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让数字说话读书心得作者孙曾在四大工作多年,很多关于审计的真知灼见都写在这本书里。在学习审计课程时,如果一起看这本书,你会对审计更加具体,明白所有繁琐的审计步骤其实都是围绕着CEAVOP来设计的,只是不同学科对CEAVOP的侧重不同。以下是网友带来的让数字说话和阅读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数字说话读书心得1张连起老师曾向我建议要将书名好好构思命名,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提到《让数字说话——审计,就这么简单》这本书的书名就很好。这本书是张老师做推荐序的,于是买来学习。(不过到底我也没想出眼前一亮的书名来,哈哈!)作者孙含晖等在四大从业多年,对审计的诸多感悟写在了这本书中。学习审计课程的时候,如果配合看看此书,会对审计更加具象化,明白那些繁琐的审计步骤其实都是围绕CEAVOP设计的,只不过不同科目CEAVOP侧重不同罢了。CEAVOPC-completenessE-existenceA-accuracyV-valuationO-ownershipandobligationP-presentation资产往往偏重于审计其存在性,负债往往偏重于审计其完整性。(这里隐含假设是,假设企业有向上做利润的动机。如果你审计的具体企业没有虚增利润的动机,相反可能会隐瞒利润的话,则资产的完整性也很重要,负债的存在性也很重要。)准确性与存在性(是否多计了)和完整性(是否少计了)的区别主要在于,准确性往往侧重于计量方法的选择、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判断等方面。其他的三个属性基本就是其字面意思,比较好理解。书中分享了很多有意思的审计案例。择其一二与大家分享:比如企业将自有资金倒腾出去,用以购买自己的产品,从而虚增利润。请注意,这种情况下,经营活动现金流都造假了。怎么倒腾的呢?这家企业将银行存款的定期存单质押,帮关联公司贷款。关联公司用这些钱通过几个客户转给这家企业,这就算应收账款收回了(应收账款也是造假造出来的,虚假销售)。审计师之所以能够发现这个造假,是因为关联方还不了那笔贷款,该企业只好给关联企业一笔钱,在账上形成“其他应收款”,比较可疑;再加上,银行存款中的这个定期存单一直看不到原件(因为质押的时候,存单不在企业;而贷款还完,存单回来之后,上面会有银行盖的解除质押的章);这样,才被审计师发现了造假事实。如果关联方资金良好,不用该企业以“其他应收款”的方式给钱;或者用其他更为隐蔽的方式给关联企业钱,那么审计师发现该造假的难度就更大了。前段时间,我的群里有位朋友提问“函证列示金额查高估,不列金额查低估”,这句话对不对?群里有朋友回答了,从注会考试的角度,的确是有这种说法的。列明金额,客户收到之后一看,说我不欠你那么多呀,这样就可以查高估。不列金额,让客户填列,说明至少有这么多应收款。但我觉得这种说法也挺扯的,我觉得关键看被函证对象与被审计对象的关系,并且需要关注相关交易的商业实质。像上述案例中,造假企业的客户显然是配合造假的,这样靠函证就无法鉴别。再比如利用固定资产来造假,是比较隐蔽的行为。一般我们在审计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等项目时,因为这些项目在不断“流动”,之前造假的项目你还得想方设法给它安排个去处,“流动”起来,不然就太碍眼了,太容易被审计师发现了。比如虚增的应收账款,你总得做个假收回吧?那就牵扯到钱的流动,又会留下蛛丝马迹(见上面那个案例)。而如果造假涉及固定资产,如果第一年侥幸没有被审计师发现固定资产造假,那么后面审计师再审计的时候对以前留下的“存量”不太关注(因为以前审计过了),而会重点审计当期固定资产的变动。所以只要当期的造假不被发现,就较为安全滴呆在固定资产科目里,留着以后慢慢摊了。绿大地财务造假案例中,其固定资产中有三口深水井,每口井的造假高达72万元,而实际上一般打一口深水井最高也不过万把块钱。它一定是将很多应当费用化的支出计入了固定资产的成本中,从而虚增了利润。关于产品质量保证是否应该作为预计负债预提费用,这本书中的相关讨论也十分引人思考。产品销售的时候,销售合同中明确了未来的三包义务,从现行收入准则的角度讲,合同价款应当在单项履约义务之间进行分摊,也就是说应当在“销售产品”和“未来提供服务”之间进行分摊,属于未来提供服务的部分应该做预收款项,等待真正履约时候再确认收入;但是目前企业的做法是,全部确认收入,为了跟收入配比,去预估未来可能发生的履约费用,计入当期费用,从而形成预计负债。这两种思路哪一种好?我认为第一种思路比较好,也是与现行收入准则要求相符的思路。书中对主要科目的实质性测试也一一谈到。这本书配合审计教材使用,能够对审计书上那些程序性的东西形成更多的感性认识。这本书推荐给正在学习审计的同学们,以及对审计行业感兴趣的同志们。让数字说话读书心得2对于周转天数的分析、解释和讨论,除了前面提到的与信用期结合来看以外,很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和以前期间的周转天数做比较,看看被审计企业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或遇到了什么事件,才使得周转天数增加了或减少了。这同样是与企业的经营联系起来看问题。所以,当审计师从客户那里拿到账龄时,一定要先问一下,这个账龄是按照信用期还是发生日做的,是按不同发票还是最早的发票做的。一般的国内企业,可能有少提坏账准备的倾向,因为担心提取太大会影响利润。但是,也可能会有相反的情况,也有的企业或者是银行的管理层,会愿意多提准备,甚至很痛快地将收回可能有一定难度的应收账款作为坏账冲销,而并不是积极地去收回它。这里就可能有欺诈和舞弊的可能性,因为管理层可能会因此从客户那里暗中得到回扣,作为他们将这个客户的应收账款从账上“抹掉”的报酬。在其他应收账款这个领域,非常强调每个明细项目的性质(nature)。正常情况下,对于其他应收账款,是没有什么内控测试好做的。在做其他应收账款的审计工作时,第一步就是取得其明细,了解每一个大的项目的性质,也就是核算内容。然后,才能根据了解到的性质,决定具体做什么样的实质性测试。当最终要测试某个项目的存在性和估值时,所使用的方法,与应收账款那部分的手段大体相同,也是发确认书、翻看原始凭证、检查并分析账龄这些方法。首先,我们对于其他应收账款的“预期”是:它不是由企业的主要业务产生的,尽管它是个筐,什么都装,但一般不会装太大的东西,所以它的余额不会太大。如果余额大,就是不正常的,必然其中有一些特殊项目。遗憾的是,管理不好的企业这个科目的余额经常都很大。与应收账款相同,一个有效检查其他应收账款的办法就是看是否在期后已经收到款。如果已经收到款,一般就比较放心了。金额小的其他应收账款,可以不必管,因为在存在性上无论如何不会有大问题。除非被审计企业自己做的简介和注释让人觉得性质上有问题。应收员工预借款员工预借款中还包括由采购员出差带给供应商的采购款。这样,金额就可能远远超出一般出差之用。这样的金额,严格说来,应该将其重分类至预付款或者与应付账款冲销;?有的员工一次性出长差,可能要几个月。所以,借的钱也多,也没有回来报销。这个解释本身就意味着,有一些费用已经发生了,但因为没有报销,所以企业没有记账入费用。这时怎么办?可以将这笔费用先通过预提费用的方式预提出来;?员工报销不及时,拖欠公司的钱比较多。有的员工还可能旧的钱没回上/没报销,就又借新钱出差去了。这也意味着有一些费用已经发生了,所以审计师应该建议将这笔费用预提出来;?被审计企业的会计不知道原因。这种行为,类似于“打死我也不说”,是很令审计师恼火的一种“非暴力不合作”行为。此时,审计师可以了解一下,这个企业的员工平均每次出差花多少钱(这个可以通过看以前的报销看出来),平均每次出差要花多长时间,以及大概有多少员工会出差。根据这些信息,总能大概估计一下多少员工预借款余额是合理的,那么超出部分可能就是该报销而没报销的了。一家企业的其他应收账款余额中,每年都有很大的应收母公司款项,而且这家企业年年盈利并有正现金流,相应的,应收母公司款项也年年在增大。当来自国外的审计师真的搞明白这件事情之后,他们提了几点很专业的意见:?这笔应收母公司款项尽管被记在流动资产——其他应收账款里,但并没有被母公司归还过,而且,被审计企业和母公司都没有明确的偿还计划,因此,这不象一项流动资产,而可能是一项长期资产;?这笔款项的本质更象是对母公司分派红利,因此,可以考虑是否可以将其从资产里调整到利润分配中。但这样做,可能缺少分派红利所必需的有关法律文件;?即使不将这笔款项看作是分派红利,试问,母公司目前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能够还上这笔钱?如果有疑问,则要考虑对这笔应收账款项提取坏账准备。看到了吧,这些意见,都是围绕着“表达与披露”、“估值”、“实质重于形式”这些基本的审计思路产生的。但听起来,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分析得非常透彻。其他应收账款里也可能会有一些工程物资或工程款,审计师一般的反应就会是做一个重分类调整,将其金额调整到在建工程及工程物资科目中去。如果审计师能够先问客户一句“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记在其他应收账款里”,有时会发现,这些其实可能是已经完工的固定资产,而且已经投入使用了。仅仅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比如供应商的发票未开过来,客户就把它记在了其他应收账款里。如果是这样,这个重分类调整就应该是调整到固定资产并考虑相应补提折旧了。与关联方的往来要做什么最正宗的路数,是先向客户了解清楚,哪些是关联方,把这个范围定下来。可以找客户要一个关联方的名单,将其放进工作底稿中。审计师见到企业有预付账款,应该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应该有预付账款?这就是前面说过的“审计师的预期”。一般只有在被审计企业的业务中,供应商地位较高时,被审计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原材料供应,只好先掏一部分钱,后领原材料。这时,才会出现预付账款。而且,这种预付账款一般是在合同里有规定的,往往还不是100%的预付,仅仅是一部分,比如说30%预付。款付出之后,原材料应该很快就会到货,因此预付账款的账龄一般不会太长,一两个月还可以,再长就不正常了。有时,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太仔细,可能会出现货到以后,会计忘了原来有过预付款,因此将全部货款都记成应付账款了。这时,审计师就要让会计找出来,有哪些预付款应该和应付账款对冲,然后做一个审计调整。最后提醒一句,预付给大型设备供应商和工程承包商的款,在中国会计准则下,是算到在建工程里。应付预付不同项目的核算没有书面证据不能对冲。这主要是出于破产清算的考虑。不管是哪一个公司,一旦进行破产清算,所有的资产,包括应收账款,都要先冻结,尽量收回全部的应收账款。然后看所有的债务,能赔个100%当然最好,赔不了100%,赔个60%也可以,反正是有多少赔多少。在这个时候,某一个债权人不能说“我还欠这家公司一笔钱呢,那钱我也不还了,这家公司欠我的钱我也不要了”。其它债权人会要求,你欠这家公司的钱仍要还,因为一进入破产清算,所有的钱都是我们全体债权人的钱。至于这家公司欠你的钱,将来能赔你多少算多少。按理说,存货和其它资产应该一样,都是主要关注存在性和估值。为什么会多了一个完整性和一个准确性呢?先挑容易的说。准确性指的是存货的成本核算。因为存货的成本是计算出来的,所以要考虑其准确性。至于为什么要特别关注完整性,这个讲起来复杂一点儿。我们先回过头来看一下,为什么应收账款不必太关注完整性?看一看这部分3.2.1公众对审计的期望,我们会发现,一般来说,一项资产的完整性可以自动地被另一项资产的存在性、某一项负债的完整性、某一项收入的完整性或者某一项成本费用的存在性所弥补和替代。这是借贷记账法的逻辑决定的。拿应收账款做例子。如果应收账款的完整性有问题,就是说少记了应收账款,那么,最大的可能是收入也少记了,而这恰恰是收入那一部分主要关注的。那么,对于存货呢?如果存货的完整性有问题,就是说存货少记了,可能是其它哪个科目记错了呢?一是应付账款也少记了,这恰恰是应付账款那一部分会主要关注的;二是销售成本多记了,这应该是销售成本那一部分主要关注的,可是,在销售成本那一部分,我们的手段有限!也就是说,我们表面上是在关注存货的完整性,事实上是在关注销售成本的存在性,这两者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是一回事。由于在销售成本那里,可做的工作
本文标题:让数字说话读书心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0361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