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论讨论——读《什么是科学》有感
参考资料,少熬夜!论讨论——读《什么是科学》有感关于讨论——阅读《什么是科学》的思考关于讨论——阅读《什么是科学》的思考原创:水千里写在前面的话作为一本好书,《什么是科学》是绝对值得一读的。得幸群友推荐,最近细细阅读,颇感畅快淋漓,以致手不释卷(其实是放不下手机)。但作为读后感想,这篇文字也许略显跑题。自然不是因为对书的内容无话可说,而是由书中的论述,引起对“讨论”这个话题颇有所感,所以不管切不切题,权当一篇感想记录罢了。本文试图回答关于讨论的四个问题:何为讨论?讨论为何?如何讨论?讨论何如?都是平日在群友讨论中所见所感的一些浅显的想法,借此机会提出来、说明白,为的是在这些问题上与朋友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之意。正文在当下网络时代,在各种形式的交流过程里,总是司空见惯一些热闹得一塌糊涂的话题讨论。大多数讨论在我看来都没有太大的价值,也得不出一个有意义的结果,往往的结果反倒是演变成争吵、抬扛以至于气急败坏、人身攻击,最后一拍两散,落得个一场闹剧的结局。为何会如此?undefined或许参与讨论者自身的学识、所知道的事实、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有较大的差异,而每个人的秉性、心态也各不相同,所以导致讨论的过程里,出现自说自话、文不对题、剑走偏锋、抬扛置气……凡此种种,当然不会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和观点,更别提能够从中受益了。此文对讨论所下的定义,或者说对讨论这件事本身所界定的范围,是这样一种界限:理性的话题和讨论方式是唯一的界限,除此之外,别无界限。何为理性的话题?如《什么是科学》中的一句话:真正的问题都是有结构的。换句话说,理性的话题是对现实世界问题的结构化分析之后,提出的有明确定义、范围、前提条件和预设的问题。20169211350593870.jpg明确的定义和范围是为了避免讨论的各方对问题本身理解的不一致,在不一致的理解之下进行讨论就是毫无针对性的,于是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有各的道理,但却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有了明确的定义和范围,也必须清楚的说明讨论的前提条件和预设,因为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前提条件下,是可以得出参考资料,少熬夜!截然不同的结论的。对所讨论的问题的定义、范围、前提、预设,构成了问题的语境。在相同讨论语境下,讨论才可能“在理性规则的指导下拓宽一个问题的逻辑空间。”(《什么是科学》语)所谓的理性规则,是出于对问题本身及其内涵的扩展的合乎逻辑的、对事实和推理进行的归纳、演绎、补充和总结,是理性讨论的必然方式。正是由于理性规则所要求的逻辑性、客观性和知识性,自然而然地会使得参与讨论者可以、也必须采取符合科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诚实的表达自己内心对于问题本身的看法,并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坦率的剖析自己对问题的真实想法,昭昭于天下:不明白的地方就是不明白,无需为了撑面子而强词夺理,也不必不懂装懂的掩盖自己的非逻辑、非客观的非理性思路;觉得有道理的就是有道理,不屈从于权威和外部压力,有强大的自信心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知道的事情就是不知道,以开放的心态和审慎的态度去接纳一切事实基础,并将之融合进自己的思路之中,借以完善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觉得对方不对的地方就提出来,用符合逻辑的思考审视问题的所有方面,包括观点、论据和结论。cbdec9ef5a.jpg当然,也不是所有讨论的主题都能够如数学定义一般给予清晰的界定。这就像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什么是科学》里提到:“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从来就是模糊不清的,而且这个模糊不清的界限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明确划定科学的界限,只会窒息科学的自由和创造精神。”对于讨论也是一样。对于这样的界限模糊,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就尤为重要。科学的态度应当是一种开放的、严谨的、符合逻辑的思考方式的态度:用开放的心态去倾听、不以感性模糊事实、不以权威压迫异见、不以耍无赖而避重就轻,对一切未知的、与己不同的严肃观点都必须采取宽容和接纳的态度;用严谨的手段去研究,既不轻信所有客观事实,对一切所谓的事实报以怀疑的态度,并求之于理性的分析和考验,也不苛求对方必须事无巨细无所不知,一起审慎地剖析理性分析的逻辑和结果;用逻辑的方式去思考,对不明确的地方不能视而不见,而是要把它放到逻辑的放大镜下细细琢磨,使得一切疑点都符合逻辑,哪怕是再荒谬的结论,只要是事实,其内在必然有符合逻辑的脉络可寻。正如书中所言:“结论是否荒谬并不要紧,关键是论证是否符合逻辑,符合理性的推理规则。”screen640x960.jpg在讨论里,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看似绝对正确的观点,却是毫无用处的废话,对讨论的主题毫无帮助,不求严谨的逻辑思辨,不去审慎的思考推理,动辄显而易见、或者某参考资料,少熬夜!位权威如是说,或者古人有云之类的,如此不看具体问题,不去分析具体情况,那么讨论到微枝末节非此即彼的地方,自然就蒙圈了。理性的讨论带来的是科学的精神的呈现,科学的精神是一种无畏的、坚定自信的精神,只要是对的、符合逻辑和理性思维的观点,就应当无所畏惧。正如《什么是科学》书中所言:我们“至今也没有解决科学创新所需要的“冒尖文化”与我国传统“中庸文化”的冲突。”众所周知的屠呦呦的例子就是一个典型。中庸文化不仅仅是自己不冒头,别人冒了头还要打一棍子。这里面除了文化习惯,也有人性丑恶的一面在起作用。而科学的精神正是从客观的角度来树立自信,并且遏制不良文化的侵袭和干扰。或许在社会上,这种精神还取决于其他客观因素,但是在理性的讨论里,其他客观因素或许就微不足道了,那么也恰恰是彻底体现科学精神的契机。对于科学精神,这本书中有一段极为精彩的申明:“科学精神是一种特别属于希腊文明的思维方式。它不考虑知识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只关注知识本身的确定性,关注真理的自主自足和内在推演。科学精神源于希腊自由的人性理想。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127-1FG9124549.jpg在我看来,理性的讨论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对我而言,就是求真、求实、求知——也就是说满足自己与生俱来的求真的好奇心,同时理性讨论的过程本身也是不断发现真正自我的过程。前者使我能够深刻体会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为何要孜孜不倦的追求所谓的真理,后者以书中的一句话可以做最好的诠释:“自我总是在与他者的对话中确立自己的。”而求真求实求知正是阳明心学里所坚持的那个理念:格物致知,追寻内心的良知,就是清除一切遮蔽我们内心良知的东西,最终达到心灵澄净的境界,然后发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格物是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在与他人的讨论里,我们不仅对未知的客观事实、未曾想到的思想脉络、没有发现的问题和已有观点的诘难有清楚的认识,同时通过理性的讨论,反观于我们自己的内心,使得我们的讨论的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这就是致知。求真求实求知,是对心灵自由的渴求的自然体现。这一点与科学追求的目的有着完全的一致性。《什么是科学》里提到:“纯粹的科学必须是为着求知本身而不是其他任何目的而存在,这种指向“自己”的“知”才是纯粹的科学。这样的科学才是“自由”的科学。”对于这种精神自由的定义,或者说对于讨论的目的而言,正是“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斯宾诺莎语)。或者类似于悟道之后的那种心灵的狂喜和通达天地的`自由之感。所以,讨论的目的在于求知,而求知要求求实,最终达到求真。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里说:“在各门科学中,那参考资料,少熬夜!为着自身,为知识而求取的科学比那为后果而求取的科学,更加是智慧。”理性的讨论正是求取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其目的也只是单纯的求知而非求取什么功利上的好处。理性的讨论的终极目的就是:“迫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柏拉图《理想国》语)正是因为理性讨论的目的在于单纯的求知,所以讨论不是竞赛或者战斗,不是吵架或者辩论,理性的讨论:不为赢,只为明。而承认对手观点的合理性、推理的逻辑性不是什么认输投降,恰恰相反,在其中我们的知识获得了增长。undefined前文提到理性的讨论是科学态度的呈现,对讨论的这种理性的态度必然带来我们对自己观点的自信心和论证的客观性,这正是科学精神的自然流露,也是良性讨论的必然条件。仔细的思辨,审慎的考察,诚实的考证,彻底的反思,开放的心态,洞彻的思想,最后达到坚定的结论,这是保证讨论严肃性和理性的必然要求。tooopen_sy_165344991278.jpg写在后面的话作为一篇读后感而言,这些有点跑题的想法实在不算中规中矩,然而却是在平时跟朋友们讨论一些话题,或者看朋友们讨论时引发的一些感触。往往在讨论中看到:争强好胜、强词夺理或者力图险中求胜的;也看到彼此对问题的概念和理解并不统一,以至于越说越糊涂的;也有以感性代替理性,先把自己感动的心惊肉跳的然后期待把别人也强拉入水的;还有以偏颇的推理,或者非逻辑的推理,得出貌似有理的结论,或者相反的,用普遍的道理来生硬的套在特别的情况下,而得出令人无奈的结论的;更有最为难缠的一类,就是以成见泯灭了开放的科学态度,以个人的偏见无视对方的合理质疑和辩诘,这类讨论除了彻底同意他说的意见,否则一定是没完没了的争执,甚至连最开始的讨论的话题都忘记了。凡此种种的讨论,我一般都避而远之,原因无他,维求知而已。争一个口舌之利,与我何益呢?水千里2019.4.16
本文标题:论讨论——读《什么是科学》有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9676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