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现代文阅读分析环境描写——境由心生,妙笔生花小说阅读Ⅰ如何分析社会环境的特点和作用Ⅱ如何分析自然环境(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1.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活动场所、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2.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等。环境自然环境重点社会环境1.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2.命题点:环境特点、环境描写方法、环境描写作用3.考查形式:(手法+作用、特点+作用)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在考查时,又往往以自然环境作为重点,命题的重心有三: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方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非常大。必修教材上的课文《祝福》就是我们复习该考点借鉴的典范。四次“飞雪”示例作用第一次: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第二次: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四次“飞雪”示例作用第三次:“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四次“飞雪”示例作用第四次: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雪的阴冷之气,也是作品的情感基调。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看出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强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③推动情节的发展;④深化作品主题。题型一概括分析环境特点这是高考考查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常见题型,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有助于分析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节和主题。要区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2012江苏卷】阅读师陀的《邮差先生》,完成后面的题目。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常见设问方式(1)概括某某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分析。(2)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请概括分析。(3)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其特点。(4)某一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其他设问方式第一步,阅读全文,找寻人物活动的所有场所,如“在空旷少人的街上”“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等语句,这里面涵盖了小城生活的特点。第二步,通过人物的活动,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如:邮差先生与学生家长的友好关系、邮差先生给一位老太太送信时费劲而亲切的对话、邮差先生对递送坏消息的歉意及忌讳、邮差先生跟一个小子的友好玩笑等,这可以看出人物之间怎样的社会关系,进而概括出小城的特点。第一步,阅读全文,找寻人物活动的所有场所。第二步,通过人物的活动,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第三步,从情节、主题方面分析。可以从邮差先生平静的工作状态、邮差先生对远方来信的感叹、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及其恬淡的心境等,感知小城特点。综合以上方面,总结概括即可。[参考答案]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安然)(恬静)(和谐温馨)(悠闲)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空旷少人/人少车少、有温暖的阳光/阳光充足、天气好、朴实解答“环境特点”类题目“四步骤”第一步,根据题干要求,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第二步,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自然环境语句很好找,在找社会环境语句时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解答“环境特点”类题目“四步骤”第三步,根据句段,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第四步,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尽量用几个形容词概括环境的特点。另外,注意题干用语“景物(环境)特点”与“景物(环境)描写特点”是两个不同概念。当命题人问“景物(环境)描写特点”时,我们就应该围绕描写技巧来回答。题型二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映射或暗示主旨。它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当然,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不同的。[常见设问方式]其他设问方式:(1)阅读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2)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3)请分析小说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2010安徽卷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2011江西卷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2013山东卷(2010·安徽高考)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解析:考向——景物特点+景物作用景物特点——什么景物?景物共同特征?景物的作用——对情节、人物刻画和表现主题等方面考虑(1)特点:划线句采用白描手法,(1分)描写了“暖融融的”春阳、半山松树、草坡、闲石及“冒出青青芽子”的枯草。这些景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1分)(2)作用:①这些生机之景衬托了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罗永才心理的转变;这与下文罗永才看到渐趋寒意的山景,偶遇以担草为生的困窘的山民而导致的略显悲凉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2分)②为下文他爬上山顶又下山时感受到的暖意等情节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分)《活着》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解析】小说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衬托形象、推动情节、升华主旨等,本文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可从以上几个角度和结构角度进行思考。•【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生活的乡间环境,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自然规律的特点;②以此结尾深化小说人为活着而活着,能够承受苦难乐观面对苦难的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③照应开头环境描写,使文章结构完整。第一步,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第二步,明确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1)环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人物:①烘托人物心情、心理;②表现身份、地位、思想、性格等;③暗示命运。(3)情节:①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勾连故事;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注1]开头环境:A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感染读者;B全篇“定调”(感情\叙述基调)使叙述舒缓自然、顺理成章;C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情节作铺垫).结尾环境: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注2]①若出现在人物出场前——导引人物出场;若置于某情节中——推动情节发展。②若置于人物的描写中——揭示人物性格。③若景物描写作为小说的主背景——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4)主题:①暗示/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二、答题模板模式一:①指向环境:交代……时间(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指向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暗示……场景转换,勾连……情节,为……情节做铺垫,为……情节埋下伏笔。③指向形象:暗示……的思想,侧面写出……的性格,烘托……的心理。④指向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深化……的主旨。模式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暗示/揭示主题。[特别提示]•①小说的景物描写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要结合具体内容具体分析。•②环境描写作用题,答题很容易模式化、套路化,因而最易答得笼统、空泛。为此,特别强调答题要与文本特定内容的分析结合起来,因此,作答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的文字。只有读得好,才能答得好。•小说“四要素”四级循环答题模式•小说的“四要素”是情节、环境、人物、主题。这“四要素”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分析概括社会环境描写作用题需要“三步走”:第一步,找出具体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第二步,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决定人物性格。(3)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产生波澜。(4)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答题模式:①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②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提示:在分析概括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注意中国小说和外国小说在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异。社会环境描写(2011·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晚秋[亚美尼亚]埃·格林1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2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3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4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5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6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7瓦萨卡低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8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
本文标题:小说环境12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61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