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黄金时代观后感文本参考
黄金时代观后感文本参考电影《黄金时代》以虚拟采访的形式,集合了萧红亲友的回忆,按时间顺序再现了她的人生轨迹。以下是网友分享的相关范文实例,供大家参考和研究。欢迎阅读。黄金时代观后感文本参考【一】看了汤唯出演的《黄金时代》,心情低沉了许多。三个小时,把萧红的一生创作之路讲完,从逃婚到抛弃,从甜蜜到分开,从苦痛到病逝,我不知道用该用什么词来形容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的她。也许沉默是最好的形容了。她遇见的那些文学创作者,萧军,鲁迅,胡风,端木等等。他们每一位都影响了萧红的一生。有人说萧红的作品没有灵魂,可她把一切写活了。大地,植物,窗户,天空,黑暗,贫穷,甚至苦难。他们活生生的存在在那个年代里。难道这些没有灵魂吗?是的,他们都有。那个年代里的文学派,每一步走的都是艰难的。原本以为三个小时的内容会转眼即逝,可我却忘记了自己是文学爱好者,可我低估了自己的灵魂。在同三个小时的分分秒秒流逝的光阴里,我已经身入其中。他们的一言一语,他们的神态表情,都已经藏进骨髓里。我本想遗忘这样的苦难之剧,最后还是想要在鲁迅先生和萧红的书里,探个究竟。早年间,没时间读书,如今有了时间,却不知从谁读起,鲁迅还是朱自清?萧红还是莫言?史铁生还是周国平?瞬间没了头绪,文学体现的从古至今的精神,文学探透的是人的内在。无论那一样,那个时期,他们出现的刚刚好。拯救了世界,拯救了黑暗与贫穷。历史的长河,我们已到达不了,也无法到达。有些东西走了,就不再回来了,像萧红。有些东西还能留下来,像创作。你问我走到那里了,我会轻描淡写的回上一句,信仰的周围。怀信仰的人,早已被撕扯的已无模样,或血肉模糊。我又该去哪里寻他们呢?人间,天堂,还是地狱。认真找了三个小时,文豪们依旧没能出来。也许是真的找不到了,那就停下脚步吧。不,好像还不能停下,听说鲁迅还在故里等着呢!黄金时代观后感文本参考【二】曾经问过,张乃莹为什么取笔名为萧红。那个时候我知道了萧红萧军的爱情。我愿意将爱情想得美美好好,凄凄烈烈,仿佛只有那种痛彻心骨才能够反衬出爱情的无比伟大。其实,爱情从来不是为了伟大而生,爱情应该是亲近和相守。很可惜,一个美丽的爱情的爱情故事没有一个美丽的结局。我曾经想过,为什么有人会毅然离开自己的爱人,最后却和一个不那么爱的人结婚相守一辈子。《黄金时代》中张乃莹说,“筋骨若是痛得厉害了,皮肤留点血也就麻木不觉了。”她说,她想过普通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可是,她回看自己的人生,却只能说,她的朋友都是萧军的朋友。她初始对压迫的反抗来源于爱情,在她开始反抗追求自由的那一刻恐怕不曾想她热烈追求的爱情会让她伤痕累累。爱情,是灵魂间相互触碰擦出的火花。命运以不可逆转的方式的将偶然变成了现实,命运以不可更改的可能的将那小小的事情变成改变人们一生的事件。世界上没有如果,因为每一个小小的点每一个人身上发生一个如果那么就将会衍生出无数的世界,于是,有着如果的那一点只能存在另外一个世界。就在时间的那一点,在那个破败不堪的x旅馆中的杂货屋中,张乃莹与萧军命运的相逢。如果只是擦肩而过,那么不会有之后。如果只是聊聊寥寥,那么不会有之后。恰巧留了下来,恰巧看到了那画,那诗。爱情,是患难中相互扶持的亲密。我问,如果爱情没有经历那么长时间,是否会有分离时的撕心裂肺。我问,倘使两人没有无穷无尽的共同往昔,是否还会恋恋不舍,念念不忘。爱情依旧那么具有勇气,她让陷入爱中的两个人可以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爱情依旧那么坚持,她让陷入爱中的两个人可以无怨无悔,百折不挠。可是,爱情是什么?为什么又会让人在幸福甜蜜美好之后沉沦于伤心痛苦的海洋?没有人可以妄论他人的爱情,因为爱情的复杂连当事人也无法看清。没有人可以批评他人的爱情,因为爱情永远没有对错,爱情留下的只有甜蜜痛苦,痊愈伤害。寥寥的几个人在电影院里的昏黑中坐着,三个小时我就在那里看着,想着,整场电影我都在想一个人,在结局的时候又想起了另外的一个人。其实每一个情节我都和自己对号入座,于是写了删,删了写,最终写下这一篇不带有自己生活的文字。让自己谨记,命运的每一次相逢应该有一个足够美好的自己去迎接,命运的每一个美好自己应该倍加珍惜。黄金时代观后感文本参考【三】在看电影前我总喜欢看一下人物背景,我认为这样能够更好地感悟人物的灵魂。在百度百科上看到萧红的资料时,还是被惊到了,我并不惊讶于她的文学成就,毕竟文学家比比皆是,而是她的勇气彻底征服了我。在影片中,她有三段坎坷的爱情,在文学中她意气风发,纤纤玉指便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她的《生死场》《商市街》充分体现了她的文学天赋。聂绀弩就曾说过,萧红是用自己的天赋在写作,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商贾小贩还是风流政客皆栩栩如生,有血有肉;而萧军是用他的刻苦努力在写作,虽然文章深刻,但缺少一些灵气,整体来较,萧红的文学造诣确实是高于萧军的。影片中萧军也曾因这些话而疏远了萧红,造成了二萧在感情上的隔阂,而这些,萧红自己是不知道的。许广平女士在描述萧红时说过:萧先生是感情胜过理智的一个人,别看她在文章中天马行空,在感情中却失去判断。无论是她为了追求自由而私奔,还是在王恩甲抛弃她而去时自己仍旧期盼并一味相信他还会回来一样,她在爱情中深深沉溺并乐于其中,不能自已。也许这也是她的福分,毕竟有些人一旦受伤,便会关闭心门,这正是萧红的勇气所在。萧红的一生跌宕起伏,一直在逃亡中度过,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光,是她最美的时光。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现在我仍记得影片中的萧红在萧军对她逐渐冷淡,并有情敌出现之时,曾问过萧军:如果我没有你所期许的才华你还会喜欢我吗?萧军是这样回答的,怎么会呢。也许正是因为这句怎么会呢,因为爱情,才把萧红从现实的窘迫中拉到文学的路上,并使她越走越远,萧军无疑是她文学上的一大助力。二萧因文学而相知相恋,却并没有相守。二萧在最美好的时光相遇,相遇是命中注定,分开更是宿命。萧军的大男子主义和敏感自我的萧红,注定无法相守,其实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却更希望萧红这段刻骨铭心的感情能有份安稳,可是现实终归是现实,美好仅仅存在于憧憬之中。看完黄金时代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萧红的决绝与坚强。作为一个女性,她私奔,追求自由,被抛弃,却仍有一份无可奈何的乐观去面对生活,孤独无依的生活;作为母亲,两次怀孕。却没有一个孩子在她身边,不是生活所迫,将骨肉送人,就是在逃亡中在黑暗中看着襁褓中的婴儿,内心却无比的孤独与寂寞。在医院的病床上,她脸色苍白,嘴唇紧闭,却有神经质一样的笑声,不知是讽刺还是苦笑。所幸,文字一直陪伴着她,在她孤立无援时,她用文字描述着世间的美好,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勇敢坚强,不管是爱情还是生活。破陋的瓦墙,糟乱的摆设,窘迫的生活,每日食不果腹。时刻逃亡,从北方到南方,从x到x。坎坷情路,汪恩甲,萧军,端木,还有陪伴她最后一段时光的骆宾基,究竟谁才是她最后的归宿,我们无从知晓,只能从她的文字中体会灵魂深处的声音。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够保持这样一颗单纯的心,说到这,我好像听到萧红对着远方自言自语:我只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写作,仅此而已。可是那个时代不允许,就这样,四处漂泊,她的文字好像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越发的精致,扣人心弦。我就像他划过的一根火柴,转眼就成为灰烬,然后他当着我的面划开另一根火柴。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何如此悲凉?萧红亦如那根火柴,在她的黄金时代邂逅了美好的爱情,即使没有结局;短暂的一生如烟花般绚烂却又一闪即逝,当她走在荒凉的街道是苦笑,还是黑暗?影片中曾演到萧红独自一人在屋内时,便关掉所有的灯躺在床上,只在头顶留下一个摇曳的蜡烛。她便制作手影,或大或小,或宁静或活跃。满屋的寂静,只有墙上的影子在黑暗中跳跃,照亮了她那苍白的脸颊。这情景,不禁让人感到心疼,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萧红曾对朋友说,自己的一生走的是败路。她感慨: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下面这句话。便是一语成箴:不错,我要飞,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我会掉下来。她反抗家庭,逃婚,同居,未婚先孕,在三十年代的东北小城,足以惊世骇俗,但与此同时她又强烈的追求自由与爱情,追求一生的归宿。在待人接物上,她的幼稚与任性也为她的一生埋下了伏笔。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遇人不淑,颠沛流离。这十六个字准确的描述了萧红的一生。一次次的抛弃与背叛,这是她作为一个女性的不幸,也是新旧道德下积压的不幸,更是混乱时局下必生的产物。我们不知道历史中真实的萧红时怎样的,只能从文献中了解她的一些生活片段,拼凑出她那伟大却又短暂的一生,感叹她令人心痛的过往,沉浸于她笔下的文字,看着她似一个幽灵在荒芜的街道飘零,在精神世界里徜徉,在现实中勇敢顽强的生存。是的,生存,因为在动荡的年代,在文化高压的政策中,没有生活,只有生存二字可以形容。有人说,这部影片过于诗化,虽然唯美,却不符合大众的口味。而我们是无法使历史上的人物符合我们的想象的,因为那是活生生的人,有经历有情感的动物,而非美好的憧憬。我们无法看到真实的萧红历史重现,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演绎,通过故事回味那个被成就和被毁掉那个女子,在胶片上领略属于她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观后感文本参考【四】这篇文章得定个基调。不然下文如何写其不满和不足,我觉得这是一部算伟大的作品,一个可以被当作教学片的电影。所以我突然想写观后感,题目也正儿八经地写”观后感“。只是想记录下现在的感受。最近老觉得记忆力容易减退电影将近三个小时,节奏不算快,不能说拖沓。萧红的前两个男人都一笔带过,萧红的朋友们(可能都算萧军的朋友们)一个接着一个出现对着镜头,如同旁白一样衔接着一个个画面和节块。叙述手法直叙倒叙闪回,每个人的台词几乎都能找到出处,每个人的闪回都有寓意,每段遭遇都有人出来说两句,但多数都是“萧红之迷”。说实话,刚开始是有点闷的,不过是个文艺女青年的叛逆爱情史罢了。直到鲁迅先生出来之后,三个小时感觉慢悠悠慢悠悠地静静流淌,偶尔波折。我基本每十五分钟换个姿势,要么前倾,双手扶椅把;要么后仰,双手报臂;要么端坐,双手撑在椅臂上,双手护交托在鼻子下。并没有昏昏欲睡的沉闷。只是我坐姿实在耐不住一个姿势的久坐。我对许鞍华不那么追崇,以至于我突然发现其实我看过她几乎所有的电影。这样如此,觉得这应该算是个好导演吧。黄金时代观后感文本参考【五】大多数人的是被时代推着走,而在这个电影里的萧红是走在自己的黄金时代。有人说,电影里没有时代,只有人物。这不正是编剧和导演所要的吗?只是大家习惯了用男性视角看大时代,看大开大合,看热血沸腾。而一部女性视角的电影就让大众觉得冗长、不适、冷淡。她是如此追求自由,她背叛家族,她怀着孕抽烟,她跳窗逃走,她把第一个孩子送人,她给鲁迅寄去生死场,她只身去日本,她说她只想找个地方好好写作,她不想政治,她随意花钱给高额的小费,她第二个孩子的莫名死去,她为自己的肿瘤手术签字。她有小女生的烂漫和脆弱,也有女人的坚韧和柔软。她在漫天雪地里说,鞋带散了,带着少女的顽劣的态度。她在火车的窗口深情地劝箫军跟她一起走,带着女人独有的温柔。她挡在端木的前面,面对动手的箫军,带着她独有的侠女的气度。电影里说,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个异数,大家都在写革命,她在写故乡。而当多年后,人们远离了战争的满目疮痍,才发现这颗明珠般的作品。电影里的萧红用一生都在证明她这种逆时代洪流的性格。最开始,通过鲁迅讨论x左倾作家就是墙头草的时候点了一次,当她在日本的“黄金时代”的时候,她说她在笼子里又点了一次,当她选择懦弱的端木的时候再凸显了一次,而对《呼兰河传》的评价继续点题。记得妹尾河童在自传体小说里《少年H》有这么一段:“H观察人们接下来会怎么做,发现众人都很巧妙地随波逐流。就如同H潜入海中所见到的裙带菜一样。裙带菜会随着潮流晃动而不抵抗。可是根部仍然附着在岩石上。或许应该活得像裙带菜一样才自然。“不过我办不到,我不要当裙带菜,我又得继续当抵抗水流站立的木桩了,”H心里想。现在我们也是一群裙带菜。”成长好像是一个妥协地过程,而在大时代里,萧红却没有做裙带菜,没有随波逐流,她安静柔韧地坚持自己的写作,像一个木桩一样。尽管一路漂泊,从呼兰河-x-x-日本-x-x-x-x-九龙-港岛,她却一直没
本文标题:黄金时代观后感文本参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8732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