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参观塞罕坝林场的心得体会范文八篇
参观塞罕坝林场的心得体会范文八篇参观塞罕坝林场的心得体会篇1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考察调研,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他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年轻干部要静下心来,认真品读“塞罕坝精神”,在品读中感悟精神伟力,用实干笃行、无私奉献,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谱写新篇章。品读“塞罕坝精神”,牢记使命践初心。1962年,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建设者们听党召唤,从全国18个省份集结,豪迈上坝,他们将青春和热血洒在了塞罕坝。那时的塞罕坝“风吹沙起人烟稀”,塞罕坝的建设者们“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建立起机械林场,防风阻沙蓄水源,用一生的坚守践行初心,逐渐改善了塞罕坝的恶劣环境,让她变成了“美丽的高岭”。塞罕坝的建设者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年轻干部享用不尽的人生宝藏。步入新时代,我们更要传承“塞罕坝精神”,在牢记使命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一线,为建设绿色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品读“塞罕坝精神”,实干笃行谱新篇。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塞罕坝的建设者们点燃信念的灯,持之以恒在实干中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好、生态效益优、社会效益佳的绿色发展之路,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步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年轻干部要谨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发扬实干精神,勇于探索和创新,勇于走别人未走过的路。相信“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精品”意识,做到心中有航向、肩上有责任、脚上有力量,不断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品读“塞罕坝精神”,无私奉献再前行。59年前,塞罕坝的建设者们心中怀揣祖国和人民,辞别家人来到这里,用“此心安处是吾家”的心境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绿色的种子,用无私奉献的汗水浇灌生命之树,日复一日终将沙海变林海,创造了“人间奇迹”。年轻干部要明白世间的每一项工作成就的取得,都不是靠吹吹打打、说说笑笑就能获得的,需要我们在岗位上不断地付出。那些不愿做艰苦细致的工作,贪图安逸,害怕吃苦,下不了劲,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的干部,必然不会有所作为。立足本职,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品格,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新的业绩。参观塞罕坝林场的心得体会篇2“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塞罕坝精神的形成:1992年在塞罕坝建场30年之际首次提出“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塞罕坝精神。2022年凝练提升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想知道是什么模样,就请您到塞罕坝去瞧、去观赏那里被誉为“中国绿色明珠”和“华北绿宝石”是人间仙境、休闲度假的天堂可60年前的塞罕坝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它是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的荒原人们形容它“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叹吁它“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您一定在想,是什么让塞罕坝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是谁把塞罕坝沙地荒原变成了林海绿洲60载时光,一轮花甲,是三代塞罕坝人的奋斗创造了这绿色的奇迹,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牢记使命“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这是塞罕坝天然生态屏障的地域使命更是塞罕坝人垦荒造林、守护家园的历史担当这伟大的使命之旅于1962年开拔,在党的号召下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当地干部群众组成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369人队伍,开始了最初的艰难拓荒艰苦创业“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在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带领下,年轻的创业者们“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从“六女上坝”无悔青春的选择,到“望火楼”夫妻一生的守望从爬冰卧雪石头缝里栽种树苗,到起早贪黑顶风冒雨修枝防虫塞罕坝人身上处处彰显着艰苦创业、拼搏奋斗的使命担当绿色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共辉煌如今的塞罕坝造林面积达115万亩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和55万吨氧气释放更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以众多绿色产业实现了绿富双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塞罕坝树起了奋斗标杆万顷碧波之上,绿色发展的旗帜高高飘扬金秋八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在王尚海纪念林,塞罕坝精神发源和百万亩林海起源的地方嘱咐我们: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松涛声起、林海回响,似在久久鼓掌值建党百年,礼赞塞罕坝精神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用奋斗创造绿色辉煌参观塞罕坝林场的心得体会篇3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它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60多年来,塞罕坝由解放前夕“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蜕变成了“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天堂”。如果把这里的树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总书记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党员干部当发扬塞罕坝精神,以奋斗之我,赓续百年荣光。把艰苦创业奉为内核,永葆“咬定青山不放松”之斗志,做林场的实干家。1962年,面对“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塞罕坝林场人没有“小我”的私心牵绊,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神话”,树立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生动范例。正是有这股“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韧劲、拼劲、闯劲,让塞罕坝人拿下了“娄山关”,攻下了“腊子口”,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为世界创造了“中国牌”的人间奇迹。共产党员们当发扬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的精神,赓续塞罕坝人的红色血脉,满怀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汲取力量,发扬光大,在党和国家的伟大征途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绿色发展视为支撑,满怀“但令四海歌声平”之情怀,做林场的行动者。“地球卫士奖”“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这一系列骄人成绩的背后,是塞罕坝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久久为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60年来,接连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这是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情怀和担当。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沙地可以变成林海;为了人民,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干下去;为了人民,“不惜一切代价”逆行出征。依靠人民,让人民成为党最坚实的底气,才能无往而不胜,我们才更有力量面对坚若磐石的苦难,并战而胜之、攻则必克。把牢记使命化为动力,涵养“不破楼兰终不还”之初心,做林场的坚守人。60年代的塞罕坝,环境十分恶劣。刚建成的林场没有医院,没有娱乐设施,甚至连粮食和房屋都缺少,但建设者们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劝退,涌现出“六女上坝”“望海楼”“夫妻哨”等牢记使命、冲锋在前、无悔坚守的红色故事。“绿色奇迹”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而是“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奋不顾身、毅然决然。共产党员当牢记使命,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风雨不易其志,磨难不改其心,以过硬素质涵养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政治品格,筑牢用勇于担当的职责使命。把初心化为砥砺前行的力量之源、定力之基,在坚守精神高地中不断提高政治“三力”,用奋斗书写人民答卷,用实干擎起时代大旗。参观塞罕坝林场的心得体会篇4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近60年来,塞罕坝林场三代人扎根高寒坝上,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从荒漠到绿洲,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沙地变成了百万亩充满诗意的林海,用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为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示范和不竭力量。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建设生态宜居的大美乡村是本质的要求,也是对乡村的美好愿景。作为践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党员干部要传承和发扬塞罕坝精神,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初心”为引、“奉献”为行、“生态”为本,共同绘就美丽乡村最美色彩。“初心”为引,始终牢记乡村振兴历史使命。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核心。走进塞罕坝,我们看到荒漠沙地变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华北绿肺”,最根本的就在于塞罕坝林场三代人听从党的召唤,始终牢记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党成立以后,就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把为广大人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初心”。因此在乡村振兴中,我们要坚定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初心,积极主动沉下去,扎进村子、甩开膀子、蹚出路子,以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以使命鼓舞奋发的斗志,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想方设法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用实际行动做乡村振兴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奉献”为行,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干事创业。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支撑。走进塞罕坝,我们看到当年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建设者从全国18个省份而来,他们吃黑莜面、喝冰雪水、睡地窨子,通过不懈的艰苦奋斗,打造出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基地,创造了人类奇迹。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这是一项更加艰巨复杂的任务,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像塞罕坝林场人那样扎根奋斗的土壤,挥洒无私奉献的汗水,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迎难而上、挺身而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久久为功,不断攻克新难题,用奋斗雨露浇灌出乡村振兴之“花”。“生态”为本,始终践行绿色发展持续道路。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底色。走进塞罕坝,我们看到林场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职工年均收入10万元,引领带动周边乡镇发展农家游、手工艺品、土特产品加工等产业,每年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成为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从因林而生到与林共进,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生动实践,展现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美好图景。“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在乡村振兴中我们要牢牢把握“绿色生态”这个最大优势,在守护好绿水青山这一金山银山的大前提下,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让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财富,把更多“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空气清新、富饶美丽”的塞罕坝呈现在人民面前。参观塞罕坝林场的心得体会篇5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考察调研,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并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品读塞罕坝精神背后的“变色路”,弘扬塞罕坝精神,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谱写新篇章。寒来暑往,塞罕坝由“黄”变“绿”。塞罕坝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汇地带,辽金时期本是“千里松林”,由于过度开垦,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已变成“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1962年,以青年为主力,来自18个不同省份的369名建设者们听党召唤,背起行囊将青春和热血洒在了塞罕坝上。“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塞罕坝气候恶劣、缺食少房、偏远闭塞,369份美好的憧憬与残酷的现实相碰撞,369份坚定的意志遭受着严峻的考验,他们攻坚克难,不断探索,踏出了一条适合塞罕坝的造林路,不断提高造林成活率,从“一棵树”到“万顷林海”,将“尘沙飞舞烂石滚”的荒原建设成为115万亩“世界最大人工林”。三代传承,塞罕坝由“绿”变“白”。塞罕坝逐渐从“黄色”变成“绿色”,可这群塞罕坝人的头发却逐渐变成“白色”。三代塞罕坝人用生命和汗水植就着塞罕坝林场,“林场还没有建成,死也要死在坝上”的老书记王尚海是塞罕坝人苦干实干、勇战一线
本文标题:参观塞罕坝林场的心得体会范文八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9407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