客观评价。让西方人第一次了解“红色中国”。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红军战士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新中国,一次次地拼搏、奋斗,甚至献出他们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时,我又想起20xx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的党,我们的先烈们经过艰苦卓绝作文的斗争,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新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让我们的祖国得以重新焕发活力,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发展成如今这样一个安宁、祥和、强盛而自豪的中国,这不正是靠红军战士们英勇爱国、永不言败的精神和出生入死大无畏的战斗换来的吗?这不正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拼搏而来的吗?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是为我们的党和我们的红军先烈顽强拼搏的精神,更是为现在繁荣昌盛的中国!作为新时代“赤色少年”,我们更应该向革命先烈学习,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一定要把先辈们的“赤色精神”继往开来,并发扬光大。我们必须发愤图强,让“赤色中国”更加繁荣昌盛,更加美丽,更加辉煌!关于品读红星照耀中国党员读后感参考范文【四】当年高中是3+1模式,我记忆力不好,就不敢选历史。历史科目实在太多东西要记了,什么人名、地名、事件,最可怕的就是一堆堆的年月日。于是理科不好的我就只能读政治了,只需记观点,然后加自己的理解,就这么混着混着熬上了大学。所以这样的我对很多历史事件都是很模糊的,大多数情况下,只记得一些事件和几个人物就不错了。暑假里,拿起我计划阅读的第二本书《红星照耀中国》。对于这本书的名字,其实在去年的教研课上,南沙区曾请来了北京海淀区搞深度学习实验学校的相关老师来给我们上课,当时上的就有《红星照耀中国》的读书指导,当时对新版的部编教材还一脸懵逼的我,误以为这是老师自己推荐给学生的一部红书,没想到,在本学期末要布置暑假作业时才发现这本书是列入了八年级上册必读书目。呵呵,能来个眉头上有三条竖杆的配图吗?言归正传,拿到书后,看了一下封面,我又尴尬了。这本又红又专的书竟然是一个外国人写的,一个名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写的。我们知道,记者的职责就是如实地报道事实,这让我开始对这本书发生了兴趣。它不是鲁迅笔下那些所谓国家统治者雇佣的文人编写的正史,而是一个来自美国的,有着强烈自主独立风格的作者写的。从书的序言可以得知,埃德加·;斯诺在1928年,也就是在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时,他就来到了中国担任各类报纸的助理编辑和特约通讯员。1930年后,他为采集新闻,遍访中国主要城市和东三省、内蒙古、台湾以及日本、朝鲜、荷属东印度。在此期间他和鲁迅、宋庆龄以及一些中共地下党员有所接触,他也是首先把鲁迅作品介绍到西方的人之一。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斯诺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其实他所问的也正好是对历史不了解的中国人所想问的,当然他问得更深入。所以在第一篇章就用了6页去罗列他所有的疑问,这样也便于读者带着疑问去读,能把作品读得更透彻一些。)六月间由当时的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了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他达到了目的,他有幸和毛泽东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还跑到前线去,了解真正的红军战士。最后又冒着重重炮火回到了北平,第一时间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篇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然后汇编成一本书,书名就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在国外发行时叫《红星照耀中国》,而在继续进行新闻封锁的国民党统治区里发行是不可能的。在当时所处的环境里,中译本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作为掩护。有了这样独特的经历,斯诺爱上了中国,他对中国的感情绝不亚于任何一个本国爱国者。根据斯诺的遗愿,他的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北京大学内,这是他1936年去西北探险旅行的地方,也是他整理《西行漫记》的地方。带着斯诺无法理解的疑问,也带着自己懵懵懂懂的了解,我开始了一趟浏览革命先辈英雄事迹之旅。在我的读书笔记里显示,我是从2018.7.23开始阅读本书,到2018.7.31阅读完毕,30万字的阅读量,就有了满满16页的红色笔记。我也整理了一下,我感兴趣的话题,大概有6个。下面就逐一来谈谈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认知和感悟。革命家对父亲的憾恨常言道,父爱如山,父爱深沉。但在某些革命家的父爱却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让人沉重、窒息憾恨的。先来看新中国开国主席————毛泽东的父亲。在书的P119页,了解到毛泽东父亲毛顺生,由于会做点小生意,就由贫农变为中农,最后变成富农。家里条件不差,但这位父亲对待他的妻子和孩子像长工一样,必须到地里干活。即使到每月十五对雇工们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下饭吃,而孩子们却不给蛋更不会给肉吃。连送孩子去读书的目的也是很势利,是为了回家记账之用,或者是帮助他打赢官司。因此他们家分为两“党”,一党是他父亲,执政党。反对党的有毛泽东、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从父亲身上,毛泽东学会了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这大概就是毛泽东能一直革命的萌芽吧。在他读长沙师范学院的最后一年,毛泽东的母亲去世了,毛泽东就更不想回家了。由此可见,毛泽东的父爱对于他来说真是微不足道。接着再来看中国十大元帅排首位的朱德父亲。在书的P359页,他对自己父亲的评价是:“我自己的父亲待我很坏”,至于这个穷苦佃农父亲对他如何坏,并没有细说。值得庆幸的是朱德后来过继给一个伯父,伯父却爱他如同亲生儿一样,还送他上学念了六七年的古书。最让人心寒的就是中国十大元帅排第二位的彭德怀父亲了。在书的P274页,彭德怀出生富农,但6岁时死了母亲,他的父亲续弦后,后母憎嫌彭德怀,因彭德怀在私塾受不了老师常挨打揍了老师一下被老师在本地法院告发,他的后母就把他从家里赶了出去,但他的父亲并没有站出来为他说话,而是把他送到他喜欢的一个婶母家去了。这位婶母
本文标题:党员阅读“红星照耀”读后感参考范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8177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