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黄河东流去读后感(精选4篇)
黄河东流去读后感(精选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黄河东流去读后感(精选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风流去读后感1读《风流去》后感最近花了三周的时间将鲍鹏山先生的《风流去》读完了,此书讲述了从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开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谢灵运为止的近一千年间的中国文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和与此交织的中国历史!《风流去》既是一本文人史也是一部血淋淋的中国古代史,压抑、痛苦、无奈一直伴随着我读完本书。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始,中国古代文人所特有的内涵就开始产生了,不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有了自己所特有的学派!春秋战国始出诸子百家,从而出现了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同尝试,那时的社会还是有“礼”存在,这些文化精英做为君主的座上宾,甚至是帝师的角色参与到国家治理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大家都是平等的,合则来不合则去;后来历史前进到秦灭六国,秦相李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出卖自己的道德,杀害同窗韩非、焚书坑儒,妄自以为这样可以得来天下太平,可事与愿违!他最终被一个比自己更没底线更加残忍的赵高害死!从而拉开了中国长达两年多年的杀伐!血流成河!汉代秦而立,项羽、刘邦、吕后、韩信这些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历史车轮行进到了汉景帝时期,这一时期我认为最可悲最可怜的文人莫属晁错了。他是景帝的老师,在景帝即位后,秘折上书景帝削藩,结果景帝在朝堂上公开晁错上书削藩之密折,导致藩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叛乱,而景帝此时听从了袁盎建议,捕杀晁错,腰斩于市,并诛晁错全族!惨!怎一个“狠”字了得!从此可见某些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人性!晁错与景帝的关系非同一般,晁错上书之前景帝不可能不知道,削藩伊始,必至诸王叛乱!晚叛不如早叛!景帝是在利用晁错逼反诸王,然后诛晁错,让诸王反叛的借口消失,然后拉拢其中犹豫不定的藩王,使他们站在自己一边来消灭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集团,最终他的目的达成了!吴国灭了,在推恩令的作用下其他诸侯国问题也解决了,中央集权的使命完成了!从此中国历史在集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文人的地位也进一步降低了!从平等的帝师到随意丢弃的弃子!当然历史不可挡,集权是在当下那个时代历史必然的选择,可集权的方式可以选择不那么没人性的吗!诛晁错可以,但能不能不要诛灭全族呢!?历史又前进到了东汉,由于东汉顺帝时期重用外戚梁商,导致梁商死后大权传至其不肖子梁冀手中,梁冀为人跋扈毒辣,眼中只有享乐,谁挡他的去路就是死路一条,而且无比残忍,他为了把持朝政先后废立了多位皇帝。因质帝当面称他为“跋扈将军”而毒杀质帝!此时当朝高官李固看不惯梁冀为非作歹,同他做了殊死斗争,最终不敌被杀!李固被杀之前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就让留在京中的三个儿子回家去了,李固之女李文姬知道自己兄弟回家,家族必将遭灭顶之灾,于是让三弟李燮,隐姓埋名逃出家门,后对外宣称李燮回京找父亲去了!终于李固被害,其二子也被杀害,仅三子在李文姬的谋划下才得以活命,也为李家留下了仅有的一直香火!好一个奇女子啊!待十几年后汉桓帝联合五位宦官诛杀梁冀后,姐弟才得以相见,姐弟相见抱头痛哭!这眼泪是感动是心酸还是无奈!?自始拉开了东汉末年宦官与文人集团斗争的序幕!文人集团为了捍卫自己的道德,采用破坏道德的方式,对宦官集团展开杀戮;宦官集团为了保住自己性命也对文人集团采用更疯狂的杀戮,杀来杀去直到,汉少帝时期大将军何进被杀,袁绍领兵杀入宫中,屠尽所有宦官,导致少帝被宦官挟持出宫,后被董卓劫持后废黜,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至此整个东汉王朝算是完蛋了!建安年间的曹操背负了历史太多的骂名,但我认为曹操算那个时代唯一的英雄,他以一己之力对抗董卓,迎献帝,讨伐各路诸侯,至三分天下有其一!他的到来使原本风声鹤唳的文化圈,注入了一股清流,文人又有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压抑了多年的文人终于可以为国家、人民做些贡献了!至此压抑至极点的文化圈又恢复了生机!从曹操的《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以看出此时文人担忧的是有限的生命无法完成肩上无限责任的矛盾心理!可惜,曹操生命真如朝露一样转瞬即逝,只活了65岁,那一年是公元220年,自他逝去后,曹魏经历46年至公元266年,司马氏篡魏立晋,晋后又灭蜀、吴,从此天下一统!晋以后的文人,渐渐的变成了权利的奴隶,朝堂上的权利倾轧,互相杀伐,让文人周围的空气越来越凝固,马上就要窒息了!此时有些文人看透了权利,选择全身归隐山林,如晋末的陶渊明,从此开创了新的田园风潮,将中华文化推向了另一个小高峰!可是更加血腥的杀伐和民族浩劫却悄悄的拉开了帷幕!文人的世界观由老庄的从自然中来,到陶渊明的到自然中去,完成了一个轮回,至此本书也结束了!纵观此段历史,从汉初开始的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使整个文人集团变成了不会思考只会坚持自己“道德”的偏执狂,认为自己所坚持的“道德”才是世间唯一的真理,抱着非我道德之类,其心必异的想法,欲将所有的不“道德”诛之而后快!他们是自私的,为了自己的青史留名不惜搭上整个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崩溃,生民的劫难!古代文人的个人史,也是整部中国历史的血泪史,这一个个文人像风一样从我们的身边飞逝,我们置身于风中,感受着他们的希望与无奈,至此终于明白为什么鲍鹏山先生将此书起名《风流去》!假设百家依然争鸣,儒学并不强大,社会开明可以允许不同的文化诉求,那么文人依然是文人并不会有太多的道德羁绊,不同的思想学术都被兼容并包,也许历史就不会那么的残酷了!读黄河东流去有感:性格决定命运2读《黄河东流去》有感:性格决定命运读《黄河东流去》有感:性格决定命运提要:另一个给我深深感动的人物也是一位女性,叫凤英。凤英的人格魅力是在与她的丈夫春义的对比中鲜明的凸显出来的。在大难当头之际物管学堂读《黄河东流去》有感:性格决定命运《黄河东流去》是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一部荣获“茅盾文学家”的长篇小说。故事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扒开黄河,淹没四十四个县造成的空前浩劫,描绘了黄河南岸豫东平原赤扬岗村的七户农民在空前的灾难面前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悲欢离合,反映了黄泛区的难民们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这部小说真切展现了一部小人物在动荡局势下的生存史。西班牙大文学家塞万提斯说:“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的性格决定”,即使是在日寇入侵、国民党中央军队溃败南逃前炸毁黄河大堤,祖祖辈辈繁衍生存的家乡顷刻间化为乌有的无奈境遇下,我们的主人公们也并不是完全的就顺从于命运,而是面临着选择,要么坚持,要么放弃。坚持,或许不一定能够真正走出困境,但一旦放弃,那等待在前面的,就只有灭亡。于是,赤杨岗的七户农家,在眼看着自己的家乡被咆哮而来的黄河水淹没后,满心悲愤地,恋恋不舍地,跟随着浩浩荡荡的逃荒大军,开始了他们的漂泊流浪。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麦,一个骨子里坚强善良的农民代表,她自小跟着瞎眼的父亲“跑南闯北”地要饭,一辈子受苦的父亲最终累死在海骡子家,丈夫也被海螺子陷害入狱致死。当乡村变成汪洋,灾难把村民推到了绝境的时候,李麦说出了一段话,她说“咱千万不能走绝路,投河上吊的都是傻子,一个人来到世上就得刚强地活下去!”这段话的精神,激活了所有人物的生命意识,指导了所有人物的生存发展行动,是中原农民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最精彩、最形象、最集中的表现。在已当了汉奸海骡子要在难民中为日本人招募华工时,李麦揭穿了他的阴谋,并和徐秋斋带领难民在新军的帮助下抢了日本鬼子的粮船,给难民分得了粮食。在新四军派女战士宋敏来到赤扬岗救助难民时,李麦毫不犹豫的把自己唯一的儿子海天亮交给了新四军,她要儿子打日本鬼子救中国,自己也留下来与宋敏等人坚持斗争。李麦无时无刻不充分展现出她面对困难顽强不息的生存能力,在“落难寻母口”一章中,她四处寻找机会,组织妇女为旅店拆被子换面,帮助大家渡过难关。可以说李麦是积极的先进农民代表,是坚强善良的广大农村妇女代表,她的善良和豁达使得她渐渐在村中成为主心骨。另一个给我深深感动的人物也是一位女性,叫凤英。凤英的人格魅力是在与她的丈夫春义的对比中鲜明的凸显出来的。在大难当头之际,凤英被父亲忍泪送到赤扬岗她的未婚夫春义家,从此和春义相依为命,一路逃荒到西安。她察言观色,以自己的努力获得同村能人陈柱子的信任,得到在陈柱子饭店帮忙的机会。在卖力干活、省吃简用的同时,她努力学习陈柱子与人打交道的生意经,当出去单干的想法被陈柱子探知的时候,她不卑不亢,以实际行动逐渐获得了其他人的认可,饭铺生意也蒸蒸日上。而与此同时,老实保守的春义却在面临活不下去的危机之时却依然因循守旧,他对于陈柱子给他示范的卖菜生意经置若罔闻,只因为不愿开口叫卖;他在凤英几乎包揽所有饭铺工作的时候经常吵闹,只因看不惯她逢人一脸笑。凤英骨子里变通的性格使她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她能很快适应困苦的生活,苦并快乐地生活着;而因循守旧的性格使春义始终坚持种地是本分,一次次的生存危机却丝毫改变不了他“本分”的脾性,最后他无可奈何的离开凤英,给两个人都带来了深深的伤害。七个家庭,七个青年妇女,七种不同的命运结局,固然与他们各自在逃荒路上不同的境遇有关,但又实实在在的与他们在面临困难时的心态有着密切关系。看了《黄河东流去》一书,我更是深深体会到,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塑造良好积极的性格,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物管学堂风流去读后感3风流去读后感篇1:风流去读后感“三千年来浪淘尽,一声叹息风流去”,这是鲍鹏山老师的著作《风流去》封面上的两句诗,翻开中国古代厚重的历史册页,你确实会不由自主的发出一声叹息,不论是忠臣烈士还是奸诈小人,留下的只不过是一纸泛黄的记录,风流去读后感。而在鲍鹏山老师的著作中,他笔下的那些历史人物,却好像是超越了时空,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历历在目,如亲眼所见。“认识”鲍鹏山老师是看他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里,他在主讲《新说水浒之鲁智深》,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在鲍鹏山老师斯文外表下藏着的是无尽的激-情。后来就在网上购买了他的一本作品《风流去》。细读这1篇篇鲍老师蕴藉深情的文章,感觉到他的每1篇文章都化合古今,干净纯粹,尖锐犀利,幽默风趣,让我从中照见自己的生活,窥见自己的影子,惊悚自己的命运。在书中,我看见了睿智的老子,固执的孔子,骄傲的孟子,勇悍的墨子,偏激的屈原……,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一些在历史上享有显赫名声的人物,原来只是沽名钓誉之徒,他们的声誉只是人们为了某种需要而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这些被人们刻意扭曲了历史。1司马相如,一个文字技巧超群的纯作家,相信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但对这个人绝对有所认识,因为他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是被当作风流佳话来传颂的,有些时候更被当作所谓的冲破封建礼教的自由婚姻的第一个典范。但鲍老师为我们揭开了司马相如的面纱,原来司马相如只是垂涎卓文君的美貌,更垂涎他父亲卓王孙的财产,于是和他的好朋友王县令精心策划了一个骗局,最终目标是谋夺卓王孙的财产,为爱私奔只是谋夺财产的一个手段,可怜的文君小姐只是这个骗子手中的一颗棋子。小时候读到文君当炉卖酒的故事,有些奇怪司马相如和她已经回成都了,为什么又回到临邛来开酒店呢?要开酒店,在成都开岂不是更能赚钱吗?现在知道了,这其实是敲诈卓王孙钱财的一个无赖策略:你不给钱我,就让你的女儿抛头露面,就让你难堪。当然,他的目的最后还是达到了,因为卓王孙的脸皮没有这么厚,只有乖乖认输,把三分之一的财产分了给他。司马相如钱一到手,立马结束营业,回成都去做富翁了。所以,鲍老师称司马相如是“APlayboy”。孔融,一个天下知名的人,孔子的后代,在他生活的时代已经很出名了,往后更被后人不断给他戴上道德光环,让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孔融让梨”故事是被当作德育典范来向小孩子讲述的。可是,鲍老师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研究和分析,却告诉我们另一个孔融的形象:这是一个志大才疏的人物,自命不凡却毫无实干能力,自负才高却始终在二流境
本文标题:黄河东流去读后感(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609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