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三水区数字规划工作设想一、数字规划的概念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技术实现数字规划的城市案例日益增加。数字规划的概念是:运用GIS技术对传统的地形信息、规划成果资源、规划审批和验收信息以及其他各类补充信息进行统筹管理,通过一定的数据标准进行建库、入库和更新,实现数字化、信息化、规范化和高效化规划管理的目的。二、传统规划管理模式的局限性1、传统规划资料多为纸质图件,不利于数据检索和档案查阅,单位容量所占体积大,不易储存,且数据具有孤立性,难以共享。2、即使随着计算机辅助制图(CAD)技术的普及,目前多种数据均可采用DWG格式进行保存,但CAD软件侧重于设计辅助,即规划成果的绘制和表达,虽可达到美化的效果,但数据本身依然孤立,对空间数据的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能力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城乡规划高效化、智能化管理要求。3、数字规划则不同,它基于城市规划数据资源多样性、多元化及多层次的特点出发,利用GIS技术对数据体系进行整合,能够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完美结合,并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有效弥补了传统规划管理模式的不足。三、数字规划的目的和意义从城乡规划管理看,数字规划可有效、规范地输入、储存、组织、管理和更新城市规划信息,通过系统的分析和处理,能及时、快速、准确地提供有关分析成果,同时避免规划彼此出现矛盾,最终有利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有效地进行,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和效率。但是数字规划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从长远看,数字规划通过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和信息数据库的搭建,并利用多元化网络实现规划数据资源共享,最终使“数字城市”的各类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成为可能。未来,我们既可以在数字规划的基础上构建“网络办公”、“阳光政务”等公共服务平台,也可以进行跨部门的数据衔接,为职能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协助实施“数字城管”、2“数字公交”等项目建设。以上都是构成“数字城市”的重要部分。数字规划,由于能够为多部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因此也毫无疑问地成为“数字城市”的基础。四、三水数字规划的实现实现数字规划必须建立城乡规划信息数据库(下称“建库”),各地对建库工作采取的方式有所不同,大体上包括:GIS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和信息数据的采集,以及基于多元网络结构的数据共享机制。平台是工具,数据是仓库和货物,网络是纽带。下面主要就平台开发和数据采集进行介绍:(一)平台开发:2008年,市城乡规划局开发了“佛山市区一体化规划政务信息平台”,该平台一期主要是办公OA辅助,满足日常规划业务审批的流程管理。后来平台二期正式开发,嵌入了GIS图形信息管理平台。目前服务器有两台,一是提供OA服务,二是提供ARCGIS服务,数据系统相互独立。通过二期的GIS平台,软件可连接ARCGIS服务器的多个信息仓库,具有多种图形查看和分析功能,可为日常行政审批提供辅助。可以说,平台搭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具备行政审批辅助(OA)以及GIS图形查看与分析功能,根据实际还可进一步改进。但数据交互方面,暂时只能实现规划审批信息(用地红线)的入库,其余包括地形信息、规划成果等均须通过市地理信息中心或诚信所才能录入。(二)数据采集:三水数字规划采取ARCGIS数据库,这个仓库现在已经搭建,现在需要的是大量采集数据。一般来说,城乡规划数据信息是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完善的数据体系由三类型组成,第一,地形信息、规划成果等,称为“基本数据采集”;第二,跨部门获取的社会、经济和人口信息,以及国土地籍属性等,称为“补充数据采集”;第三,数字规划信息需要动态更新,如日常审批的规划信息及验收数据等,称为“更新数据采集”。下面主要介绍基本数据采集途径:1、地形信息:包括两大块:地上和地下。地下空间信息现时一片空白。因此,这里说地形信息主要是指地上地形信息。1)从来源看,地形信息主要有来自国土测绘部门和规划测绘部门。32)从数据格式看,可用与建库的地形信息主要有DWG文件和正射影像jpg文件,DWG文件是矢量图格式,正射影像jpg文件是光栅文件格式。3)从精度看,1:500-1:5000的均有,但应用在城乡规划管理,地形信息的精度应在1:500-1:2000以内。4)从标准看,地形信息如采取DWG文件作为数据源,现在既有国土部门的地籍测绘标准,也有规划部门的地理信息入库标准。两者并不通用,由于建库目的在于管理城乡规划数据信息,因此,必须采取规划部门的地理信息入库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DWG文件,则必须经过市地理信息中心校验后才能入库。采取正射影像jpg文件入库不受标准限制。目前,国土部门虽然也有ARCGIS数据库和地籍管理平台,但平台开发的应用目的和方向均与数字规划存在较大差异。现有的大部分地形图资料也不符合入库标准。规划部门现掌握的符合标准的地形图约35平方公里,覆盖西南街道中心城区,目前已经由市地理信息中心整理成ARCGIS入库文件。但是,35平方公里毕竟太少,对于三水区874平方公里而言只是很少一部分,且测绘时间已超过一年,对新增建设用地覆盖不足,不利于规划资源的实时更新。因此,在采取何种数据格式进行采集的问题上,应从实际出发进行考虑。毕竟DWG文件资源有限,短期内难有重大突破。为确保建库工作顺利开展,建议采取正射影像jpg文件作为地形信息的底图。但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时效性,即拍摄时间最新;二是精确性,即精度应在1:500-1:2000以内。上述底图的获取将有利于三水数字规划工作的启动,可作为信息数据库初步搭建成功的标志,并能为规划编制和规划审批提供直观的地形参考资料。根据分析,现将正射影像jpg文件的获取途径介绍如下:一是利用国土部门现有资源,共享使用,优点是即时、便捷,缺点是拍摄时间非最新,时效性有待检验,另外,原图由国土部门出资购买,共享使用需部门同意;二是采购最新的正射影像图,优点是时效最新,精度也可控4制在需求范围。地形信息入库后,将为规划管理带来直观的基础数据资料,是规划信息化管理的一项重大突破。当然,随着地形图的逐渐补充测绘,DWG文件将逐渐覆盖各镇主要建成区范围。但在此之前,正射影像jpg文件作统一底图无疑是上佳的过渡性选择。因此,建议在年度部门预算中,将正射影像资料的采购纳入预算计划,作为建库工作的一个子项目开展有关工作。2、规划成果: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和各专项规划等。规划成果应具备法定规划的属性,是规划行政审批的直接依据。目前,我区的规划成果主要包括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各镇(街)、工业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等。规划成果的编制时序延续较长,也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成果进行规整后才能入库。规整的途径如下:一是制定统一的标准,市规划局于2009年9月制定了《佛山市规划成果信息化建库数据标准(试行)》,该标准结合政务平台的二期GIS图形管理平台进行设定,由广州城市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草拟。二是委托具备规整能力的单位进行整理入库工作,需要采取公开采购的方式落实项目单位。此类单位包括市地理信息中心、广州城市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从技术手段上看,完成规划成果的规整入库的硬件环境以及数据仓库已经准备就绪,且标准也已经出台,因此,建议制定项目计划,向区人民政府申请财政预算资金实施采购,作为建库工作的一个子项目开展有关工作。五、从规划成果的编制说开去……以上从信息技术手段介绍了完成规划成果入库的途径,现就规划成果本身的编制说开去,探讨一下规划体系和编制方式的转变。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主要分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三个层次,对较大城市应编制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三水区规划分局于2004年成立,规划管理与高速消耗的土5地开发相比明显滞后。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存在时效差异较大,延续性不强,前后不协调等矛盾。直到现在,规划管理仍不断与国土管理产生摩擦,多数情况下规划必须妥协,让步于国土,然后对规划进行修编、调整,如此这般,周而复始。然而,由于各项规划编制相对独立,没有划分管理单元,相互间衔接能力较差,因此,规划修编过程实际并不顺利。况且,由于经费结算关系,规划修编需经复杂的审批程序才能实现。在这种体制下,动态规划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此外,国土资源、地籍资料等信息没有有效采集,城乡规划一定程度上欠缺与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数据的有机结合,导致规划的适应能力和可操作性仍处于较低水平,法律效力和权威性面临严峻挑战。为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必须加强国土规划与城乡规划的统筹、协调,确保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其次,应正确面对土地过多、过早出让的问题,对因规划原因至今未开发的土地进行整合,尽可能纳入政府土地资源储备;还有,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信息、国土地籍数据等资料进行规划研判,作出合理可行的规划空间布局方案,实现规划调配城乡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建设的目标。基于上述观点,现提出以下规划体系和编制方式的转变策略:第一、加强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推进“两规合一”。第二、完善法定规划管理图则的编制,划分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管理单元,统一成果编制标准,探索实行规划“一张图”管理模式。第三、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管理单元层次上增加控规导则,落实居住区级以上的重大基础设施。第四、强化规划主管部门的编制研究工作,重心前移,使部门人员在规划编制单位与政府之间充当桥梁,促进规划编制工作常态化,为动态规划提供人才储备。第五、组织社会参与,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为确保规划实效,推行“阳光规划”创造条件。过去,规划之所以难以恒久,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公众对规划认知不足,实施建设6者往往不知道规划是什么和怎么样。随着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完善,人们获取规划信息的途径将变得简单、便捷,规划信息表达方式也更加直观、细致。当规划形成法定图则并且深入民心,市民对规划从过去“方向性”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实体性”的理性认识时,规划也将相对固定并承传下来,实效性和权威性也大大增强。第六、信息化管理以及规划体系和编制方式转变都属于技术层的工作。提升规划实效离不开技术上的革新,但更重要的是规划基础资料的采集和当地对规划参与度的提高。因此,转变规划编制观念更加要求我们对规划的对象—土地有更加充分的认识,地形信息、地籍数据等资料,都是实效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我们不应“为规划而规划”,而是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而规划。从这点出发,配合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才能切实地保障规划更加持久、有效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规划成果在入库前,除标准必须统一外,还应结合转变策略进行规划编制成果的调整。毕竟,规划成果入库管理是为提升规划实效,增强规划管理的效率和权威,如果规划成果本身的实效性不高,势必大大削弱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意义。所以,虽然信息化管理是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规划体系和编制方式的转变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否则,规划管理就像无本之木,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控制目的,反而容易适得其反。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叶卫庭2010年8月26日
本文标题:数字规划工作设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008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