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国行政史上篇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引论一、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1、神权政治色彩浓重。——(奴与封共同核心观点——君权神授)2、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的“家天下”王朝。政府和王朝的组织模式是——父系大家庭;政权系统、宗法系统紧密结合。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①会议制度;②采风之官。二、夏商周(奴隶制社会始于夏朝,亡于春秋战国)1、夏—初创时期2、商—发展时期——神权政治盛行,3、周—鼎盛时期——将奴隶制国家的行政管理推向制度化和法律化。三、封建社会开始于战国时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进入封建社会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首先在列国分国形成。四、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是一种个人独裁管理体制。1、奴隶制国家,行政活动以王权为中心,王权为最高权威,王与国家两位一体。2、封建制国家,行政活动以皇帝为轴心。五、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四个特点:1、君主专制体制的时间长,而且是惟一的政体形式。西欧封建制度则呈现多样性政体形式,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持续时间短。2、权力集中的程度高。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教会、汉武帝“独尊儒术”。4、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在逐渐形成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以文官为主的专业化官僚体系。六、与中国奴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三个特点:1、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分封制实际上是一种小国寡民的社会。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奴隶制国家,巫史辅佐君王。3、行政法制逐步建立。——《唐六典》、《明会典》、《清会典》2七、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矛盾主要有二: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更替辅佐机构、多设宰相。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封建社会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围绕这一矛盾展开。(1)具有半自治性质的保甲乡里的乡治组织。(2)执行地方政务的基本组织——秦汉之郡、隋唐宋元之州、明清之府。(3)连接中央与地方的中介组织—汉之州、隋唐之道、宋之路、元明清之行省。其发展的主要趋向是中央对地方集权的一步步深化:首先,通过任命职小位低的监察官员对地方官员实施监控;其次,实行分权制,达到中央控制地方的目的。消极作用:束缚,无活力。八、中国封建行政体制体系中存在着若干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因素:1、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这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在遭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这种管理制度从结构上分为三个大的部分:(1)官员的录用管理;(2)官员的行为管理;(3)官员待遇的管理。2、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康。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1)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即时人所讲的“人主莅权,人臣审权、争臣议权”的原则。(2)为防止皇权的滥用,中国封建社会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①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②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③大臣利用“尊号”、“庙号”等的尊褒贬抑来促使皇帝革新政治。④开国皇帝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有防微杜渐作用,也可以被用来充当大臣制止皇帝越轨行为的工具。3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第一节原始民主管理体制的演变一、中国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式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国体是君主专制,政体(组织形式、国家结构)——等级君主专制。二、母系氏族公社与后来国家对社会的管理的不同,主要表现:1、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单位。2、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胞族和部落。3、实行原始民主管理,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氏族全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年男女讨论决定。三、军事民主制时期组成: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人民大会——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四、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内部已经孕育着一种与民主精神相对立的因素——专制主义。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实际上已成为专制君主的前身。五、夏——开创了“家天下”局面。第二节夏商西周的中央行政体制一、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是以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政体,形成以王为核心的王权制度。夏、商、西周分别是王权制度的初创、发展、完善时期。二、夏代君主制政体的形成夏王朝是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将部落联盟的管理体制加以改造而建立的国家。这种改造的关键环节是将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禅让制”变为王位继承制,从而把原先民主制基础上的“公共权力”变为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专制权力”。三、“四岳”——疑、丞、辅、弼(bi)——君主的辅佐及咨询顾问四、殷商时期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1、王子王位继承制的确立——盘庚2、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三类职官:①宗教官——巫、多卜、占、作册。②政务官——(卿士),最高政务官为师保。③事务官——宰,王廷奴隶总管,其他人员称为“小臣”。4五、周行政体制的规范化1、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宗法制度的核心问题2、周中央官僚机构周天子(主祭权、册封权、军队统帅权、官吏任免权、授予爵禄赏罚权、巡狩权)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西周晚期集权于一人:天官冢宰政务官文化教育官宰(宫内总管)三司(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法)大史、大祝、大卜农业军事工程宗教、文书册封第三节夏商周的地方行政体制一、夏的地方行政体制——通过“享”、“会”等方式召集各部族首领,传达王命。二、商的地方行政体制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的种族奴隶从事生产。外服:指诸侯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外服具有一定的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三、周的地方行政体制分封制度: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度日趋成熟和完善,表现在:1、分封制度本身趋于成熟和完善,即对分封的范围、仪式、依据和原则等方面规定得详明;2、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配套制度的成熟和完善,分封制度所表现出来的是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名分制度,宗法制度从血缘关系、思想上去维护这种制度,礼乐制度则从行为上去维护这种制度,实质是维护各级奴隶主特权。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乡遂管理体制。5第四节夏商周的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一、与秦汉以后诸王朝相比,君主的权力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表现在:1、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的影响。1)在行政决策上的集中程序较低。凡涉及下级邦国的事务,中央均通过盟会的形式加以协调,凡涉及邦国之间的关系,常经谈判以结盟的方式作出决策;2)在行政沟通上不是如同后世行政机关的沟通,而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联系。如朝会、聘问等形式;3)在行政文书上,常以协商性文书体裁为重;4)在行政执行上,行政的灵活性大于统一性。2、原始氏族公社痕迹的残留。多方面的制约,表现在:1)盛行于部落联盟时代的民主制某些残留使得诸侯国君与宗室贵族对朝政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制约着王权的发展;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3)王权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随着历史的发展,王权的专制程度在逐渐提高,这一过程也正是王权逐渐摆脱上述各种束缚的过程,其中影响最大因素有二:1、通过兼并和征伐,国家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向统一的专制国家过渡;2、西周时期天命观发生变化。二、西周的行政决策与联络方式1、纵向的行政决策与联络——实行君主专制,最后决策权由君王独掌。①巡狩: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②朝觐:诸侯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述职的一种礼仪。③聘:由天子派使臣慰问诸侯,或诸侯遣使臣朝见天子。④天子发布政令。天子决策地点:朝廷、宗庙、郊野、军旅、巡狩之地。2、横向的行政决策与联络朝会:是诸侯间直接拜访,细分为“朝”和“会”二种形式。聘问:即诸侯间派使臣互相访问。“誓”——战时的动员令。“约”——相当于今之契约。6三、西周的行政执行执行中央政令时既保护政策的统一性,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1、从宗法、礼乐制度看,中央在宗法、礼乐制度方面在理论上对各地诸侯要求极严,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十分灵活。2、在法制方面,为使各国在行政运行上不彼此发生矛盾,西周时期虽强调法制的统一性,但在某些方面又因地制宜。3、西周王朝较为重视行政执行后的信息反馈。四、夏商周的行政监督1、天子、诸侯各自对其下属“邦国”的监督方式:朝觐、巡狩、委派监国、委派上卿。监国:指派出诸侯级使臣代表天子监临诸侯国的管理体制,监国者地位相当高,多由王子弟担任。2、天子、诸侯、卿大夫各自对其直接辖区的监督,主要依靠官员进行。方式:“巡行”视察、“循行”。第五节夏商周的官员管理一、官员的选拔夏、商、西周都实行世官制度。夏、商时期,血统是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世卿世禄制: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世卿:指贵族中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父子之间官职世袭,故称世卿。世禄: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二、官员的管理机构——司士、公族。西周中期,开始出现佐助天子管理官员的人事官员,即司士,职责:1、掌管官员档案;2、正群臣朝仪之位;3、负责官员的爵禄赏赐;4、掌群臣之治,即掌戒令刑罚。7三、官员的爵制夏:公、侯、伯、子、男五等。商:公、侯、伯、子、男,分为三等。一等:公、侯——商王族或亲族。二等:伯——远方首领。三等:子、男——在侯、伯之下并隶属各侯、伯。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在爵称上有公、侯、伯、子、男之分,分为三等。公为第一等,侯伯为二等,子男为三等。四、官员的俸禄和退休夏、商、西周都实行世禄制。均有官员年老致仕的制度,官员到七十岁即退休,即所谓“七十致政”。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向君主专制体制过渡列国战争使原有的等级君主专制的王朝管理体系趋于解体。一、强卿专制与中央集权体制雏形的出现最富于时代意义的是卿大夫的兴起。如晋之六卿、鲁之三桓、齐之田氏。1、世卿制的瓦解与官僚制雏形的出现——士阶层兴起。2、国鄙制向郡县制的转化。县郡最先在晋国和楚国设立。县与原来奴隶制国家君主直接统治的领邑不同,它是一级行政组织,是由君王直接控制的直属地方行政区划。二、变法运动与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确立著名的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变法实质:用郡县制为特征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取代宗法等级君主制。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1、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2、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3、变法运动中,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4、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5、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强化君主专制权力。变法核心和焦点: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以便让那些从庶民中产生的具有卓越能力的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掌握政权。8三、简述战国时期各国郡县制的特点这个时期的郡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特点有二:1、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而非分封世袭制贵族;2、郡县以下的行政机构是以乡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国君可以通过郡县长官把自己的权力一直伸到社会的最底层。四、官僚制:一种和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特点:1、官员职位不能世袭,只能凭能力和功劳由国家授予;2、官吏只能依法按上级的规定行使职权,上级通过“上计”来考核官吏,依据官吏工作实绩予以奖惩,并作为官员升迁的依据;3、俸禄制取代食封制。五、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强化君主专制权力,各国强化君主专制权力的表现在:1、首先表现在各国君主名号的升级上;2、其次表现在君主对权力结构控制方法的调整上。其主要措施是在官僚机构中实行文武分职制,作用:①大臣权力被分散,可以起到相互制约和监督的作用。②有效防范了大臣对权力的独揽和对君主权力的威胁。③适应了当时行政管理日趋繁杂形式下政治和军事分工的需要④君主掌握了行政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行政决策权。9第三章秦汉的行政管理第一节秦汉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一、皇帝制度皇权的内容:1)最高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律;2
本文标题:中国行政史(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009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