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方案(案例)(最新4篇)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方案(案例)(最新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方案(案例)(最新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数学实践活动方案【第一篇】一、活动目的: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分析社会、认识社会,初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活动原则:1、学科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必须紧紧围绕运用数学知识这个中心,必须紧扣数学教材的内容;2、实践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必须是学生的考察、参观、访问、制作、公益劳动等的实践活动;3、全员参与的原则:数学实践活动应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决不是教师或个别学生演示,或部分学生操作,其他学生看热闹,只动口不动手的活动;4、知识的应用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要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要挖掘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5、探索创新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地实践活动,对于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教师不必多加限定,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大胆地进行尝试,努力有新发明、新创造地完成任务;6、活动多样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包括活动场地的多样性: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活动方法的多样性:如参观、访问、思考、制作、观察、实验、调查、讨论、阅读、操作、竞赛、表演等;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等。三、活动的内容: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的教学内容包括:百分数(二);比例;圆柱、圆锥、球;简单的统计以及整理和复习等,根据教材的这一教学内容,确定六年级下学期的数学实践活动内容为:1、根据教材百分数(二)的教学内容,进行以《小小银行》为主题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储蓄的意义及储蓄方面的有关知识,活动时间在三月份。2、根据教材圆柱、圆锥、球这一部分知识,进行以《做一做》为主题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立体几何知识,学做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活动时间在四月份。3、根据简单的统计这一知识,进行以《简单的统计》为主题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活动时间在五月份。四、活动组织:1、根据学生居住范围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出能力较强的学生作组长,小组的成员要兼顾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并对各小组的活动提出要求。班主任老师要与社区、单位等取得联系,征得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或请家长帮忙,对于学生的活动能给予方便。2、小组活动的时间以学生的业余时间为主,如周六、周日、节假日等,活动的方式以小组活动为主,也可以在小组长的协调下,合理分工,分散活动。3、把每周五夕会的十分钟时间定为各小组实践活动的交流与总结时间,班主任教师要了解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对活动的形式、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以达到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调控;同时各小组长要对一周来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周活动的具体要求。五、活动步骤:1、学生按划分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带领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要根据本学期数学实践活动的主题来确定。每月的具体活动内容如下:三月份:活动主题:《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调查的主要内容:了解周围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四月份:活动主题:《做一做》活动的主要内容:(1)搜集长方体、正方体、硬纸盒、实物等。(2)把搜集到的实物用剪刀剪开,观察各形体展开的面的形状,各部分尺寸与整体之间的关系。(3)准备做纸盒用的硬纸壳。五月份:活动主题:《简单的统计》调查的主要内容:(1)调查近几届奥运会中国队获得奖牌的情况;(2)本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的情况;(3)在教师的组织下实际测量各小组学生的身高,体重,并计算各小组男女生的平均身高与平均体重。并记录所测量的数据。2、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对各小组调查的材料进行筛选,删除与数学知识关系不大的内容。3、在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全班学生都参加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活动时间不限于40分钟,把准备的活动内容进行完。)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第二篇】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从学习中体验“做数学”金台区刘家台小学孙正义一、问题的提出“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小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大量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尽可能以他们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题材,如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作为数学学习素材,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经历再创造过程,是有别于课堂教学的另一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二、项目确定在确定“做数学”的内容时,我认为:一是学生“做”的项目应对现实世界是有意义的,即要能引起学生对实际应用价值的认识;二是我们所选择的内容应该拥有现成的资源,即是存在于学生周围的真实的主题;三是我们所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和学生学习数学有关的。据此,我确定了一个项目:学校绿化面积的测量。三、目标的确定“测量学校绿化面积”以学生的数学学习为载体,通过学生卷入相对真实的情景中解决问题,并在与问题解决相关的其它有意义的任务中,发生真实的学习。鉴于此,一个“做数学”项目的内容是综合的,目标也是绝非单一的,有数学认知目标要求,还有学习能力和应用方面的目标。“测量学校绿化面积”的目标定为内容、能力和应用三个方面,同时下设若干小目标。(一)内容目标1.几何与测量——(1)学习并掌握至少一种实地测量的方法(工具测、步测、目测);(2)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一些方法计算(或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割补法、数格法);(3)在实践中建立1平方米的面积概念,加深理解面积的含义。2.量与计量——理解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别,能正确使用并换算面积单位。3.统计——(1)用一个表格记录测得的绿地形状、数据等;(2)感受数据搜集和整理的意义。4.科学——(1)建立人均呼吸需要绿化面积的概念;(2)了解绿化对空气的净化作用;(3)了解绿化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二)能力目标1.信息搜集与处理——搜集有关学校绿化方面的资料,并加以适当的选择。2.问题解决能力——选择适合的方法,运用适合的工具,提出测量的假设,并测量不同形状的绿地面积,得出结论。3.数学与科学的交流能力——(1)用清晰而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由几个几何形状组成的图形,以便看不见图形的人也能想象出图形的形状;(2)运用图形、数字等形式交流测量的方法、经验;(3)运用科学的语言、相关的经验阐述绿化对于环境及人类的重要性,并用数字来表明学校绿地面积的现状;(4)运用图片、文字、宣传画、小报等形式交流对环境的看法。(三)应用目标——运用学过的方法和面积公式对怎样测量一块不规则的绿地面积作出决定。四、结果分析1.在“动手做”中,发现学生的潜在错误,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区分周长和面积的单位,理解面积的意义”是本项目的一个目标。在“动手做”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容易混淆这两个数学概念在实际情景中的意义。比如,一个学生用软尺量出操场上的弯道米数,再把直跑道的米数加起来,就以为他这样计算出来的就是面积。还有的学生错误地以为,周长相等就是面积相等,等等。在动手做的时候,学生容易暴露原来不易被发现的、潜在的错误,老师的及时引导能使学生修正概念,加深对数学的理解。2.问题是“做数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在“做数学”中,学生遭遇了现实场景中的一些问题,比如,绿地形状往往是不规则的,有很多曲边的,用软尺不行,怎么办?数学中有解决的办法:一是割补法,可以是准确图形的割补,也可以是近似图形的割补;二是数格法(在本项目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碰到的问题是“做数学”过程中的问题,这个问题构成了“做数学”的出发点,而与这个问题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又是“做数学”活动展开的内容。整个“做数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围绕原有的问题及在做的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展开的。3.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测量学校的绿化面积”作为一项开放性很强的实践操作活动,不只是提供给学生一次“做数学”的实践经验,而是还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出发,利用学生的知识背景来发展和增强学生对面积的理解,领会从近似分割到无限细分的数学思想。4.“做数学”给学生一种丰富的学习经历。“做数学”项目的展开通常包括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强调学生的体验,要求学生的主动参与,旨在提供学生多元化的学习经验,以利于学生完成始于知、濡于情、发于意和见于行的过程。因此,“做数学”的过程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根本上增长智慧的过程。五、活动总结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创意和困难,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讲,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这实际上是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让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做数学”,体验数学,让数学成为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也是我们“测量学校绿地面积”项目学习的初衷。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第三篇】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结合小学生的有关数学方面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建立数学概念过程中亲自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实践活动是综合应用的基础,综合应用是实践活动的归宿。在实践活动中往往要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可见在“实践活动”中就自然蕴涵“综合应用”。因此,研究“实践与综合应用”,就应该重点研究怎样为学生创设有数学研究价值的实践活动。一、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思维起飞的乐园课堂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课堂内围绕着问题情景进行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操作型、模拟型等形式。1、操作型实践活动是为解决某一抽象的知识点,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化难为易的一种形式。“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形成思维的工具的镜子”(苏霍姆林斯基语)。操作型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地劝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某一教片段应用较为普遍。如在教学“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小棒的圆片、拨数位顺序表的珠子等大量的具体学具的操作过程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圆等操作方式主动认识分数,都属于这种形式。又如在“认识物体”教学时,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鞋盒、牙膏盒、茶叶筒等自备学具,并进行“摸物体说特征”的游戏活动,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说,再引导学生将这些自备“学具”分分类,总结出物体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很好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感官获得数学知识,不仅对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其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模拟型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有数学价值的模拟情景中进行操作,以感悟体验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生活性。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将“处理”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景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主动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根据房间的平面图设计使用方案;运用统计图表分析NBA篮球技术统计;还可让学生设计旅游中租车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方案(案例)(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65669 .html