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从居民心理需求出发浅议住宅设计中的交往空间塑造
从居民心理需求出发浅议住宅设计中的交往空间塑造摘要:本文从环境心理学相关概念原理和居民对交往空间的心理需求入手,分析了人们对公共活动环境的选择偏好,并进一步结合居民行为偏好和模式定义了交往空间的设计要素。在研究过程中做了相应的实地调研,并通过实例呈现和理论分析的结合提出了目前交往空间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居住建筑课程的设计中结合了本文的结论,将合理化,实用化的交往空间引入住宅设计。关键词:交往空间;环境心理学;领域界定,居民选择偏好,交往空间塑造1.环境心理学相关原理概述1.1个人空间心理需求在交往空间中的体现个人空间是指机体占有的围绕自己身体周围的一个无形空间。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它是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他人对这一空间的侵犯与干扰会引起个人的焦虑和不安。在不同性质的公共空间人们对个人空间的限定就像一个弹性气泡,根据社会的规范自动调整而不同。在公共汽车里,人们对拥挤有很强的忍耐性,而在公共餐厅,邻座太近会引起相互的不安和烦恼;在舞厅里,个人空间很紧密,在教室或会议厅中,个人空间很均衡,在谈判席和法庭上,个人空间又很大。由此可见,由于公共空间的性质不同,个人空间的大小也会改变。另外,有共同需求时的个人空间会适当的缩小。以上两点交往空间设计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对空间的尺度限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1.2空间私密性1.2.1私密性的概念阿尔托曼对私密性给出以下定义: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私密性并非仅仅指离群索居,而是指对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选择与控制。公共空间私密性研究不是研究人如何适应环境,而是要研究环境如何适应人的需求。私密的程度与封闭性和距离有关。封闭性最直观的表现是个人及他人的视线所及范围,这就与围合物的高度有关,围合物的高度在视线以下,只能达到区别领域的目的,空间在视觉上仍保持连续性,还没有达到封闭性程度;当达到视线被遮挡的高度时,即产生一种安定感,形成私密空间。同时,围合的程度也是决定封闭性程度的因素之一,一般四角封闭构成的阴角空间封闭性较强,容易形成私密空间。私密的程度还与相对距离有关,私密程度要求较高的空间一般位于较偏远的区域。1.2.2间私密性在公共空中的作用在公共空间中,人类既需要私密性也需要相互间接触交往,对每个人来说既要有能够退避到保证私密性的小空间,又要有与别人接触交流的机会,交往空间就要创造条件求得两者间的平衡。虽然居民之间非正式的交流与交往是我们想要引导的,但是适度地满足交往空间的私密性可以为居民提供一定的心理安全感。例如,人们很少停留在没有任何依托和隐蔽物的环境.所以开阔的广场常常遭人冷遇,而一些有所依傍而且面积适度的小空地常常更受青睐。有与他人产生交往交流目的人会本能地选择在半公共、半私密地空间逗留,这样他既能看到人群中地各种活动,有参与感,并随时可参与进去;同时也有安全感,他处于有一定私密性地被保护空间中,对这一暂时的局部领域,大体可以控制。因而居住区交往空间同样应该满足人们对私密性的需求。1.3领域性1.3.1领域性概念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或方位的行为模式。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个人或群体的领域。这点在住宅小区的交往空间有十分明显的体现,小区中相互熟悉的居民将小区内交往空间在心理上设为一个群体共有的领域。领域的主要功能是为个人或某一群体提供了可控制的空间。它可以是有围墙等具体的边界,也可以是象征性的,容易为他人是别的边界标志或是使人感知的空间范围。1.3.2领间选择现域性在公共空中的体实验证明,人们总是尽可能地在被占据的整个空间中均匀地散布开来,他们不一定在最适宜自己行为的空间领域中等待。树下,小块草地,建筑立面一侧等容易形成的空间总是人们首先聚集的场所。由此可见,在公共空间中空间的空旷、明亮并不一定能适应人群的使用需求,反而,在公共空间中有部分阻隔的情况下更为有利。可见,公共交往空间并不是要越大越好。人总是要在自身或自己的群体与外界之间划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域,如果外界因素闯入了这个领域,人就会感到不安,人只有在与外界保持这个距离,才能感到安全感。故此交往空间通常选在一个令人群觉得不容易被侵入或者窥视的地方。而且会通过适当范围的空间围合、草坪、树篱、台地、栅栏等形成具有不同私密性—公共性层次的领域,这是交往空间营造中较为常见的形式。1.4住宅建筑中交往空间设计满足居民的各级心理需求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至今,人们对居住品质的需求逐渐提高并趋于多元。在住宅楼的设计中融合一些公共的交往空间的穿插和布置成了今天的建筑师们开始的设计手法。这样穿插于楼内的交往空间临近人们的居所,尺度不大,往往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同时又往往通过建筑的半围合形成比外部的交往空间更为明确的空间边界,这样的交往空间可能出现在住宅楼的底层,顶层或者建筑的任何部分,形成不同层级交往空间。可能是服务全楼居民,也可能是几个楼层居民共用或者同层的几户居民共用。如此一来,便满足了居民对领域性的不同程度的要求。高层共享交流空间2.实例调研部分2.1问调查卷部分我们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居住区交往空间对居民的重要性,居民活动模式以及居民对不同形式和特点的交往空间的选择偏好。以下为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在“您认为社区交流空间对您来说是否重要”这个问题中在“您在社区交流空间进行活动的频率是”这个问题中在“您平均每次使用社区交流空间的时长”这个问题中由上边数据分析,交往空间对居民的居住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老年人。居民对交往空间的使用频率很高,超过半数的居民每天都对交往空间有需求。因此,交往空间的设计质量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23.60%7.60%60.50%5.50%几乎每天每周一两次每周三四次每月四五次另外,在调研中我们按照小区规模和档次作为分类标准做了一些交往空间满意度问卷调查,并将结果按分类统计出来:在“您认为本小区社区交流空间是否充足”这个问题中(根据小区规模分类统计)在“您对现有社区交流空间是否满意”这个问题中(根据小区规模分类统计)在“您对现有社区交流空间是否满意”这个问题中(根据小区档次分类统计)调研结果与分析: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微小的数据差异显示社区规模约大,居民对交往空间使用的满意度越低,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交往空间尺度过大,且可达性不强。另外,经过对上述数据的分类统计不难发现,空间细节的塑造与表现往往也会影响到社区交流空间的使用及认可度,高档小区的空间细节设计的比较出色,人们对其的认可度和使用频率往往就高,而低档小区在这方面投入较少,人们对其的认可度和使用频率往往就低。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居民对交往空间的需求可以概括为:尺度适宜,方便可达,较高的空间品质并富于细节。而相比一般意义上的室外交往空间,在住宅设计中复合交往空间的设计中,首先在解决尺度过大和可达性的问题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只要在空间质量和细节上下足功夫就一定能塑造出居民使用率和认可度很高的共享交流空间。2.2动线分析部分纪较世阳光花园与青年小区的比世纪阳光花园小区位于合肥市包河区,东临马鞍山路、南临太湖东路、西临宁国路、北临九华山路,是合肥市规模最大的小区之一,小区规划总占地面积39.0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由多层住宅、景观小高层、高层住宅以及商业建筑组成,小区分橙阳苑、紫阳苑、金阳苑、青阳苑、绿阳苑、红阳苑、兰阳苑七个组团分期开发建设。小区的景观规划及配套设施较为充足,在合肥市内属于中高档小区。青年小区(阳光小区)紧邻世纪阳光花园,是农民拆迁安置房住区,小区面积较小,全部由6层的多层住宅组成,其景观规划并不充足,配套设施也较为简陋,在合肥市属低档小区。由于世纪阳光花园和青年小区的位置紧邻,小区自身有着不同的定位和特点,交流空间的尺度感有很大差异,将两者放在一起做比较,可以直观的得出居民对交往空间的选择偏好。青年小区动线观察图世纪阳光花园的面积和人口远多于青年小区,前者的配套设施和景观空间也优于后者,二者的动线观察图显示,青年小区的居民交往活动的动线密度要大于世纪阳光花园。青年小区的面积不大,人口密度较大,交流空间并没有经过精心规划,而多是居民自发选择形成,尺度亲切,临近日常人行流线,易于引导居民发生社区交流活动。在青年小区中,一些空地,树荫,运动器材,台阶及一些建筑的边缘都被居民当成了社区交流空间利用了起来。居住区中常见的景观带,广场等交往空间的设置仍然非常必要,是整体规划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在现代的小区规划中,这些交流场所往往环境优美,有较高的景观质量,但是在使用方面需要居民较强的目的性。而如果在建筑设计的层面去做一些“宅前屋后”的,尺度亲切的交往空间设计,更可以增加居民们“偶遇”的机会,引发一些非刻意的交流活动。从人们的动线分析角度,将交流空间结合建筑来设计必然会提高居民交流行为的频率,大大改善目前普遍存在的居民之间缺少认同感,人际关系冷漠的问题。3.交往空间现存问题和新设计方向提出3.1交往空间现存问题总结间间过空模式与空尺度大据心理研究资料表,住户在8~12户时,彼此了解甚深;当户数达到50~lOO户时,住户仅能知道彼此的容貌和姓名。里弄和四合院的传统居住往模式具有相宜的尺度和合适的形态规模.公共空、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有条不紊的结合,使人们乐于接近与使用。而现代居住区组团规模往往在300~700户,人有目的聚集使得住宅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过渡严重缺乏。为交往竖起了无形的墙。间质交往空量缺乏考量目前大部分交往空间的设计往往只注重视觉上的满足,功能单一,对居民活动的诱导性不强,沦为面子工程,造成很大的空间浪费。另外,这些交往空间的塑造不注重空间质量和细节处理,缺乏人文关怀。例如,有的小区为了追求气势,不吝惜用大尺度的广场,绿化,水域来营造景观,但是日常生活中,在此停留休憩的人却少之又少。这些对缺乏个性和亲切感的交往空间对居民而言完全没有吸引力,最终沦为巨大的空间浪费。3.2交往空间设计新方向的提出间规间层适宜的空模与完整的空次适宜的空间规模与形态能够建立环境的领域性和亲切感,居住的整体空间结构应从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到半私密空间到私密空间逐步过渡,分明层次,有序组织。并且满足居民多元化得选择需求注重层级间营不同交往空的造为了能让居民很好地使用空间,景观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组织,将大空间和小空间相结合,注重边界空间以及细节的设计,构建适宜的空间尺度。不同元素界定的空间对于领域性的形成及其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在设计中认真考虑。设计间住宅建筑中的交往空塑造通过建筑单体的设计来塑造楼中的交往空间,形成多极化和完整的空间层次。打破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中隔阂。通过精心设计,塑造尺度适宜,方便可达的居民共享空间。充分利用小尺度的绿化景观,建筑小品,在小规模的交往空间中对空间质量和细节精雕细琢,塑造富于人情味,亲切的居民活动场所。
本文标题:从居民心理需求出发浅议住宅设计中的交往空间塑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363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