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心得与感想5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心得与感想5万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在中国,在这看似普通的一年里,发生了一批历史学家往往忽略的事件。下面,网友们给大家带来看完《万历十五年》后的感想。希望你喜欢!《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心得与感想1公元1587年,我国明代朝廷上发生了许多末节小事,殊不知,此后的王朝覆灭竟因此而起,可以说兴衰取一步。黄仁宇先生以一种有别于其他史学文献的写法,从中折射中国16世纪的社会全貌。黄仁宇先生将历史编排成一部纪录片,把当时的一位皇帝五位大臣的群像刻画,从各种细节中,究出表面一派太平的大明朝,为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皇帝自然是万历皇帝,五位大臣是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戚继光,前云南姚安知府李贽。他们或是失败,或是名裂,没有一个能功德圆满,他们体现了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症结。自古以来,许多人的梦想便是回到古代,当一个皇帝,做一个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自然拥有着无边无际的权力,享尽荣华富贵。但我们可以从万历身上看到事实并非如此,如若想成为一个好皇帝,不仅要勤于朝政,更有无尽的束缚与管制。许多皇帝年轻时都满腔热血,希望干出一番大事业,在史书上名垂,万历也不例外,至少在他年幼时代,他是希望成为一代明君的,可越到年纪大了,就越感到无力,意识到手中的权力并不是万能的,还会带来无数的烦恼。明朝的皇帝自由就会受到严格的教育,万历皇帝的老师就有五个讲经史的,两个讲书法的,和一个助教。从万历身上我们知道了,无论如何,只要一个人处在社会中,就会有各种束缚面对,这只束缚我们只能去接受,若想不束缚,只能生活在深山老林中才做得到。再看看余下的五个大臣,也无一例外的被社会所束缚。张居正,作为万历皇帝的老师,对待皇帝也十分严格,不仅仅因为他位高权重,更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定中的规矩,在他教导万历皇帝这十年,国家是富极一时的。不幸的是,这位做事雷厉风行、教导有方的首辅,因为胃病仅享年57岁,更加可惜的是因为张居正的手段强硬,曾在其手下利益遭损的官员,便开始弹劾这位前首辅,在一柱柱石锤之下,还沉浸在巨大悲痛下的万历皇帝,想不信也难,最终还抄了张居正的家。申时行,作为张居正的继任者,也作为万历从小的老师,相信这孩子应该会有所作为,做出一番事业。但与此同时,他也深刻认识到文官集团的重要性,一项政策是否能顺利实施,极大的取决于是否影响到庞大文官集团的利益。吸取了张居正的教训,申时行便充当起了和事佬。然而,这和事佬也并不是这么好当的,由于立场不定,也并没有什么功绩,文官集团开始批评他是一个卖友误君的小人。最终申时行也只落得辞职回乡的下场。这个国家的主要矛盾,便是皇权与文官集团的斗争。文官集团的利益纠纷,而在另外三人:海瑞,戚继光,李贽身上则恰恰反应了这些毛病。海瑞,一个清正廉洁,事事奉公,是当之无愧的良臣。但即使这样,试图以一己之力证明法律价值的海瑞,最终还是触到了文官集团的利益,百官对他无可奈何,但也处处施压,海瑞心想太平,却只能郁郁而终。戚继光,可谓一代明将,他压制了海外倭寇,但他却动摇了明朝文压武之局,也难逃被罢免后病死家乡的命运。李贽,这最后一位也好不到哪里去,他意识到某些道德的危害,但又与传统难以割舍,只能目送王朝的灭亡。社会的束缚,我们犹如在夹缝中生存,但做一个明眼人,更为重要。《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心得与感想2还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万历皇帝的印象就是明朝的荒唐皇帝,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万历皇帝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由于嘉靖皇帝的荒唐事,万历皇帝的母亲和首辅张居正在他小时候用儒家的道理来教导他,要求十分严格。例如万历皇帝很喜欢写大字,而且年幼时就能写很好。可正是由于这样,首辅张居正并没有表扬他,反而剥夺了他写大字的时间,认为是浪费时间,改学四书五经。在我看来,一个孩子能把大字写得很好,是值得称赞的。可万历皇帝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表扬,反而被剥夺了写大字的爱好。可以说万历皇帝的童年是很艰苦的,没有一点乐趣可言。欲带皇冠,必承其重。也许在大多数人眼里,这是身为人君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但万历皇帝也是一个人,他也有作为一个人的需求,他也渴望玩耍、表扬。万历皇帝执政后期的荒唐与童年长期的压抑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现代教育比较注重鼓励孩子,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而万历皇帝登基后,在位初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这些都是万历皇帝的功绩,但现在我们大多数人印象中的万历皇帝都只是一个荒唐皇帝而已。因为万历皇帝执政后期,常常沉迷酒色,荒于政事,致使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而为什么万历皇帝会突然变得如此荒唐呢?这又不得不提他的太傅张居正了。张居正生前的名声很好,万历皇帝也很信任他。由于改革,张居正得罪了很多人,在他死后,他的政敌开始攻击他。起初,万历皇帝还是很信任自己的老师,维护张居正。但张居正本人在改革期间,由于过于自信和心急,有些手段不太光明磊落,并不符合他臣子的身份。而且张居正并不是清廉的人,他经常收受手下的“孝敬”。也许在张居正看来,自己位高权重,一心一意辅助皇帝,底下官员的“孝敬”是应当的,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在张居正逝世后,他的这些过错就被他的政敌利用。当他的这些行为被曝光后,万历皇帝觉得自己被骗了,在他心中太傅是忠诚的、清廉的,可事实却狠狠打了他一记耳光。这与他一直受到的儒家教育并不一样。至此,万历皇帝终于了解到儒家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本质了。万历皇帝的信仰崩塌了,他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所以万历皇帝后期变得如此荒唐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心得与感想3黄仁宇用其独特的视角,将明朝晚年,即万历十五年,作为切入口,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别样的解读,1587年,一个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在其中发生了许多为人们易于忽视的事件。而在黄仁宇眼中,这些事件虽然表面看来无关紧要,但实质上却为明王朝最终走向没落,埋下了祸端。其新颖的视角给后人带来了新的启示。纵观全书,每位人物都力图转变,却最终都被文官体制所束缚,以致明朝发展在万历十五年几近停滞。书中以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和李贽等历史关键人物为代表,着重挑选具备后世参考价值和社会历史性的事件进行阐述。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且吸取秦朝重法而短亡的教训,自西汉以来儒家在各代王朝的地位就直线上升,但治国不能一味只用道德,还需法的约束,所以到明朝就逐渐形成了表儒暗法的治国之道,但道德还是高于法的,从明朝官员遇到不能用法决断的问题时,则用道德来衡量这一点就能看出。但当道德在社会中占比分量太大时,就会产生表面上人人追求道德,而私底下人们都为自己谋取私利。海瑞就是典型的范例,官员一边把他标榜为人民楷模,要人人都学习其精神,一边却想把他架空,认为其是个麻烦,从书中“海瑞的死讯传出,无疑使北京负责人事的官员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再也用不着去为这位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到处惹是生非的人物去操心作安排了”就可以看出。我想《万历十五年》之所以能够在如今,还能受到许多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还具有现实意义,人们不仅可以了解这段历史,还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对当今生活进行反思和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心得与感想4首辅申时行,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张居正时代的改革、做法、措施,以及张居正和文官集团这个群体的矛盾来源和结果,以给申时行和事佬的做法做解释。申时行下定决心做和事佬,是在吸取前人教训和仔细分析各个利益集团的基础上所做的决定。作为申时行的前辈和推荐人,张居正一心想要改革,想要以法治国,然而他只能做到强推政令、利用他的门人和私人勉强在部分地区推行。不仅如此,他深知“为官之道”,自己不做表率,却只想动他人的“馒头”,改革难以推行也是自然的。况且,一切归根究底是官员的俸禄过低,没有改变这个基本事实,就想要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没有错,但改革前的分析做的不够。这就好比没有奠基就像盖摩天大厦、没有铁轨就像要火车跑起来。申时行深知张居正错在何处和改革行不通的原因,为了与文官集团和解或者向其示好,在上台后就将仅施行一年的改革制度取消了。作者还花了较大的篇幅来论述文官集团的形成,和伦理道德与行政效率的关系。文官集团具有双重人格,他们既遵从四书五经的伦理道德,也同样不会放弃吞没百姓的钱财、收受他人的贿赂以维持自己相当标准的生活。正直,是一件商品,用来在皇帝面前展示的。在那个普通百姓人微言轻的时代,大多数人将做官看做发财致富的道路,而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多数官员的利益,所以行不通。制度好与不好,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它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好的;反之则不好。既得利益者没有评论的权利。而张居正作为既得利益者,不仅说旧有的制度不好,改了它,还不加遵守。制定了规矩,只来约束旁人,而不约束自己的,当然就群起而激愤了。申时行懂这些,他尽量避免惹怒这些个人,尽力做好皇帝和大臣们的传话筒,从不惹是生非,用力维护着平衡,没有出大错,也没有出彩的地方。同张居正比,申时行可能过于平和了,但他参透了社会运行的规则,知道自己无能与它对抗,所以他选择了适应,不做那个出头人。从他本人做和事佬的决心来看,他尽力了,做的不错。历史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无力改变的情况下,适应不失为一种选择。《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心得与感想5《万历十五年》经过记录在16世纪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万历年间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乱,反映了当时社会,高级官员的悲惨人生。这本书用传记的手法叙述了当年张居正他生前得志、扬名立万,死后失势、遭掘棺之耻;大英雄戚继光在张居正生前位至“总理蓟州军务”,在张居正死后罢官家居;名士李贽失势后,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海瑞,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可是作为一个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即便是郑贵妃、张鲸、冯保、高拱、卢镗、也统统没有好结果,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不成为以德替法制度的牺牲品。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两千年来,以德替法制度,到明代为极限,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本书告诉我们在以德替法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为民、为官之人是没有保障的。因为帝王维护或保护的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他的统治地位。为了帝国的传承,帝王能够牺牲一切,包括所谓的“德”。“德”字何解,就是执法公正不阿,待人谦虚,对朋友不分高低官职。对底下臣民则应当视如儿女,这就是君王所要有的“德”。没有保障的为官之人整天就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没有保障的为民之人不屑为朝廷尽忠,在异族的铁蹄下,明帝国最终灰飞烟灭。我想一个国家的潮起潮落不全在于国主,民众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让船跑得快,水才是关键。顺势的话,朝廷会发展和快,逆势则会慢,严重的话船也保不了。最终,大臣们的贪福之心也所以破灭,居民们的生活保障就得看下一个君王了。历史沧桑,万历皇帝万世传承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齐消失在我们目光尽头,渐渐的久远。
本文标题:《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心得与感想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0604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