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三峡库区水环境人口容量研究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三峡库区水环境人口容量研究姓名:孙阳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采矿工程指导教师:鲜学福20040420三峡库区水环境人口容量研究作者:孙阳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肖玉保.齐实.冯明汉.赵阳.XIAOYu-bao.QIShi.FENGMing-han.ZHAOYang长治工程对三峡库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水土保持通报2006,26(2)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提高水土流失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有效途径.以竣工的长治一期工程为例,在对研究区域的42个小流域进行了系统分类的基础上,以粮食消费和价值消费为人口的消费标准,分析了三峡库区42个小流域在治理前后的环境人口容量变化,以及水土保持投资规模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峡库区小流域可分为6类:经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42个小流域环境人口容量均有明显提高,其中的第4类小流域从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角度来看,合理的投资规模为5.50×104元/km2左右.2.学位论文袁辉三峡重庆库区水环境适度人口容量研究2003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工程到2010年建成蓄水、运行发电,届时,长达600多公里、水域面积1084平方公里、总库容393亿立方米的三峡水库,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而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后,重庆段水域从自净能力较强的天然河流突变为环境容量相对较低、生态功能相对脆弱的巨大的人工湖泊,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库区的水环境将是库区需要重点保护的环境目标,目前在三峡库区周围生活有大量的人口,是世界已建水库中前所未有的,如此庞大的库周人口无疑将会对库区内的环境生态以至水库的安全运行都将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库区的水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本论文就是从保护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的库区水环境目标出发,并结合总量控制的要求以及人口容量等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段内的7个沿江区县的水环境人口容量进行了研究。论文以详尽的社会、环境调查为基础,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特别是三峡库区人口容量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个影响三峡库区适度人口容量的几个主要因素,并且对这些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深入的理论研究,论文首先根据总量控制分配的原则和方法,结合库区沿江7个区县的水环境容量和允许排放量的等比例分配方法等,对到达库区水环境保护目标年(2010年)时,三峡重庆库区内沿江区县的允许污染负荷(COD和NH3-N)排放总量进行了分配;其次,根据对目标年2010年的污染主要污染负荷,包括工业污染负荷和城市污水中人均污染负荷排放量进行了预测,并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建立的水环境人口容量的计算方程,对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内的7个沿江区县的水环境人口容量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因素的重要性(影响权重)进行比较和计算,最后得出影响库区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为耕地(土地)资源和水环境,其中水环境已经超过耕地(土地)资源上升到了最重要的地位。本论文针对库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如何提高三峡库区水环境人口容量的途径的建议和措施。3.期刊论文肖玉保.齐实.冯明汉.赵阳.XIAOYu-bao.QIShi.FENGMing-han.ZHAOYang长治工程对三峡库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提高水土流失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有效途径,以竣工的长治一期工程为例,在对三峡库区42个小流域进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分别以粮食消费和价值消费作为人口消费标准,比较了三峡库区42个小流域治理前后的环境人口容量,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投资规模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可将三峡库区小流域分为六类,每个小流域经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环境人口容量均有明显提高,其中第四类小流域从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角度来看,合理的投资规模应为5.5万元/km2左右.4.学位论文郑潇蓉三峡库区(重庆段)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发展2009三峡工程十几年来,累计搬迁移民125.5万人,淹没涉及的12座城市和114座集镇已完成整体搬迁,库区经济快速发展。今年库区百万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将全面完成,促进移民安稳致富是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重点之一。三峡工程淹没了库区大量肥沃的土地,安置移民和城镇重建又占用了大量耕地资源,这就加剧了原本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综合人口容量包括自然人口容量和经济人口容量,而自然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人地”关系。可知,三峡水库建成后库区周围的自然人口容量明显下降。与农村相比,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更高。但库区城镇化发展滞后,城镇化质量不高,仍属于西部落后地区。因此三峡库区的移民工作必须与加速城镇化进程相结合,只有提高库区的城镇化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库区人口容量。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归根到底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为实现目标,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关键环节。所以,加速库区城镇化进程,提高库区人口容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移民安稳致富。同时城镇化和人口容量的研究不仅是当今学术研究的热点,而且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的需要。探索它们之间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演化机制,提供可行性对策,是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对三峡库区(重庆段)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发展进行研究。文章通过三峡库区(重庆段)8个对口支援区县在1997-2007年城镇化和人口容量方面的相关统计数据,分别建立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和人口容量评价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分别求出城镇化发展指数和相对综合人口容量,然后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求出各个区县在1997-2007年间城镇化和人口容量的协调发展度,并以此对各区县进行分组分类,探讨各类型调控分区发展对策。最后归纳总结调控机制,使本次研究在更大更广层面上发挥作用。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说明研究背景和意义,划定研究范围和时间,构建研究框架;第二章为理论综述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阐述;第三章对三峡库区的城镇化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已有研究方法确定本次研究的测定方法,建立指标体系,对所得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第四章对三峡库区的人口容量进行分析,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法对人口容量进行研究,并对所得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第五章分析城镇化与人口容量的关系,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分别对8区县的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进行调控分区,并对代表区县提出解决策略;第六章提炼归纳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调控机制——产业调控机制、规划调控机制、文化调控机制、政策调控机制,以提高城镇化与人口容量的协调发展度,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同时,使研究扩展运用到全国其他有相同特点的区域范围;第七章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指出由于论文的框架较大,数据来源有限以及某些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导致研究存在一些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考。关键词:三峡库区,城镇化,人口容量,协调发展5.会议论文肖玉保.齐实.冯明汉.赵阳长治工程对三峡库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2005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提高水土流失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竣工的长治一期工程为例,在对三峡库区42个小流域进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分别以粮食消费和价值消费作为人口消费标准,比较了三峡库区42个小流域治理前后的环境人口容量,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投资规模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可将三峡库区小流域分为六类,每个小流域经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环境人口容量均有明显提高,其中第四类小流域从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角度来看,合理的投资规模应为5.5万元/km2左右.6.期刊论文谢亚巍.罗晓容.XIEYa-wei.LUOXiao-rong三峡库区水环境人口容量分析-三峡环境与生态2010,32(4)围绕三峡库区经济、环境和人口的协调发展,在分析水环境人口容量内涵的基础上,依据三峡库区人口、经济与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为目标,计算了库区水环境人口容量限值,结果表明库区目前人口承载量已经对水环境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最后进行了人口超载的原因分析,提出增加人口容量的措施与对策.7.期刊论文肖玉保.齐实.周铁军.冯明汉.赵阳小流域治理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中国水土保持2005,(4)在对长治一期工程42个小流域进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以粮食消费和价值消费为参照标准,分析了小流域治理前后的环境人口容量变化,以及水土保持投资强度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小流域综合治理后,研究区42个小流域的环境人口容量均有明显提高,按能反映三峡库区整体水平的第四类小流域推算,经过以大流域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后的整个三峡库区可增加人口承载量516.2万人;从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角度来看,整个三峡库区合理的投资强度(不包括劳力投入)在20世纪90年代以5.5万元/km2为宜,但目前的投资强度应随社会的发展而做相应调整.8.学位论文伍黎芝三峡工程开发性移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00三峡工程实施开发性移民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水库移民新观念,但开发性移民的理论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从理论上界定开发性移民的内涵,将有助于正确指导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的实施.该研究认为,开发性移民的实质就是在促进库区生态环境良性演化的前提下,通过超前补偿和投入,启动开发性移民机制,合理地开发与配置资源,发展经济,扩展移民环境容量,为高起点安置移民创造条件,以使水库移民尽快达到或超过迁移前的生活水平.由于实施开发性移民将不可避免地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三峡库区原有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格局.为此,开发性移民要求把移民安置纳入整个三峡库区原有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格局.为此,开发性移民要求把移民安置纳入整个三峡库区经济、社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体系.环境容量研究是制定移民安置规划的基础.就可持续发展而言,移民安置不应使安置区的总人口数量超过该区的环境容量阀值,否则,会危及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三峡库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发展潜势,该文提出的土地产值人口容量更能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移民环境容量的本质特征.运用此方法来确定三峡库区的移民安装量,将有助于库区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9.期刊论文王冰.黄岱.WangBing.HUANGDai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人口容量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5,(2)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P-E-R环境人口容量模型是指导测定三峡库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基本理论.该模型主张既要从环境资源角度又要从经济发展角度研究三峡库区环境人口容量问题.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工程兴建前三峡库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已经不足,三峡工程的兴建在短期内将使库区环境人口容量更加不足.10.学位论文林晓长江三峡库区滑坡体土地开发模式研究——以湖北秭归县为例2005滑坡是一种复杂的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的地质灾害。以往对滑坡的研究在工程地质等传统领域取得了重大成绩,但对滑坡的社会属性研究仍然比较薄弱。本文便通过融合滑坡与自然地理学理论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论文立论在三峡水库蓄水,移民迁建和新一轮地质灾害大调查的背景下,以库区第一县——湖北省秭归县的滑坡灾害防治工程为切入点,通过研究人类对滑坡灾害的认识和采取的科学防治措施,以及人类活动与滑坡相互制约的关系,证明针对滑坡体进行土地开发可使人类取得了减灾抑灾与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双赢。论文依托大量资料和野外工作成果,较详细的总结了秭归县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和成因规律。并在剖析三峡水库蓄水后土地资源锐减、环境人口容量降低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矛盾关系的基础上,证明改造和利用滑坡灾害体的必要性。此外,在滑坡防治工程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支持下,从宏观的三峡库区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胁迫转换理论和建立移民土地生态系统的微观生态理论入手,阐明滑坡体土地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和最终目标。具体来说,在工程地质理论方面主要阐述滑坡防治工程基础理论,发展方向和具体的工程技术体系,以奠定滑坡土地开发的技术基础。在地理学方面,主要是三峡库区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胁迫转换和优化配置理论研究,即确定土地类型转换的基本原则,生态调控和优化配置的层次结构。最终确定滑坡体开发利用方向为在175~500m的层位
本文标题:三峡库区水环境人口容量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077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