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全国各市县区行政中心经纬度数据(国标)
甘肃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一五”规划(摘要)—通渭通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是“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将要做的主要工作。“十一五”时期,是全县由稳定解决温饱到开始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振兴地方工业、狠抓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大重要任务。《纲要》立足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发展目标和产业导向。编制《纲要》的主要目的是统一思想,增强全县人民的信心,逐步把通渭县建设成为陇中经济比较繁荣、文化比较发达、社会和谐进步的地区之一。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环境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东侧,东南、南分别与秦安、甘谷县接壤,西南、西分别与武山、陇西县相邻,西北、北、东北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和静宁县毗连。全县现辖6镇、12乡,332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居委会,24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6.44万人。海拔高度1410—2521米,总面积2912.7平方公里,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耕地183万亩,属于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区。(一)“十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十五”时期,全县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确立了“修梯田、打水窖、兴科技、调结构、种养加、抓支柱”、“打基础、建基地、上项目、扶业主、造环境、提素质”以及“三种三养三开发”的路子,马铃薯、小杂粮、草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初步形成,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十五”时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1、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生产总值9.28亿元,“十五”年均递增9.9%,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三次产业由2000年的50:16:34调整为46:15:39,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累计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46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7.6%;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15亿元,是“九五”的2.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580元,比“九五”末增长37.2%。2、优势产业格局逐步形成。农业增加值4.28亿元,比“九五”末增长36.6%;粮食总产量16.2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九五”末增长23.9%。马铃薯等优势产业增加值3.4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80%。大力培育劳务经济,当年输出劳务9.2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8亿元。经济增长情况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50000550006000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年度万元一产二产三产经济增长情况3、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工业增加值3752万元,“十五”平均增长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66万元,增长12.8%。累计完成技改投资3000万元,引进新技术、新工艺8项,开发新产品12项。4、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以退耕还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6.9万亩,其中荒山造林18.1万亩,新修梯田24.7万亩,治理小流域324.6平方公里。5、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城镇人口4.6万,占总人口的10%;城区面积5.4平方公里,先后实施了三期旧城改造,建成了自来水厂、集中供热工程等,自来水普及率53.82%。城镇人均住房面积20.01平方米;小城镇建设有了新的发展。6、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5亿元,是“九五”的2.5倍。锦屏、明尧水库除险加固,人饮工程、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通甘路、常河桥、阳坡桥、农网改造、义教工程、危改工程、卫生项目、以工代赈、扶贫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建成,发展环境不断改善。7、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国家和省上安排的各类财政预算内投资6.2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2倍;签订招商引资项目42项,引进资金8637万元。8、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组织实施科技项目96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60项,高考录取率30%,学龄儿童入学率98.86%,普通初中入学率95.92%。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文化、广播、电视、体育、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较快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17‰以内。(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1、综合经济实力较弱。一产所占比重大,且整体效益低;绝大多数国有、集体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增长速度缓慢。2、农业基础条件较差。抵御干旱、霜冻、沙尘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3、发展环境不够理想。城镇化水平低,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资金、技术、人才等市场要素严重缺乏,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4、经济对外关联度不够。直接利用外资比重小,招商引资困难大,对推动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5、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收入因税费改革而下降,加上人口基数大、消费大,导致收不抵支,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投入不足,影响新的财源培植。(三)“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1、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对加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产业非常有利。2、国家重视“三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对全县十分有利。工业发展情况2000年GDP5.3亿元200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4%2005年GDP9.3亿元工业发展情况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1336517260178412036725246308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年度万元3、全国范围内的结构调整与资产重组步伐加快,东部发达地区一些产业开始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有利于利用特色优势资源吸引外来资金和项目。4、经过“十五”期间的大规模建设,全县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区位、交通优势有所增强,为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二、人口变动趋势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一)人口变动趋势今后一个时期全县人口形势依然严峻,2006、2007年将出现新的生育高峰,“十一五”末,全县总人口48.5万人,加大了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县城和建制镇聚集的进程将逐步加快,城镇人口将进入一个逐步扩张的阶段。今后要继续认真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逐步降低数量、提高质量;同时要加快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提高吸纳人口的能力,推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减轻土地的人口承载压力。(二)水资源承载能力境内地表水按水系可分为渭河、祖历河两大水系,全县共有大小河流10条,195条支沟,1325条毛沟,年均径流量9540万立方米。全县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有牛谷河、金牛河、安逸河、清溪河、常家河、苦水河6条,其水量也随着降雨量的程度而变化,各河流源近、流程短,补给水源不足,水量小。境内地下水总储量1598万立方米,最大开采量500万立方米左右,富集地段主要分布在金牛河、义岗河河谷川区第四系孔隙水区和义岗川、温泉花岗岩承压自流水区。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400-500毫米,3-6月平均降雨量126毫米,而蒸发量大于500毫米,水土资源不匹配,降雨偏少,有效性差,供需错位,造成十年九旱。总的来看,全县水资源贫乏,人均拥有量是全省人均的25%,全国的10%,且分布不均,受地形地势等条件的限制,开采不大、利用率低。同时全县水资源还存在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这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随着人口与资源的反向发展,人均占有资源量将会持续下降。从根本上说全县属于资源型缺水,但同时存在骨干水利工程不足的问题,造成水利工程对地表径流的调控能力不足,今后要继续兴建水利工程,大力推行节约用水、科学用水,采取前瞻的、科学的、积极的、务实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政策和有效的措施,逐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和压力。(三)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全县有耕地183万亩,人均4亩。总的看,全县人均耕地占有量相对大,但土地条件差,难利用土地占一定比例;山地面积大,集约化经营水平低;城区国有土地存量多,利用率低;村镇缺乏统一规划,分布松散,空心村面积大,闲置国有土地没有充分利用,土地浪费较大。今后要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依法保护耕地,保护基本农田,保障必要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严格控制村镇建设和村民宅基地建设占用耕地,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并重,加大土地内涵挖潜步伐,使占用耕地基本能够得到补偿。同时要合理调整用地结构,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增加植被,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使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广运用,转变粗放型利用方式,加快改造中低产田步伐,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率和综合效益。(四)矿产资源承载能力全县发现有萤石、白云岩、石灰岩、大理岩、石英岩、耐火粘土等24个矿种,各类矿床(点)约50多处。综观全县矿产资源分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非金属矿产资源较丰富,开发利用前景看好。目前已发现非金属矿产17种、产地40多处。其中石英岩、白云岩、花岗岩、耐火粘土资源储量具有比较优势,在定西市独具特色。二是可开发利用的金属矿产资源种类少。目前已发现金属矿6种、产地10多处。虽然目前可供开发的金属矿产地很少,随着地勘工作程度的深入,会探明一些可供开发的金属矿产地。三是地热资源丰富。目前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较低,今后5到10年,矿产资源开发的空间非常大,必将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在发展上,必须坚持科学规划、保护和开采并重的原则,引入循环经济理念,支持清洁生产,拉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三、“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全县实际,按照稳定解决温饱到开始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定位,“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调整一产、振兴二产、搞活三产”,要重振地方工业,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工业发展带动城镇发展,尽快扭转财政困难局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力争实现县域综合实力、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巩固温饱成果,提升扶贫开发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推进小康步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兴工,以工促农,突出特色,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二)基本思路高举发展、改革的旗帜,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中央“五个统筹”和省委“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项目、工业、城镇建设,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继续走好“三种三养三开发”的路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上来。(三)目标任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在2005年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下,总人口控制在48.5万人以内。经过五年的努力,把通渭建成全省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加工及销售基地、全省有名的小杂粮产业化开发基地、全省重要的草畜产业基地、全国文化产业的示范基地。完成以红军长征榜罗会议纪念馆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旅游”项目建设,
本文标题:全国各市县区行政中心经纬度数据(国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021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